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_朝鲜战争论文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_朝鲜战争论文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美论文,矛盾论文,时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3—0117—(05)

经过二战的战火考验,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崛起以及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影响的增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腹大患。面对这种形势,经过二战实力被严重削弱的英国,认为必须借助美国的力量,才能领导西欧,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其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因为战后的美国军事、经济力量大为增长,“如果没有美国的参加,就没有哪一个国家对付得了俄国。”[1](P116)因此,战后英国工党企图以美国为靠山, 建立英美“特殊关系”,重振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美国准备通过扶持英国,让英国出面组织西欧对抗苏联,也有意支持这一“特殊关系”。但是在这种“特殊关系”掩盖下,美国要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必然同英国企图恢复国际地位、保持海外殖民地的政策发生矛盾。本文拟就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作一探讨,以阐明英美各自的利益所在及其外交政策的实质。

“实质上存在的英美联盟是1945年以后俄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冷战的主要因素。”[2]由于英、美在“反共”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冷战”开始,英、美“特殊关系”建立。为了对付苏联,美国在经济上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力图加强西欧的防务,以完成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包围。在加强西欧防务问题上,美、英都认识到有必要建立地区性军事组织,但在如何加强西欧防务问题上双方却充满了矛盾。

首先,从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到“北约”的建立过程看,美英存在争夺西欧控制权的矛盾

战后的西欧,既要重振经济,又面临着美苏两国在欧洲的全面对峙。西欧各国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都希望联合自保,而英国想假借美国的力量充当西欧联合的牵头人。美国看准了英国想充当西欧盟主却又力不从心的窘境,估计到英国在推动西欧联合方面能起到其他国家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英国提议建立西欧联盟时,美国当即在原则上表示“支持”和“援助”, 准备等英国把西欧组织起来以后再加以控制。 1948年3月17日,英、法、比、荷、卢五国代表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然而,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却认为“布鲁塞尔条约只不过是尚未建成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之前的一个过渡性措施。”[3] 贝文多次请求美国在欧洲防务上承担义务,以确保西欧安全,企图在美国支持下再次充当盟主。这从1948年3 月英国内阁会议提出的“我们应该利用美国的援助来获得时间,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西欧国家在美国和苏联之间能够保持独立的地位。”[4]

美国对英国在布鲁塞尔条约中占显著地位不满意,从对付苏联出发,美国感到有必要扩大这个组织。杜鲁门说道:“为了替欧洲的抵抗和复兴的意志打气,必须做更多的事情。”[1](P288)在美国的奔走下,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美国利用西欧国家对美国依赖的心理,从英国手中夺走了“北约”的领导权,成为“北约”的实际控制者。英国企图充任西欧“领头羊”的愿望落空。正如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签字后承认“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可能被迫“对美国的主张作某些勉强的让步”[5](P53)。

其次,在“北约”内部,英美也存在矛盾。尽管北约的建立是英美从军事上遏制苏联,但英国为保卫自己的利益同美国仍发生了一系列的争执

第一,地中海舰队指挥权的归属问题。对于英国来说,控制地中海是保证从直布罗陀到苏伊士运河这一海上通道的关键,是英国控制中、近东殖民地的保障。而美国认为这一地区对美国的战略“有最重要的意义”,因而假手“北约”把地中海地区“北约”国家的海军力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直接由美国统率“北约”地中海舰队。对此,英国采取了强烈的反对立场。美国被迫同意任命英国人为地中海海军力量总司令,然而美国却拒绝把自己在地中海的舰队交给英国人指挥,美国还有权指挥大西洋的英国舰队。美国把英国置于被领导的不平等的地位,英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对美国的专横感到愤懑。第二,在接纳土耳其和西班牙加入“北约”的问题上,英美也产生了矛盾。英国主张土耳其参加在英国领导下的中近东国家集团,美国则认为应让土耳其直接加入北约,以便排斥英国对土耳其的控制。1955年,美国打算吸收西班牙加入北约,英国考虑到西班牙加入北约会巩固美国在地中海的地位,威胁英国的利益,因此英国始终抗拒美国吸收西班牙加入“北约”的建议,直到英美“特殊关系”结束。

再次,英美在西欧防务问题上的分歧还表现在核武器的发展问题上

战后,杜鲁门总统宣布:美国将在原子情报的扩散和原子弹制造方面都保持垄断,企图利用核垄断迫使盟国屈服其意志,阻止它们发展独立的核力量。针对这种情况,早在1947年1月, 英国就秘密作出了制造原子弹的决定。1952年2月26日,英国制成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5月19日,英国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邱吉尔认为,英国制造原子弹可以“提高英国与美国交往时的外交地位”[6]。从此, 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暗中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的政策。

当美国失去核垄断权以后,就力图保持核优势和控制其盟国的核武器。1960年,英国同美国签订了从美国购买“空中闪电导弹”的决议,企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核威慑力量。然而到1962年,美国决定取消发展“空中闪电导弹”的计划,在英美之间酿成了一场“空中闪电危机”。英国要求美国提供“北极星导弹”来代替“空中闪电导弹”。 1962 年12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拿骚举行会谈,肯尼迪提议设立多边核力量,试图取消英国独立的核力量。但是,英国对美国建立多边核力量计划持冷淡态度, 不愿将自己的核力量交给美国控制。1964年2月13日,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 公开表示要保持独立的核威慑力量。

美国要称霸全球,除了同苏联争夺战略重点欧洲外,还要争夺亚、非、拉地区,这必然与战后竭力保持殖民地的英国产生矛盾。

英、美争夺殖民地的矛盾首先表现在“第四点计划”与“科伦坡计划”上

早在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就提出利用美国经济和科技优势,同英、法争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设想。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为18个拉美国家提供了4000万美元的“援助”,从而为美国控制拉美地区铺平了道路。罗斯福政府的成功,促使杜鲁门政府“开发”整个不发达地区的野心膨胀。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发表就职演说, 提出了美国对外扩张行动主要原则。他着重讲述了其中的第四点:“为了使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我们必须着手拟定一项新的大胆计划”[7],这就是“第四点计划”。从1951 年~1953年,美国向3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445名技术人员,拨款经费达4.1 亿美元。

美国实施“第四点计划”,引起英国政府的严重不安。英国为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早在1940年3月, 曾提出所谓“殖民地开发及福利事业”的政策。但无论是在二战期间或战后,英国不仅拿不出钱去“开发”殖民地,相反还要动用它们的英镑去结存。1948年1月, 英国成立了“殖民地开发公司”,主要从事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开发”活动。但由于资金短缺,不久便被迫向美国控制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谋求贷款。美国一心想打入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授意银行提出苛刻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决心以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来对抗美国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英联邦外交部长会议在科伦坡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联邦咨询公司”。1950年11月,该公司制定“南亚及东南亚合作经济发展科伦坡计划”,估计全部费用为18.68亿英镑, 主要用于开发农业和原料生产以及发展交通运输业。英国指望凭借英美“特殊关系”从美国获得部分资金。1951年2月,美国则公开表示, 准备按“第四点计划”与有关缔约国缔结双边协定,进行技术“援助”,给了英国当头一棒。 1952年3月,美国欣然“应邀”参加“科伦坡计划”在卡拉奇举行的年会,并成为正式会员国。美国实际上控制了“联邦咨询委员会”。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竭力向东南亚扩张的结果,使英国处于显然不利的地位。昔日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及自治领地相继“脱离了英国轨道转入正在升起的美国超级星球的引力场”[8]。 这说明美国以“援助”为手段,削弱了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

其次,美国政府尽可能地利用朝鲜战争的时机加强对英国的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控制,削弱英国的影响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趁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之初,竭力排挤英国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势力。1951年9月1日,美国同澳大利亚、新西兰缔结澳、新、美安全条约,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英国却被排斥在条约之外。在经济上,美国垄断资本利用英美的“特殊关系”,打进英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如到1952年,美国占外国在加拿大投资额的77%,而英国则急剧地下降到18%。

再次,英、美对第三世界的争夺还突出地表现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上

1956年,独立之后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是对英、法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在英国看来,苏伊士运河是“英帝国的大动脉”,“对自由世界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英、法为了夺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于1956年10月31日发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但美国自战争之日起,便说英、法的进攻是“错误的行动”。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猛烈地反对英国‘殖民主义’”[9]。11月1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一个既适合亚、非、拉国家愿望又便于排挤英、法的停火决议案。2日,该案即得以通过。 艾登对此深表伤感:“在联合国带头采取反对以色列、法国和英国的不是苏俄,也不是任何阿拉伯国家,而是美国政府。”[5](P340 )由于美国从中作梗,运河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英国的失败使英国在中东的势力遭到严重的削弱。战后不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中东问题发表了特别咨文,即著名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宣称“目前中东地区出现了真空,美国一定要在苏联之前填补这个真空”[10]。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在中东进一步排挤英、法,抵制苏联,妄图独霸中东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在艾森豪威尔主义宣布后,美国加大力度同英国争夺中东地区的控制权。

英美为了遏制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才建立了“特殊关系”,但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对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也更加敏感,在对待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上,英国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首先,英美的分歧表现在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

1953年,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政权,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发生变化,产生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趋势。此外,1953年8月,苏联仅晚于美国9个月时间制成了氢弹,苏、美都有了核威慑力量,这使西方阵营面临着丧失对苏基本优势的危险。面对新的情况,美国却继续实行“冷战”的政策,甚至宣称用“大规模报复行动”原则,即以核武器威胁苏联的战略。

面对开始变化的国际局势,英国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出发,力图摆脱美国的束缚,同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接触,以求在苏、美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在促进东西方关系缓和的道路上,英国起了“带头羊”的作用。邱吉尔多次公开建议召开与苏联的最高级会议,以缓和“冷战”紧张局势。英国认为对人民中国及苏联的贸易是对英国人有切身重要性的贸易[11]。在英国的推动下,1955年7月,日内瓦会议得以召开, 它对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缓和“冷战”局势是有益的尝试。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说:“事实上,它为东西方之间增加交往开辟了道路。”[12]

1954年2月25日,英国首相在下院发言, 要求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限制,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也为英国“脱美归欧”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与中国的关系上,英国与美国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矛盾

对于新中国,英国所考虑的首先是经济因素,“英国预计,由于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极端仇视的政策,他们不仅能够保持自己在中国的贸易阵地,而且可以利用美国和中国之间因贸易中断所必然形成的‘真空’来大力扩展自己的贸易阵地。”[13]英国对香港命运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1950年外界同中国进行的贸易有48%是通过香港进行的,该年香港同中国贸易额比1949年增长了75%,对中国的出口大大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14]。基于此,1950年英国就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始了中英建交谈判。1950年5月20日贝文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不同中国发展关系,西方国家只会丧失在远东的地位[15]。而美国则从全球称霸战略和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目标出发,企图扼杀新中国,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继续反对任何与中国关系的缓和。相反,“新的更大的遏制计划在策划中。”[16]美国增加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并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而1954年,中英关系却有所改善。6月17日,邱吉尔在下院宣布, “中英双方已同意在伦敦派驻一位代办。他的地位与职责将同驻北京的英国代办一样。”[19]英中政府都有改善关系的良好愿望。

1955年1月24日, 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要求使用武装部队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参众两院通过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地区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英国政府一方面坚持台湾“地位未定”,另一方面认为国民党占领下的沿海岛屿“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组成部分”[18]。虽然中、美对这种说法都不赞成,但英国就台湾与沿海岛屿这两者的地位都作了明确的区分,对华盛顿和台北都是一个暗示,它表明了可以指望英国支持的程度,英国的这一立场有助于缓和台湾海峡紧张的局势,也说明英国在这一问题上与美国存在分歧和矛盾。

第三,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政府肆意扩大朝鲜战争的企图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追随美国参加了侵朝战争,这是迫于美国的压力。然而,当美国不仅越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而且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造成中国出兵时,英国政府十分恐惧。英国政府不愿进一步卷入在亚洲的冲突,对朝鲜战争的态度越来越消极。1950年11月,美国要求英国同意美国飞机进入东北与中国飞机交战,被英国拒绝。[19]尤其是当美国连吃败仗,杜鲁门威胁要在朝鲜使用原子武器的讲话后,英国对于冲突可能扩大,还可能把苏联拖进的危险非常担心,强烈要求“不经磋商和未经英国和其他国家同意,美国不应使用原子弹”[20]。为此,艾德礼首相飞往美国与杜鲁门总统举行会谈,希望美国做出“朝鲜战争不至于把全世界搅进一场大战的保证。”[1](P473)

英、美两国统治集团虽然都反共,但在如何处理朝鲜战争问题上却存在许多分歧。美国主张扩大朝鲜战争,英国主张朝鲜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英、美会谈的结果,杜鲁门总统对艾德礼说,美国与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是伙伴,他在与联合国家磋商之前不会考虑使用原子弹。”[21]可见由于英国政府的消极态度,有使美国在远东陷入单枪匹马去干的危险。英国对待朝鲜战争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国在亚洲推行的冷战政策,有助于缓和亚洲乃至全球紧张的国际关系。

战后初期,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抵制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保住日益瓦解的英联邦,英国主动提出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借助美国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而美国从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出发,为了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需要借助英国的影响。正是在英美都有求于对方的情况下,英美的“特殊关系”才得以建立。共同的利益和需要把它们联结在一起,而不同的利益和需要所造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贯穿了英 、美 “特殊关系”时期的始终。从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与其说英国绝对服从美国的利益,倒不如说英国更重视自身的利益;与其说英国一切按美国的意旨行事,倒不如说英国是有条件地迎合美国的外交政策。所以,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收稿日期:1998—11—11

标签:;  ;  ;  ;  ;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_朝鲜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