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论文_伊有花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论文_伊有花

青海省西宁市五一学校 81000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一个“问”字。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所以,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本人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提问要抓学生兴趣点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提问是课堂上最佳的调控手段,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精心设计出或妙趣横生、或意境深远、或鲜活、或灵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把它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如刚上课时的复习性提问或导入性提问,就可以帮助学生收拢思想,温故知新,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提问,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现并弥补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程度和遗漏。更重要的是,这种委婉提醒式的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风气,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完成。

二、提问要抓知识疑难点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不应该只是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

三、提问要抓思维发散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从传统意义上说 “有效”指的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效果的有无与好坏。其实,“有效”更应指“有效益”,我们应从“投入”的角度来思考“产出”,也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问忌讳:

1.为提问而提问,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

2.面向“精英”的提问,让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而坐了“冷板凳”。

3.方式单一的提问,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四、提问要把握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强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因生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成功地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针对有争议的地方,不要放弃或视而不见,而是要鼓励学生由此去探究文本,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效果。

论文作者:伊有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探究论文_伊有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