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蔬果论文_高丽雅

“趣味”蔬果论文_高丽雅

摘要: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水果蔬菜,每当提起水果蔬菜,幼儿就会有聊不完的话题,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建立以水果蔬菜为主题的课程,帮助幼儿在与水果蔬菜的互动中获得各种经验,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蔬果、课堂、班本课程

“趣味蔬果”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对水果蔬菜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可以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更可以让孩子爱上水果蔬菜。

班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双方共同开发的富有班级特色课程。班本课程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比较高端的内容。目前学校里开设的课程均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或者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一些“校本课程”。除了这两种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发第三种课程一—“班本课程”。班本课程的设置,将使班级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也使课程体系层次更加丰富、个性化更为明显。

一.“趣味蔬果”主题课程的内容选择

在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上,我们从幼儿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出发,做到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环境感人,气氛和谐,促使幼儿感到有趣,乐于参加,坚持在活动中,以趣育人。教师选择合适的、幼儿喜欢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主线是“趣味蔬果”,蔬果家族以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蔬果作为贯穿真个主题活动的情境脉络,让我们同幼儿一起在“趣味蔬果”的活动中去看看、闻闻、做做、尝尝一起进行建构式的发展————由模糊、混沌的知觉转变为有意义的知觉重组。

二.随时抓住教育契机,提升教学质量

“趣味果蔬”的主题根据预设的主题脉络中逐渐归纳派生出自己班级特色的枝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主题网络,让这个跟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给幼儿更多的收获,在主题中我们蔬果来说话,冲击幼儿的味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用感官探索,用肢体表现,用色彩装饰,是整个主题完整充满趣味。更灵活适当地抓住了教育契机,教育效果更好。因此,不拘泥于原定计划,教师善于抓住契机是在每一活动前的要求。

三.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

在“趣味果蔬”活动中,教师参与的形式极大的照顾到了不同兴趣、不同需要的幼儿,使活动很顺利的开展。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随时记录幼儿的活动行为,可以用照片或文字资料等工具记录,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设计活动来了解幼儿。其次,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爱好者和活动的承认者。教师对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对这个活动的主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时,幼儿自然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此时教师要与幼儿融为一体。这样,当孩子们看到的是教师的热情并对这些活动的赞誉和表扬的时候,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投入更大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之,做好主题活动前的设计与准备必须抓住的一点就是:认定幼儿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

四.“趣味蔬果”班本课程的创新

1.目的活动形式再创新

班本课程在审议的过程中对于目标的拟定,主要根据主题的拟定的活动目标,创设出各种丰富的活动形式。如在认识水稻的主题活动中,设计《认识收割工具》的活动,第一次让幼儿通过图片去观察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第二次是在收割水稻的过程中,实际去接触工具。两次的活动的目的都是认识工具,可是形式却是不一样,从理论到幼儿亲自体验收割的过程中,对收割工具有了新的认识,锋利的工具极易伤到自己,有了这些生活经验后,认识更加清晰,目标落实更到位。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幼儿生活,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反映幼儿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引导孩子在关注、发现、探究周围一切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发展现象、创造表现。

2.内容活动形式再创新

既要立足本土,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地吸纳先进理念和经验,在保持自身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使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得以完善。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去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信息,基于幼儿已有经验,从五大领域出发,以整合的观念,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秋天因成熟丰富而多彩,各种各样的植物都在秋天成熟了,番薯成熟的季节。我们借助家长资源设计了“番薯”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管理种植物的要点,并通过操作劳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益的相关经验,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所带来的喜悦。认识番薯的主题活动,起因是有幼儿从家里带来了番薯干和伙伴分享,番薯干是本土特有的小吃,我们就以此入手,以番薯的各种食用的内容形式展开,从清蒸——制作番薯干——制作番薯丝,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形式开展开,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这一主题活动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件入手,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一系列的过程自然而和谐。类似这样来自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因为它们亲切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小朋友热情快乐地参与。

 结语:班本课程是幼儿儿童的广阔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将课程与幼儿的整个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相沟通,把生活中的意义纳入课程之中。让儿童通过生活获取人生的意义。“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依陶行知先生的教导,那就意味着,如果儿童不会在生活中学会体验、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在生活中学会交往、在生活中学会创造,那么,这样的人就必定是不能获得人生真谛的。因为从本质上说,学会生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世界与自我世界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李季湄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3]梁志桑《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学习习惯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阎汝莹《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

论文作者:高丽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  ;  ;  ;  ;  ;  ;  ;  

“趣味”蔬果论文_高丽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