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崔得智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崔得智

(甘肃省庆城县老庄小学)

摘要:本文在详细阐述预习习惯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小学学生预习有偏差、预习流于形式、预习方式方法不对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在今后的求学路上借力预习习惯,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个人成长。

关键词:学生;预习习惯;问题;培养策略;研究


当前小学生在预习习惯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必然会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升。本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提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办法或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将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产生积极影响。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前接触到了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点必然会记忆深刻,在课堂学习时就会注意听讲,并积极向教学者提问,使得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掌握的更加透彻。如果在预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疑问,那么就会在课堂上寻求帮助或听从老师讲解,将问题逐一化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尽早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由于通读课文、标注生僻字或新遇到的单词、语法、新的数学知识及计算方法,在查阅资料,请教父母或兄长、高年级学生等自我努力后,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就会比较到位,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就会比较成熟。有的学生之间还相互检查预习情况,通过“比试”的方法让预习不流于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课前预习由于提前了解了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可能涉及到的新的知识点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对于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能提问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就比较到位。通过课前预习,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压力,也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成效。

二、当前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预习认识有偏差

一方面,学生家长对预习认识不到位。很多家长认为,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将应当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是在变相“偷懒”,觉得自己没有督促孩子提前预习的必要。有的家长还认为,提前让学生预习了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让孩子觉得已经学过了,而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会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预习活动认识也不到位。一些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就是提前看看书,了解一下老师课堂上将讲些什么内容,不论自己是否预习,课堂上老师都要一一讲解的,觉得自己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

(二)预习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各个学科的老师往往都会在课后安排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方便自己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和便于学生尽快掌握新课程中的有关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后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在预习活动中敷衍了事。一些学生碰到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要么弄虚作假,要么相互抄袭。有的学生虽然进行了预习,但是在预习过程中不专注、不用心,没有达到预定的预习效果。

(三)预习方式方法不对,作用发挥不明显

有些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学生预习课文就是简单地浏览了一遍课文,没有就预习内容进行理解分析,没有就不认识的汉字、单词等进行标注和翻阅字典予以了解。二是一些学生预习时间选择不恰当。一些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间进行粗略预习,挤占了课后作业时间,也影响了预习效果。一些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几分钟匆匆看一眼教材,预习所用时间过少。

三、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对策建议

(一)让孩子了解预习的目的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想引导为主,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及其家长懂得预习习惯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认真对待课前预习活动,通过课前预习活动提前掌握新知识,新的技巧。要逐步引导学生家长在思想、行动上理解和支持学生参与预习活动,督促学生按时按成预定的预习计划,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预习时间和内容

在预习时间安排上,最好是课后作业完成后的半小时内,或者睡前半小时,让学生通过阅读第二天的课程内容,提前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课堂教学时能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晚饭后,外出玩耍前,安排孩子对下一堂课或者第二天的课程做一次预习。在预习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要重点关注那些新的知识点、艰涩难懂的数理定义和公式,让孩子有的放矢,有重点的去开展预习活动。

(三)教会孩子使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首先是要教会孩子通读全文,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印象,再看看哪些内容自己之前就学过,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是这节课上新出现的,需要课前进行预习。其次要在预习活动中,对于新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解释说明作个对比,看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差距在哪里?再次是试着做一做课后习题和课堂练习题,看自己新知识掌握的到位吗?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听讲,让预习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堂提问帮助孩子培养预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安排学生领学有关内容、回答自己对某些教学内容的看法、演示有关计算步骤,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于回答得体、答案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口头夸奖,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对提前预习了的学生,在不同场合进行褒扬,并向没有预习的同学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没有预习的同学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提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在正面引导下,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课前预习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受用法宝。

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其发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助推器”,是几代教育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方法使用得当,从思想认识、预习时间和内容安排、预习方法方式、预习问题设置等多个方面予以纠正,就必然会有所收获,不仅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更加轻松自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苏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7-18.

[2]李金艳.关于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21-22.

[3]商秋燕.略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08):23-24.

[4]华婧.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D].江南大学,2015.

[5]周顺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刘旭颖.基于关联规则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7]张解欣.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19-20.

[8]吴妙华.预而习之 成竹在胸——例谈培养小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方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4(04):15-16.



论文作者:崔得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_崔得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