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论文_段亚蕾

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论文_段亚蕾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3

摘要:由于绘画测验能够对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绘画测验的重视,发挥绘画测验的功用,保证儿童亲子关系评估效果。本文结合绘画测验,对如何发挥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作用、突出绘画测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力求能够为绘画测验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绘画测验;儿童亲子关系;评估有效性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在心理学中专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亲子关系是指在生物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与情感关系。对于个体,尤其是儿童期个体,亲子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

一、适合儿童发展特点的绘画测验

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如古德伊纳夫、维纳、加德纳等人,从多个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这些理论中,被艺术教育者与儿童心理治疗师所广为采用的是罗恩菲尔德的儿童艺术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认知、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个人的智力障碍、行为与情感问题以及发展滞后都会在其绘画作品中有所体现。心理学家据此设计了许多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如画人测验、房、树、人测验、画树测验、钟面画测验、班达完形测验以及动态家庭画测验等,分别从智力、人格、人际关系以及神经病理学角度描述儿童的心理状态。绘画测验之所以非常适合评估儿童的心理,是因为具有如下特点:

1.省时经济,易于儿童完成。一方面,只需为被测儿童提供安静、温度适中、相对封闭的房间;提供合适的绘画材料,如纸张的大小、画笔的色彩质地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爱好。另一方面,儿童的理解力与注意力有限,尤其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完成几十甚至上百题、每题又有两个以上选项的标准化问卷测验有一定的困难;而在一定情境下对儿童进行实验性质的研究更是费力费时。那么,根据儿童的年龄与发展状况选择相应的绘画测验,易于儿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2.易于引发儿童兴趣,与被测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儿童从2岁起就有拿笔涂鸦的欲望,一般在整个儿童期对于绘画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儿童在全身心投入到绘画过程中时,会体验到趣味、快乐与成就感。尽管许多绘画测验规定了主题,只要主试表示适当的鼓励就会使儿童在信任友好的气氛中努力认真地完成测验(绘画作品),有效消除儿童在测验过程中常出现的抵制与被威胁感。同时与主试的充分合作会使儿童真实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

3.不需要文字、言语作为交流中介。可适用于年龄很小以及存在听力障碍、语言障碍或母语不同、学习障碍等各种特殊儿童。绘画测验中所指定的主题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可以诱发儿童有意或无意识的联想,从而将自己的经历与态度投射到绘画作品中。因此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试还能通过绘画作品与儿童做进一步的交流互动,更准确地理解与解释儿童的情感体验。尤其对于有些遭受心理创伤的儿童,在其能够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前主试就可能通过其绘画作品了解儿童所受到的伤害。

4.易于进行动态评估。儿童的各项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情绪与行为的稳定性较差,根据一次测验结果就做出结论过于草率。标准化问卷测验用于评估一定间隔时期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时,重测时出现的练习效应会影响到结果的信度

与效度。相反,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儿童系列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新的细节或整体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可以避免练习效应并随时发现儿童的发展变化或治疗的进展。早期的绘画投射测验是将完整的绘画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特征,对每个特征的细节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计分,以此评估创作者的一般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有研究不仅发现画人测验、房、树、人测验分数与标准化智力测验的分数显著相关,还通过分析创作者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内容来评估其气质、人格、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近期,研究者们意识到,将绘画作品分解为单个特征并赋予象征意义是片面的。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有时是某个年龄阶段的绘画特征,或某种文化背景因素造成的,不应该作为评估儿童心理特征的依据。因此,研究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绘画作品的整体风格,强调创作者对绘画内容、主题的定义与讲述的重要性。

二、发挥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有效性的措施

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儿童绘画进行适当地引导,保证借助有效的绘画测验能够真正将儿童亲子关系状态表现出来,为儿童教育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笔者以“我的家”绘画测验为例,对强化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引导儿童进行绘画。在绘画测验中,测试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白纸和彩色笔,然后为儿童设定相应的主题完成绘画。本次绘画测试的主题是“我的家”,测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引导,将儿童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状态在画面上展现出来,使儿童在潜意识的状态中完成绘画。在此过程中,测试教师一般不会对儿童的绘画技巧应用情况进行考查,而是会尽量引导绘画者将自己无意识状态的第一反应绘制出来,保证绘画成果能够将儿童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来,为亲子关系评估提供相应的支持,突出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下图是某儿童在测试教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的画作。教师对此进行分析,能够对儿童亲子关系形成相对形象的认识。在儿童参与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会对儿童的绘画进行适当地引导,但是往往不会要求绘画者在画面中描绘人物、

物品或者场景等,而是让儿童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情绪状态描绘出来,进而通过画面分析儿童的亲子关系。

2.观察画面分析儿童亲子关系。为了保证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观察画面的重视,确保能够借助观察画面对儿童心理做出客观的判断。在对画面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如果画纸中儿童所绘制的图案占画纸的面积相对较小,一般能够反映出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儿童绘制图案没有在画纸的中间位置,过于靠上、靠下等,能看出儿童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特殊性,教师在测试过程中可以结合儿童绘画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儿童采用俯视角度完成绘画,一般能够反映出在家庭中儿童受到重视,亲子关系也相对和谐,而仰视的角度可以看出儿童对和谐亲子关系的向往以及儿童自身存在的自卑因素;从画面笔触的细腻程度,能够看出儿童在亲子关系中受到的影响。由此结合儿童的绘画对儿童亲子关系进行系统的评

估,能够增强儿童亲子关系评估工作的有效性,确保绘画测试作用的全面发挥。此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儿童的绘画中,一些元素的应用会表现出儿童对家庭和对亲子关系的消极思想。这应该引起测试者的重视,对儿童亲子关系进行有效的评估,为儿童教育引导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考察更多种类的绘画测验(例如房屋绘画、动物绘画等)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并对多种常用于亲子关系评估的绘画测验的有效性进行比较,试图寻找出针对不同儿童群体(例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等)的最优绘画测验评估工具。此外,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建立更完善的绘画测验评分系统,加强绘画测验评分的量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秦敏.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0一136.

[2]李建.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J]学前教育研究,2016,(12):15—20.

论文作者:段亚蕾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绘画测验在儿童亲子关系评估中的有效性论文_段亚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