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悲歌:大理十才诗的思想内容分析_诗歌论文

沉凉哀惋的时代悲歌——大历十才子诗歌思想内容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历论文,悲歌论文,才子论文,诗歌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1000—5024(1999)04—0099—06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及其前后的一个诗歌流派(注:大历十才子的具体名字,研究者意见颇有分歧,我们以姚合《极玄集》和新旧《唐书》所列为准。他们是:钱起、卢纶、韩翃、耿、李端、司空曙、崔峒、吉中孚、苗发、夏侯审。他们并不是一个自觉形成的诗歌流派,而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诗人群体,依然具有流派的性质,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一流派的形成。),关于这一诗派的研究,建国至“文革”前期非常薄弱,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新时期则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其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依然显得不够,总体上是认为大历十才子脱离现实,刻意追求诗艺之美。诚然,大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形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思想内容也远远不如杜诗反映现实的忧愤和深广,但是,他们对其所处的社会现实还是作了力所能及的反映,用他们的笔或直接或间接,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沉凉哀惋的时代悲歌,其价值不应低估。

一、战乱写实

唐王朝至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政治、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在这盛世的背后潜藏着深重的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战乱使整个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广德元年(763),叛乱平定不久, 吐蕃又大举入关,连年骚扰;地方军阀割据,内乱频仍,此伏彼起。

面对这一现实,大诗人杜甫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等堪称史诗的作品,真实、深刻、广泛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深的忧患。由于年龄、身世经历、思想等原因,大历十才子诗歌对现实的反映显然达不到杜甫的高度。但是,作为血肉之躯,有良心的诗人,他们写过战乱中的民生疾苦,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对人民的同情。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卢纶《逢病军人》

朝为耕种人,暮作刀下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

——司空曙《梁城老人怨》

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

——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

上引三首诗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卢纶诗写了一位战争的幸存者身带伤病艰难归乡的情景。乡关万里,身无分文,既伤且病,“行”又行不得,“住”又住不得,最后他病倒在古城之下。“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这是一幅何等凄惨悲凉的画面!司空曙诗写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于慌乱中到处征丁拉夫强迫农民不分老幼开赴前线补充兵源的情景。农民早晨还在田间耕种,晚上已成了刀下之鬼!父子同赴战场,血染城河。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乱的怨愤。李端诗写了一位寡妇向昔日的将军泣诉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战争造成人们家破人亡的罪恶。

战争使田园荒芜,生产凋敝。耿《秋日》写道:“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此诗仅仅20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战后农村破败、荒凉的画面,具有相当丰富的蕴含。它很易让我们想起两首著名的古诗,一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是《诗经》中的《黍离》。前者通过一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战士回家的所历所感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他用野谷野菜做好饭后“不知饴阿谁”的情景,与耿诗“忧来与谁语”的情景何其相似乃尔!后者则表现了一位东周大夫深沉的故国之悲。虽然耿诗缺乏《黍离》一诗主人公呼天怆地的控诉,但那种夕阳古道,荒无人烟,只有禾黍在萧瑟秋风中摇曳的凄凉画面,则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二、身世之悲

大历十才子大多出身寒微,又生逢乱世,或宦海沉浮,仕途坎壈,或四出作幕,萍飘蓬转,故写下不少忧患人生、悲叹身世的作品。

《春日即事》:“诗书成志业,懒慢致蹉跎。圣代丹霄远,明时白发多。浅谋堪自笑,穷巷忆谁过。寂寞前山暮,归人樵采歌。”对自己诗书人生的“蹉跎”、“寂寞”,“穷巷”的处境,表示了一种深深的悲慨。卢纶、钱起等都曾经有过屡试不第的经历,这在他们的诗作中也有表现。钱起《阙下赠裴舍人》说:“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显示出哽慨不平之气。对应试不第写诗最多的似乎当数卢纶。卢纶“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注:新唐书·卢纶传.),曾写有《与从第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四首、《落第后归终南别业》、《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等。这些感怀应试不第的诗作,虽像有人所评:“如秋虫感时之吟”(注: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缺乏李白那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怒吼和抗议,但它毕竟表达了一位封建士子“不沾新雨露”(注: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四首.)、“无路托高车”(注:卢纶.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的不满和忧怨、凄凉和哀伤,依然值得人们同情,并从而认识那个时代封建士子的悲剧命运。十才子中司空曙、崔峒、耿、卢纶等都曾有过贬谪的遭遇。贬谪对于封建仕宦本属常事。面对贬谪,即使达观如苏轼,也难免生出人生无常之感、“悲欢离合”之叹,气局胸襟狭窄的十才子对于贬谪的哀吟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司空曙于建中三年由左拾遗贬为长林县丞(注: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司空曙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其《酬郑十四望驿不得同宿见赠因寄张参军》写道:“逢君喜成泪,暂似故乡中。谪宦犹多惧,清宵不得终。月烟高有鹤,宿草净无虫。明月郄超会,应思下客同。”诗中虽有逢君似在故乡的喜悦,但更多的是惊惧不安、清宵不得终眠的谪宦生活的凄凉和感伤。

十才子的身世悲慨,在一些咏物之作中也可见出。如耿《赋得沙上雁》:“衡阳多道里,弱羽复哀音。还塞知何日,警弦乱此心。夜阴前侣远,秋冷后湖深。独立汀洲意,宁知霜霰侵。”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遭贬后所作。诗似写雁,实为写诗人自身。“弱羽”、“哀音”的孤雁,远来衡阳的凄凉与险恶处境,正是诗人遭贬之身世的写照。

三、山林隐逸

社会长期动荡不宁,使诗人难免转徒流离之苦,更觉前程暗淡;宦海风波使诗人惊惧不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更使诗人厌倦官场;加之当时佛教的兴盛,时代精神的压抑,遂使十才子寄情山水,向往隐逸。钱起《晚归蓝田旧居》:“才微甘隐退,应得遂霞栖。”韩翃《赠张五諲归濠州别业》:“故山期采菊,秋水忆观鱼。一去蓬蒿径,羡君闲有余。”耿《赠别安邑韩少府》:“门掩疏尘虑,心闲看道书。”卢纶《雪谤后书事上皇甫大夫》:“应怜守贫贱,又欲事躬耕。”李端《送马尊师》:“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司空曙《闲园即事寄暕公》:“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诸如此类表达向往山林隐逸思想的诗句,在十才子诗中可谓俯拾即是。然而。十才子并非真要挂冠归隐。当他们有一定物质生活保障,且官场失意的时候,他们确想远离尘世,优游山林,过一种自足的田园生活。一旦他们被罢官,特别是生活发生危机时,就“隐”不下去,也“逸”不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十才子大都入世甚深,尘心太重,他们耐不住山林里的寂寞和清苦。让我们看看钱起的一首诗:

支离鲜兄弟,形影如手足。但遂饮冰节,甘辞代耕禄。斑衣在林巷,始觉无羁束。交柯低互阴,闲鸟将雏宿。穷通世情阻,日夜苔径绿。谁言北郭贫,能分晏婴粟。(《小园招隐》)

在这首诗中,钱起认为归隐山林遂了其清苦廉洁的节操,山林那种清幽、宁静、闲雅的环境免除了“世情”的羁束,为此甘愿辞去官吏的俸禄。然而诗的结尾,诗人显然以“能分晏婴粟”的北郭骚自比,这表明他意识深处仍难忘却功名和“世情”。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真正的隐士。所谓中国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如果没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隐”得下去吗?仕隐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封建士子都难于超越的。所谓“向往山林隐逸”,并非中国封建士子的价值取向,而是生逢乱世而逃避现实的一种心态,官场失意的一种无奈。对山林隐逸的向往,是对现实黑暗的一种曲折反映,不管隐逸者主观动机如何,隐逸这种行为本身即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即使像李白那样把隐逸作为一种“终南捷径”,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如果统治者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何苦去走终南捷径呢?毫无疑问,大历十才子对山林隐逸的向往,固然有其追求一己生活之安逸的庸俗的一面,不像陶渊明那样具有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风亮节,但它也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和批判。

四、饯酬送别

四方多难,官场上送往迎来愈加频繁,亲(诗)友间分离聚合也属常事,饯送必须赋诗几乎成了当时的风气,所谓“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按指钱起、郎士员——引者)无诗祖饯,时论鄙之”(注: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故而饯酬送别成为大历十才子诗的重要内容。然而,历来对十才子这方面作品的评价却不高。我以为对十才子这方面的作品也应该具体分析,不应一概而论。大历十才子的饯酬送别之作,其被饯送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达官显贵;中下层官吏;法师、道人;亲(诗)友。为达官显贵的饯送之作,多虚美之词,可谓虚美之作;为中下层官吏的饯送之作多客套应酬,可谓应酬之作,但一些作品具有真情实感;后两类诗作往往感情深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可谓真情之作。就整个饯送诗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自有其认识价值。下面就四类饯送之作分述之。

(一)饯送达官贵人之作。大历三年(768)六月, 幽州节度使李怀仙为其部将朱希烈所杀,朱自称留后。唐朝廷任命王缙以宰臣充河南副元帅兼幽州节度使赴幽州巡边。其时京城诗人不少参与了宴集送别活动,钱起、韩翃、皇甫兄弟均有赠诗。在众多的送别诗中,韩翃的诗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所谓“是会也,韩翊擅场”)。韩诗曰:“黄阁开帷幄,丹墀侍冕旒。位高汤佐相,权总汉诸侯。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秋。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诗之“双旌过易水”四句,悬想王缙赴边情景,描绘边塞风光,气势磅礴,意境雄浑,颇有盛唐余韵,由此而论其真不失为“擅场”之作。诗的后两句道相送之情,见羡慕之心,也属常理。前六句,说王缙位高权重,也符合其宰臣的身份。但以伊尹、周公相比,恭维就嫌过分,是阿谀和虚美了。李端的那首“擅场”之作《赠郭附马》、司空曙的《送翰林张学士岭南勒圣碑》等也是通篇誉词,虚美之作。当然,这类作品的虚美自有其特殊的原因,即作为达官显贵的风雅点缀,就不能说扫兴的话。此外,十才子这些官职卑微而富才情的诗人总还想借此机会博得座主赏识,以攀龙附凤。这种卑微的心态与李白的笑傲王侯真乃天壤。由此而论,这些诗歌在其虚美的背后,又潜隐着诗人一种悲凉的意绪。

(二)饯送中下层官吏之作。韩翃《送李秀才归江南》:“过淮芳草歇,千里又东归。野水吴山出,家林越鸟飞。荷香随去棹,梅雨点行衣。无数沧江客,如君达者稀。”此诗,首联点明送行时节和主人公归行路线;颔联写江南风物;颈联写行归情景;尾联赞颂被送者。除“荷香”两句艺术上可取外,通篇应酬,了无真情。不过,像司空曙的《送郑明府贬岭南》:“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共对一樽酒,相看万里人。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等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十才子诗中也不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被送的中下层官吏就是诗人的朋友,另一方面,十才子也是地位不高的朝廷命官,送者被送者有着共同的仕宦经历,特别是被送者遭贬谪时,他们之间往往产生感情共鸣,惺惺相惜,同命相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借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句)。

(三)饯送法师、道人之作。十才子这类作品往往表达出较真挚的感情,如饯起《送少微师西行》:“随缘忽西去,何日返东林。世路宁嗟别,空门久息心。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首联,一“忽”字便有一别惊心之感,依依惜别之情寄寓在对日后“东返”的企盼之中,“何日”有遥遥无期之意,不免又生怅惘。颔联,惜别之情以反语出之。颈联,悬想僧友西行情景,遥寄关切之情。尾联,颇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韵味,但王诗笔调轻灵,而钱诗则凄恻哀惋。

(四)饯送亲(诗)友之作。司空曙《别卢纶》:“有月多同赏,无秋不同悲。如何与君别,又是菊黄时。”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是诗友,二人感情甚为笃厚,多有唱和之作。此诗前两句以“有”、“无”的正反句式,表现了二人“多同”赏月悲秋的友谊和情怀,后两句以疑问句式和副词“又”字抒写惜别之情,真挚感人。这类诗是十才子送别诗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五、边塞咏歌

大历十才子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诗约50首,占其诗篇总数的1/30,构成了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才子的边塞诗,首先表现的是对赴边戍边将士的歌颂。他们笔下的将士,或临危受命,赴边靖难:“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沙场烽火隔天山,铁骑征西几岁还。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注:钱起.送张将军征西.);或主动请缨,以身许国:“决胜无遗策,辞天便请缨。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受命麒麟殿,参谋骠骑营”(注:钱起.送郑书记.);或志在边塞,立功封侯:“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注:耿.送王将军出塞.)、“岂作书生老,当封万户侯”(注:司空曙.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或大智大勇,功勋卓著:“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注:钱起.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义勇千夫敌,风沙万里行”(注:钱起.送郑书记.)、“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注:耿.上将行.);或久战沙场,好勇知名老而弥坚:“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注:卢纶.送韩都护还边.)。其次,十才子边塞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边塞军旅生活。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写敌军雪夜逃遁,表现我军的严阵以待;其四写战争胜利军中舞宴;《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写战争的残酷;耿的《代宋州将乞师》写我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坚守壁垒与敌军拼死搏斗;卢纶《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和耿的《关山月》表现边塞戍卒的凄苦生活和思乡情怀,等等。再次,十才子的边塞诗展现了辽阔苍凉的大漠风光。如耿《陇西行》:“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卢纶《送刘判官赴丰州》:“大漠山沉雪,山城草发花。”

与盛唐边塞诗相比,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显然要逊色得多,它既无盛唐边塞诗奋发乐观的豪迈情调,也无其苍凉悲壮的雄浑意境。这除了时代精神和诗人的胸襟个性不同外,我以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盛唐的边疆战争多为“开边”,而大历前后的边疆战争则几乎全是“守边”,这一“开”一“守”境界判然有别,比如同写战争的残酷,盛唐诗人写得苍凉悲壮,大历十才子就写得沉凉哀惋。二是盛唐边塞诗所表现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他们大都有过从军边塞的经历,比如高适、岑参,高适还是唐朝的高级军官。而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所表现的主人公则是别人,他们中除卢纶有过较长时期到边塞从军佐幕的经历外,其他人无此经历。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边塞诗风,比如就表现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真切具体而言,十才子除卢纶外,其他诸子就无法与盛唐诗人相比了。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十才子诗就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深度、广度而言,前不如盛唐诸家,后不如中唐元白韩柳,但作为由盛而中的过渡,他们的诗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他们的诗依然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面镜子。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大历及其前后唐王朝动荡不安的现实,而且可以了解上层官僚的奢糜浮华、中下层官吏的辛勤辗转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等。对大历十才子,我们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过于贬损,应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收稿日期] 1999-01-10

标签:;  ;  ;  ;  ;  ;  ;  ;  

时代悲歌:大理十才诗的思想内容分析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