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预设,“有效”生成论文_马海军

“动态”预设,“有效”生成论文_马海军

马海军(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012-02

近年来,我常在各类比赛课的评课环节听到“预设”与“生成”两个词。久而久之,我开始思考,如何架起预设与生成和谐的桥梁,让智慧之火燃烧在课堂教学之中呢?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也是辩证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为其提供服务;“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与拓展。没有预设,课堂容易陷入无序状态;没有生成,课堂就会变成僵硬的操练。以我之见,当下阅读教学,应变静态预设为动态预设,为生成而预设;变盲目生成为有效生成,注重生成的价值。

一、动态预设

教学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许学生出“格”,也正因如此,预设容易滑入死板僵硬的漩涡。想要为预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就要让它灵动起来,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动态性,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预设问题。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规定性预设,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不但预设学生的“已知”,还要预设学生的“未知”,甚至准备两套设计方案,或在教学重点部分设计两种以上方案以备灵活运用。如执教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我设计用换字法赏析后三句,把“人比黄花瘦”改为“人似海棠枯”,让学生比较效果有何不同。我预测学生可能会想到二者颜色不同,生长季节不同,想到作者惯用“黄花”这个意象,但他们可能会忽视黄花与西风两个意象之间的联系,黄花与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女词人神态上的相似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引导,在课前我就做好了应对准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果如我所料,分析得较浅,由于课前的充分预测,我很好地引导了学生,让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比较赏析,更深刻地领悟了女词人愁之切,愁之深。

2、预留空间,创造生成。

教学离不开预设,但预设应富有弹性。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种即时生成的情境,为课堂实施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去对话交流,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教学《归园田居》有学生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两句时说,这里写榆柳桃李表现了诗人不和流俗的高洁情操。另一学生质疑说诗人写榆柳桃李真正想表达的是他自然、愉悦的心情,与情操没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思维碰撞面前,我适时引出陶渊明的另一首诗《归去来兮辞》里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分析“松”“菊”的象征意义,再让学生对比榆柳桃李这些意象,感受有何不同。学生意识到榆柳桃李是农家常见的树,易植易活,再普通不过,也再朴素不过,作者离开官场,在远离喧嚣的农村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满足,榆柳桃李正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想寄托不和流俗的情怀该选择松柏梧桐之类的意象去写。因为有预留的空间,学生的大胆质疑促成了课堂动态的生成,也让学生明白了诗词要通过品味意象来感受诗歌的形象与情感。

3、以学定教,尊重主体。

教师进行教学构想时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预设而是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以学为本进行弹性预设,与学生做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成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的平台。鼓励学生提问,甚至让学生先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寡人之于国也》时有学生问:孟子为什么要用“战”作比喻?我老实地对学生说,备课时我没想到这个问题,但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质量,然后和学生们共同思考解决,得出结论:孟子的比喻是为了回答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这个比喻表明了孟子对梁惠王好战的态度,也间接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可见,孟子的比喻不是随意的,是有深意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教师在这一解决过程中不回避,积极肯定学生的思考,有效的组织讨论,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二、有效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句话道出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智慧的生成而锦上添花,但生成不该是盲目机械的,而应该是合适又有效的,它应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怎样让生成切实有效,真正发挥其在教书育人中的巨大作用呢?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紧扣目标,集中有序。

预设突出的是结果性目标即教学目标,生成注重的是表现性目标,即在达成结果性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充分训练和展示。但表现性目标不能是散漫无边甚至混乱无序的,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实施。我曾听一位老师讲《种树郭橐驼传》,他介绍郭橐驼的孤单处境时要求学生模拟“非诚勿扰”节目,现场为郭橐驼相亲,还要一位学生演郭橐驼,别的学生写介绍词。这个学生表演的很滑稽,还即兴加了些台词。演完念完,学生们兴高采烈,气氛热烈。可我们要冷静下来好好思考这种表演与教学目标有多大关系呢?学生的即兴表演是不是对这堂课的教学有帮助呢?这种无意义的解读其实导致课堂一盘散沙,其实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为刻意追求动态生成而进行“小组讨论”或不管有没有必要,在教完课文后都进行拓展、延伸,这是只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表现,不符合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无价值的生成。

2、有效选择,捕捉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但如果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就可能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错失了一次提升教学质量的机会。当然,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其价值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对其仔细辨别,加以选择。放大有价值的生成,搁置或缩小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成。教学《雷雨》时,我让学生从第一场冲突中寻找周朴园意味深长的台词,体会潜台词。有一学生提到了周朴园回答鲁侍萍时的四次“哦”,这是我以前没太关注的。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对比四次“哦”发现,标点不同,人物内心活动不同,“哦”的语气、神情也不同。这么简单的一个字,出现四次,却表现出了周朴园一点点被揭露时内心的惶恐、不安。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个发现呀,因为这一发现,追问、品味、探究,让我们生成了一段师生都很有收获的教学内容。

3、及时引导,妥善评价。

生成性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有可无,当课堂上出现了生成性资源时,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同时兼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当学生见解不够完整或出现偏颇时,应予以矫正,评价要多元化、艺术化。学习《苏武传》时,有一位学生说苏武为了自己的名节,国家的尊严,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却舍去了骨肉亲情,实在冷酷无情。对于这样的见解如不加以引导,别的学生也会疑惑。我首先肯定他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同时指出问题所在。这位同学是站在现代的角度看待古代的问题,苏武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报效国家,万死不辞,忠君思想深入他的骨髓,所以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自古忠孝的确难两全,如果每个人都舍不下小家,那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国家由谁来保卫呢?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他们崇高的一面,也要客观地看待他们做出的牺牲。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如何评价人物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及时引导,让课堂生成变得更有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而这一对话过程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和灵活的生成。课堂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课前的动态预设,也应将有效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论文作者:马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动态”预设,“有效”生成论文_马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