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古诗阅读鉴赏的教学策略_读书论文

论高考古诗阅读鉴赏的教学策略_读书论文

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教学策略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阅读鉴赏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既是热点、难点、焦点,也是盲点——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而新课标所倡导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古诗阅读鉴赏又常常是考查的主要载体。,

近些时日,翻各种专业刊物,谈如何作答的文章很多,也不乏它们的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也积极实践以求印证这些说法的科学、合理。但是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能就如何答题说上一大套话,但真正落到学生那里还是收效微薄。于是我常想:是不是在教会学生作答之前,还得教些别的,否则总是隔着一些什么。

那么,在学会作答之前,学生还需要懂些什么呢?

笔者以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心理为依据,切实打开他们内心的领悟之锁。尽管学生视古诗鉴赏为畏途,可诗歌鉴赏复习也不是无章可循。面对古诗鉴赏考查,须使学生先达到两个懂:懂诗,懂题。

先说懂诗。

古诗与古文虽同属古典作品,但诗的跳跃性和含蓄性更大,因此,读诗须读懂它的逻辑,读懂诗人的微妙之意。

忆江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晾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时所做。③嵯哦(cuó'é):高峻。

学生读上面这首词,常为“江南好”三字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味。这样一来,整首作品的情调完全弄反了,再回答任何问题都难免有差错。其实,好则好,嵯峨尚嵯峨,而“唯石马”“有铜驼”则将一派衰败之气道出,“夜深歌”的咏叹亦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吟出。因此,细察诗语,读懂诗人非同一般的体验,尤其是深层次的微妙意蕴是我们训练的重点,而在这一训练中,树立语言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善于运用命题者提供的相关材料亦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其他材料,包括题目、作者、词语注释和背景补充,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联系的意识——关注参考资料,设身处地,读懂作者。

2006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材料是陶渊明的《移居》。所谓“移居”,也就是搬家的意思,以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不难由搬家推断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弃官归隐。也就是说,这首诗写的是他归隐之后的生活。有了这样的关注,我们再研读诗文本身,大概只需要明确这首诗所表达的作者归隐之后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思想情感上的感悟就够了。我们虽然不能由题目就断定该诗的主旨,但它给了我们寻找主旨的正确方向。

背景材料还可能为我们解除很多谜团。2008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选用了顾炎武的作品,其背景材料是这样的:“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这样的文字,很容易使我们对顾炎武作这样一个判断——爱国志士。再结合诗文本身,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

一句话,注释等背景材料,也是诗语的一部分,读懂一首诗,应当把握一切有用信息。

再说懂题。

懂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明确这道题在问什么,即命题的具体要求;二是命题者给出的这几道小题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即题目之间的提示作用。

2007年北京卷选用了《诗经》中的《芣苢》,其中有这样一道主观题:“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这道题目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具体”,既然有这个要求,作答的语言就不能抽象,这是语言表达上的要求;从答案内容上看,这个题干中还有一个关键词——“过程”,而且是采集野菜的过程,想想看,既然是过程,一定是类似于“先有什么,后有什么,再有什么,最后是什么”的表达,这样才符合一个“过程”的要求。而《芣苢》这首诗,恰恰就是用了不同的动词表现了妇女在郊外如何采集野菜,也就是说,把表现妇女们采集野菜过程的那些动词即“采”“有”“掇”“捋”“袺”“襭”等按照顺序组织起来回答,就是最佳答案了。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多花一些时间审题,最好能在落笔答题之前搞清楚出题人要我答什么、答多少、怎么回答,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组织答案。再举一例:

军城早秋 严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这是2009年全国卷试题。后设两小题,它们的关系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不先思考第(2)小题作者的情怀,第(1)小题景象的“寓意”就很难落实到位。后两句中的“更催”“莫遣”与诗后注解相结合,便凸显出一位能征善战、意欲立功报国的名将形象。因此,本诗前两句的景色描写也不是单纯写景,景中则有边境局势的紧张。它们是依托后两句而存在的。

因此,理清命题之间的关系,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合理、顺畅。从这个意义上说,题目是敌手,亦是帮手,它们是我们征服的对象,也是我们依赖的对象。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心态也会好得多。

总之,在懂得作答之前,教会学生懂诗、懂题,与作者对话,与命题者对话,而后才是写下自己的话,其间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搞好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需要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在平时的复习中帮助学生强化相关意识,把意识变为能力,把能力变为习惯,可以说是对学生大有裨益的。

原标题:在学会作答之前——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教学策略谈

标签:;  ;  ;  

论高考古诗阅读鉴赏的教学策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