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_诗歌论文

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_诗歌论文

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中国论文,两岸论文,诗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百年中国与新诗八十载

向晚落暮,又一个世纪末逼临我们这个东方大国。

至少中国的文化界尚能记得,当十九世纪落下帷幕,二十世纪即将开场之际,曾有多少仁人志士不无真诚而又热狂地预言:新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演主角、唱大戏、光复昔日荣耀、主导世界潮流的时代。

雄鸡唱白之后,转眼便是乱云低迷的薄暮。回首百年中国文化,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反思与结论呢?

向以悠久、牢固、自足雄视天下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纪里遭遇到西方文化空前的冲击——大引进、大接种、大裂变、大解构、拿来、移植、冲撞、交汇……一条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大河,渐离散为百潮千沼,呈现一片前所未有的驳杂、散乱和混沌。

无论从文化心态、文化性格到文化观念,无论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还是审美方式,风俗、习惯、生活、语言等等,无一不受到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深刻影响,而发生且发展着远非外在、浮面、非本质的深层变构;几千年农业文化的血缘就此断裂,由其构成的传统物质秩序和精神秩序随之拆解,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这是一个破坏大于建设、消散大于凝聚、拒绝多于再造、剥离多于衍生、裂变强于整合、解构盛于结构的、漫长而艰难的文化再生之准备和过渡——祸兮?福兮?历史走到了这一步,自有它的道理,而界说有待另一个黎明,站在二十一世纪门槛前的中国知识分子,暂时面对的只是一个词:尴尬!

尴尬之余,尚有一点慰藉,即现代中国新文学及艺术(以音乐、美术、电影为主)所开拓的崭新局面和所展示的宏大进程——以文学为发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最终也仅可以文学而自慰,这种“偏瘫”文化现象,恐怕是始作俑者所未料及的吧?而其中深含的历史成因,更是有待探讨的大题目。

在这一宏大的中国新文学(艺术)进程中,新诗则又占有独领风骚的特殊地位。以五·四为起点的所有新文化于其进发中,唯有新诗持续激荡、一浪高过一浪,并最终拥有辉煌的成就,成为可与唐诗宋词比肩而立的中华诗歌之第二高峰,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堪与新诗可比的,还有小说(它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一种文学产品)。其源头起于明、清,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白话小说的倡行,一度十分繁荣,至四十年代后渐趋式微。直到八十年代,才在大陆出现二度兴盛,产生了从传统现实主义到含有后现代因子的各类优秀作品,也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小说家,为海内外所注目。但若将其置于近、现代整个小说大观中作一纵向比较,会发现基本上是对西方小说艺术的一种本土演练,对三十年代小说的一种重涉及再造,更有未能企及《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艺术成就。而从横向比较看,与世界小说大师们的传世之作也有相当的差距。

新诗则不然——这是一种创世纪式的、造山运动般的崛起,一次全新(从语言到形式到内容)的出发,是百年中国文化中持续高耸的山系之一,其身影的投射,已远远超过了诗本身。

新诗成就的历史意义表现在五个方面:

a.彻底的批判精神。诗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最自由的呼吸,尤其是现代诗(国人故称自由诗)。因而新诗从本质上是不甘受现实的羁绊和传统的束缚的,具有最彻底的、先天性的批判意识——从思想的到艺术的,从社会形态的到个体生命的,其对自由表现的激烈程度及对历史现实的深刻影响,是其他文学文本无法企及的。

b.超越性的先锋意识。作为敏锐、轻捷、灵动、超验性的新文学品种,新诗已成为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情趣在现代中国传播和高扬的最主要通道。一切有关美学、哲学、文化的先锋性命题,无不率先以诗为载体而折射,并作超越性的实验和导引。这一先锋意识,已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熠熠闪光的深度链条。

c.持续上升的艺术探索。现代诗人有一种反传统的“传统”,是一些永不满足的艺术“冒险族”。由此产生的强大驱动力,推动着新诗不断地求新求变,超越已有的成就。这种持续不断的、加速度般的艺术探索态势,促使新诗在面对旧体诗的巨大笼罩和其他新文学品种的挑战中,及时调整自身的艺术形式并占有独立的领地,且比其他文学艺术较早地赶上了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步程。

d.对东西方诗质的创世性熔铸。新诗向有“舶来”之嫌,然历史已证明,正是这种“舶来”,使中国诗歌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很难想象没有这场诗的革命,依旧泡在旧体诗“残山剩水”中的汉语诗歌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而所谓的“中国风格”也并未在这种“舶来”或“移植”中丢失,反而得到激活得到发扬,变近亲繁殖式的儒道互补为其有杂交优势的中西互补,为中国诗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和对人类意识的认同。让诗回到人、且最终回到对整个现代人类意识的认同上来,是熔铸了东西方精神、东西方诗质后的中国新诗,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遗产。在这个充满暴力、对抗、忧患和各种危机的世纪里,新诗(尤其是八十年代大陆现代主义新诗潮)已成为百年中国文化最真实的呼吸,成为百年中国人自身生命最真实的所在,成为向来缺乏独立人格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真实灵魂的隐秘居所,也同时成为东西精神对话最真实的通道。不断消解狭隘的阶级利益与狭隘的民族利益的困扰,顽强对抗封建残余与意识形态暴力的迫抑,最终以独立的现代精神人格和独特的现代艺术品质,率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接轨,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再次为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而骄傲;百年中国文化,也最终为拥有诗的辉煌而自豪和欣慰!

二 中国新诗的三大板块与台湾现代诗的历史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新诗自五十年代后,一直分割为海峡两岸各自为阵。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几度春风,交流渐开,使用同一母语而天各一方的两岸诗界方渐渐熟悉起来。一个大中国诗坛的概念由此提出,并成为世纪末中国文化一个夺目的亮点。

由这一概念出发,纵观八十年(至世纪末)中国新诗,似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的新诗拓荒期。开一代先河,树百年高标,既有整体的推进,又不乏个性品质的闪光,其大业伟绩,已无可争议地为史家所公认。

第二板块为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台湾诗坛。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中国新诗的一次特殊繁荣期。因政治困扰而偏离正常发展渐趋萎滞的新诗进程,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承传和拓展,使这一板块成为特殊意义的存在。

第三板块即中国大陆自七十年代末崛起,横贯整个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大潮。群雄并起,流派纷呈,声势浩大,成就卓越,成为中国新诗八十年最为辉煌壮观的昌盛期。①

三大板块构成中国新诗山系的三座高峰,其共同的标志是:a,拥有一批水平很高的代表诗人和诗人群体;b,产生了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诗作品;c,形成了整体的诗歌运动,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乃至促进了整个文学的繁荣;d,对新诗艺术的成熟有突破性的贡献;e,与世界文学的对接和与人类意识的交汇。

这三大板块中,第一板块已有定论,第三板块有待后说,本文着重在以大陆论者的立场,全面估价第二板块亦即台湾现代诗的历史地位——作为大中国诗坛的倡议者,我认为现在是到进入这种话题的时候了。过去那种大陆诗学中忽略台湾诗坛的存在,台湾诗学中忽略大陆诗坛的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是到该彻底结束而融汇贯通的时候了——这实在是一次两岸比肩崛起的“造山运动”,只是在时空上稍错前后而已,忽略任何一方,都是有缺陷的。

台湾现代汉诗,发韧于五十年代。经“移植”之开启,“超现实主义”之拓展,晦涩、明朗、传统、归宗、乡土、新古典、口白体、知性、感性之纷争割据,反思而后整合,憔悴而后丰盈,经三十余年、两代诗人之诗魂爱心的投入,终形成近八百位诗人、一千三百多部个人诗集、一百多部各类诗选、二百多部诗评论集、先后一百五十多家诗刊诗报的宏大局面,②且进入多元共生、诗才代出的良性发展期。

台湾现代诗的出发,落脚于“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之交叉座标上,其起步是稳健的,方向是明确的。这里的“横的移植”不仅是指西方诗质,也主要包括了西方精神;这里的“纵的继承”既指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古典诗美,也含有对新诗前三十年成就的承传。

对西方精神的“移植”,实质在于强化一向孱弱闲适的中国诗人的批判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没有这一移植,诗质的移植只能落空。批判精神的强化和发扬,首要的功用在于保证了台湾诗人对中国新诗道路的清醒认识。他们在逐步摒弃了对政治的附庸和社会学的成份之后,专注于中国新诗的纯正发展,使之不致于在政治危机中夭折,且最终获得了蓬勃的生机和新的高度,这实在是台湾现代诗坛对中国新诗最首要的一大贡献。

批判精神的强化和发扬的另一重要功用是,它有力地激发了台湾现代诗人对处于危机时代的现代诗之深层意义的追求。从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求,到与当代人类精神的契合,以诗性的透视与思考,反映出民族与个人在时代嬗变中的生命情感和精神真貌,从而大幅度地扩展了现代诗的表现层面和哲学深度——这是台湾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成就。

相对于大陆八十年代现代主义新诗潮的代表诗人,主要是青年诗人来讲,台湾现代诗的拓荒者亦即后来的主将们,其作为诗人的文化背景是大不相同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因袭很重,以这种精神去沟通“现代”,便形成两种效应,即对“现代”的不彻底性和对传统的再造意识。台湾诗人们尽管都切切实实地经由了各种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演练,但在骨子里一直是充满犹豫和徘徊的。为此所进行的多次多年的论战,且以“归宗”、“新古典”占上峰是一证明,而至今仅有后现代主义理论,缺乏后现代主义诗文本以及对诗的口语化实验的失败,也都说明了这一点。这种上一代的不彻底性及过早的回归甚至影响到新生代的发展,后浪未能超过前浪且渐趋整体乏力的现象,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而对传统的再造意识,无疑是台湾两代诗人,尤其是上代诗人最鲜明的特点。由此而形成的对现代汉诗之语言和形式的大面积实验和多向度突进,其丰富的经验和从作品到理论的丰硕成果,以及其严肃、科学的态度,都是深值大陆诗界借鉴,并必将为未来诗史所重视的。

诗是语言的艺术。现代汉诗面对的是完全信息化了的、主要作为资讯工具存在的现代汉语,从而成为对现代诗人最大的挑战。台湾诗人为此自觉地投入了普遍而又富有个性的实验。总的看来,他们主要着力于对古典诗美语言的再造和重铸,有机地揉杂到现代汉语中去,使其鲜活生动起来,有了新的表现功能和艺术张力。显然,这一实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台湾优秀诗人们的一大显著成绩。但同时我们发现,这一实验深层动机中还夹杂着两个负面心理情结:一是对现代汉语的盲目不信任感,这是明显的。二是作为文化放逐者对传统的“归宗认祖”感,这是潜在的。作为后者,无可厚非。而前者则造成了台湾诗坛从作品到理论的一大误区,即一方面在对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的诗性表现功能的挖掘和创造上有所欠缺(除痖弦等个别诗人外),一方面对大陆第三代代表诗人(如于坚、韩东等)所创造的口语化诗的特殊品质,一直缺乏理论上的正确认识;许多台湾诗人和批评家将其与台湾所谓“口白体”、“通俗化”等同一视,实在大谬不然。

对现代汉诗之意象的经营,是台湾诗坛特别突出的一大贡献。这一经营的长久性、全面性及深入的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已成为台湾现代诗的一大优良传统。由此而创造的灿烂如星河的现代意象,不但极大地拓展了古典诗美以外的疆域,也大大增强了中国新诗的表现能力和丰富了现代诗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应特别指出,这一“优良传统”到后来也渐渐出现了负面效应,即视意象营造为唯一之能事、唯一之尺度,陷入偏狭之见。其实现代诗是一种多种可能的展开,意象是其核心因子,但绝不是唯一。尤其在后现代诗中,着力点已集中于口语的重铸和文本之外的后张力,以及整体性的戏剧效果(如寓言性等)。何况意象也分为大意象(篇构意象)和小意象(句构意象),而大象无形,大意无旨,意在象外,象外有象,不一而终。大陆先锋诗人的一些代表作品,对此已有突破性的发展,其深层的理论探讨有待另文详述。

台湾现代诗的另一贡献是对新诗理论建设的关注与投入。新诗八十年,强在作品,弱在理论,创作超前,理论滞后,一直是没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台湾诗人对此有强烈的意识,几乎所有有实力的诗人都在全力创作的同时,参与理论与批评的思考,尤其在具体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深入细微的创见,其著述之丰厚及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深值借鉴的。

还有一点,即对长诗和史诗创作的热忱投入,表现出台湾诗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这也是中国新诗一直薄弱的一环。尽管台湾诗坛在这两方面的创作尚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但其持之恒久的创作态势是难能可贵的。

三大板块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宏观把握中国八十年新诗历史的尺度。随着二十世纪的临近结束,这三大板块,尤其是后两大板块的分裂状态也该临近结束了——一个历史性的对接与整合之“诗歌工程”,便成为世纪末中国诗坛最为注目的构想!

三 世纪之握:对接与整合

对接是历史的必然,整合是时代的呼求。即或暂时不能统一为一个诗坛,也应从理论上去全面、正确、完整地把握两岸诗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了解各自真实的存在,以共同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这是世纪末两岸中国诗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不必急躁,也不能荒疏。假如步入新的世纪的中国新诗,依然是如现在般写着两部新诗史,可就真的愧对后世了。

然而,由于长达四十多年的隔膜、不了解,一旦真的要说对接,确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诗歌工程”。一方面,作为两大板块之间得有一个了解、熟悉至理论把握的过程,另一方面,两大板块各自内部的复杂构成,又成为影响对接的微妙因素。

从整体上看,大陆对台湾诗界的介绍和引进是较为积极、也较为客观和全面的。最早对之作全面介绍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一九八○年和八二年出版的《台湾诗选》(一、二册)。一九八二年,《星星》诗刊连载由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主撰的《台湾诗人十二家》专栏,精选精评,颇受欢迎。次年成书出版,一时传为佳谈(流沙河先生后又于一九八七年出版《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此后从报刊到出版,介绍渐多,至八七、八八两年达到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年间仅结集出版的各类介绍台湾的选本,就多达十余部。其中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厚厚两大部《当代台湾诗萃》,收入二百八十余人千余首作品,连同九○年再版数前后发行数万套。此选集之编选虽不算上乘,但如此大面积、大容量的介绍,确使大陆诗界对台湾现代诗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粗略的认识,功不可没。一九九一年二月,由台湾著名诗人、诗选家张默主编的《台湾青年诗选》在大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也是一次相当亮丽的展出。与此同时,台湾一些著名诗人的个人精选诗集也渐次在大陆出版。一些文学研究部门和部分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一批台湾文学研究学会或相应机构,大量论文专著发表出版,以及大批台湾诗人来大陆访问讲学,渐成为诗坛盛事。

几十年的隔阻,交流初开,数年之间,能呈现如此局面,应该说,大陆文坛诗坛是堪可笑慰于历史的。这其中,潮流所至是宏观因素,而对台湾诗坛的存在形态(从诗人地位到作品成就的统一认同、明朗格局与历史定论等)做较明晰、较统一、较公正规范的介绍,则是不可小视的技术性因素。正是这一因素,导致了台湾诗界对大陆现代诗介绍引进的滞缓、模糊、芜杂,显得有些被动无力。

整体上看,台湾诗界对大陆诗坛的介绍有两种态势。其一是打开门户,从大陆自然来稿中,依各诗社刊物的艺术主张和用稿标准,予以取舍介绍,包括一些诗赛和纪念性选集,也一视同仁。如《蓝星》、《葡萄园》、《秋水》、《笠》、《新陆》等。作为同仁刊物,能腾出大量宝贵版面,坚持刊发大陆来稿,投入两岸诗界的交流,已属不易之举。但这种浮面的、形式上的、自然状态的运作,终难以产生深层影响,也不易取得历史效应。这其中有诸多非诗的因素,也有诸如资料占有较困难等缘故,但缺乏整体的理论把握恐怕是最主要的。

另一种即带有理论意识和历史眼光的态势,从研究入手,主动掌握,兼及自然来稿,以求更真实、更贴切、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大陆新诗发展的状况。鉴于各种局限,这当然是更加不易运作的了。尤其是大陆诗坛的存在形态,与台湾大不相同。十年现代主义诗潮,更使其错综复杂,形成官方与民间、保守与激进、圈子内与圈子外以及非此亦非彼、是此也是彼的多元驳杂之局面。加之久积而勃发,两代青年,数十万诗爱者,规模宏大,难免鱼龙混杂,难以把握。但毕竟潮涨潮落,渐趋分明,真与伪、主体与附庸皆于八十年代中期后便初见界定。关键是如何从理论上把握其脉络走向而不致偏失。

显然,能持这一态势进行有成效的运作且颇有建树的,当首推《创世纪》诗杂志。早在一九八四年七月(实际运作当然还在此前),《创世纪》第64期,便以近一半篇幅隆重推出“中国大陆朦胧诗特辑、有组织有选择地刊发了包括朦胧诗派全部代表诗人在内的、兼及部分热忱投入新诗潮运动的中、老年诗人共22位计46首诗作,并配叶维廉、洛夫等台湾方面和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大陆方面的八篇重要的理论文章,对崛起于历史新时期的这一划时代诗歌运动作了从理论到作品的、较高水准和相当规模的集约性介绍,一时轰动两岸。据说身为社长的张默先生为此还专程赴港收集资料,其强烈的历史感和敬业精神,令诗界感佩。

朦胧诗后崛起的第三代(又称新生代)诗群,是大陆现代主义诗潮的又一高峰,与朦胧诗并肩构成整个中国现代汉诗的主体成就。对此,《创世纪》又于一九九一年一月第82期、同年四月第83期接连推出“大陆第三代现代诗人作品展”之一、之二两个专辑,刊发“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第三代诗人群中都有较高的知名度”③的二十八位青年诗人的近六十首作品,并附总编洛夫先生的“前言”。这一重大举动,诚如洛夫在第二辑“前言补记”中所言:“……获得两岸诗坛和读者的热烈反应,都认为这个专辑除了产生沟通两岸现代诗与美学的功效之外,更具有影响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种“深远的历史意义”显然是《创世纪》持之恒久的办刊思想,而于今天新的时期里,又焕发出新的光华。从第84期起该刊干脆每期均用近三分之一的板面作为“大陆诗页”,以第三代及第三代后实力青年诗人为主,推出一批又一批前卫力作,影响更大。显然,前后两次成功的作品展及洛夫先生的评介文章④引发了多重效应。大陆先锋诗人为之感佩而心倾,纷纷投寄新作和力作,大幅度提高了自然来稿的品位,使持久全面的深入推介有了坚实的基础。编辑水准在这里也得到了高度发挥。有理论依据但不设框子,有整体把握而不失新的发现,目力所及,泾渭分明,主次有度,与大陆实存的现代主义诗歌进程颇为契合。仅至92期为计,两年之内,所介绍诗中,几已囊括了第三代及第三代后青年诗人中的绝大部分代表人物,还推出不少新人。所发作品,也足以代表先锋诗歌的最新成就。整个“大陆诗页”已渐成为大陆现代汉诗之发展的一个较及时、较新锐、较凝重的投影,其对接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是超乎寻常的。

时代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两岸携手,再创一个新世纪,已成为苍茫暮色中的中国文化之提前跃升的一片曙光!百年回首,我们欣慰地看到,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是幸运的,也是深值骄傲的。尽管历史曾无数次地忽略了诗人们的存在,乃至扭曲中国新诗之纯正的发展,但最终仍是诗人们为二十世纪之中国文化留下了一片耀眼的亮色,甚而将深入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进发和中国人精神质地的深层变化。历史就这样走了过来。不管未来的历史将怎样走下去,一个经由对接和整合的大中国现代汉诗诗坛的形成和发展将是必然的趋势,而一个“创造出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知性,表现二十一世纪大中国心灵的现代诗”⑤之新的现代汉诗大潮也必将崛起于又一个世纪之初!

——我们本是从同一个源头出发的,我们也应该重新走在一起;手伸出便不再收回,世纪的大门已经叩响,而新的太阳正从中国诗人们的肩头早早升起……

注释:

①“三大板块”是个粗略概念,尤以第三板块,自然还应包括近半个世纪来,在大陆坚持纯正写作的许多中、老年诗人和他们的艺术成就,但作为这一板块的主体,历史的看,当属八十年代之现代主义诗潮。

②根据张默先生宏编《台湾现代诗编目》统计,尔雅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③洛夫:“大陆第三代现代诗人作品展(一)·前言”,《创世纪》一九九一年一月总82期。

④前文及“对大陆第三代诗人的观察”,《创世纪》一九九一年七月总84期。

⑤洛夫:“对大陆第三代诗人的观察”。

标签:;  ;  ;  ;  ;  ;  ;  ;  

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