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李韶萍

李韶萍

摘要:高效课堂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可以操作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思想、理论都无法实现,基于这个立场,教师应该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推广看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讲解——传授模式;2.自学——辅导模式;3.引导——发现模式;4.活动——参与模式。传统的教育长期采用“讲解——传授”模式,现代教学观念中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学——辅导”“引导——发现”“活动——参与”这三种教学模式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讲解——传授”模式,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高效课堂基本模式的实施

(1)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受以下三个条件限制

第一,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之前,需要一个准备阶段,即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大约一至二周,开始3-5天由教师领读,以后每节课有25~30分钟时间由学生进行自学,教师主要教学生自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辅导。湖南许市中学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学前培训,就是这一阶段实施的体现。第二阶段需要约两个月的时间,主要让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形成自学的习惯。第三阶段约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应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

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学辅助教材,如导学案、自学提纲等。

第三,若具有不可转化的影响自学的因素,则不宜采用这种模式。例如整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等一些全新内容的教学,学生缺乏基础,自学存在很大困难,一般不宜采用;又如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行为习惯极差、自律性不强的班级,也不宜采用。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实施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尚未完善,对该模式还不适应,与传统的“讲解——传授”模式对照,成绩可能会呈现短暂的下降现象,这也是很多学校课改没有进行下去的诱因之一,但事实上,随着模式的深化应用,学生的成绩和自学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深入人心,相关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实验成果层出不穷,如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宁达学校的“15+25+5”教学模式,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东庐学校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等都属于“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李炳亭先生及其团队在总结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还生成了具有普适性的“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五步”即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2)引导——发现模式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构建、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究的思想方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包办代替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具有发明创造力的人才。

发现法的一般操作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下面例举《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一个教学片段来感受引导的艺术:

教师问题1:已知:每个圆中∠AOB=80°,在以下每个圆中画出弧AB所对的一个圆周角

∠ACB,要求各圆中画出的圆周角位置尽量不同,图形各有特色。

学生:动手画一画(6分钟)

教师问题2:思考:你所画的圆周角∠ACB与圆心角∠AOB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教师问题3:用几何画板来测量验证一下,移动B点,改变∠AOB的大小,∠ACB的大小也在不停的改变,他们的比值如何?

学生观察,进一步肯定猜想: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教师问题4:猜想需要证明,证明命题时需要思考如何画图。结合同学们刚刚画的图形,得到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我们应如何进行分类呢?

学生小组讨论6分钟,得出结论:所画的图形不同,主要是圆心角的顶点,也就是圆心相对于圆周角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圆心与圆周角的关系来分类。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位置关系一共有3种。

(1)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 (2)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3)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点评: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认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发现式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片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既有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学习”比“系统学习”要多花130%~150%的时间,因此该片段在教法上将冗长的探索途径缩短,难度平易化,引导学生对问题选择性思考,所有的课堂问题都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学生踮一踮脚尖就能触摸答案,这样,他们既能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又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发现”模式可以具体渗透到如“活动——参与”等各种教学模式之中,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适当把控引导的难度,以免产生两极分化。

3.活动——参与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的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消除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数学调查,(2)数学实验,(3)测量活动,(4)模型制作,(5)数学游戏,(6)问题解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形式。例如《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由于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只有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条件下,才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因此,宜采用“活动——参与”模式中的“数学实验”形式。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情景引入、实验探究、揭示新知、巩固练习四个环节。下面选取“实验探究”中的一个片段来感受课堂活动的魅力。

教师问题1:抛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这个概率能否通过统计很多掷硬币的结果来得到呢?

(点评:该试验所需条件容易实现,可操作性强,历史上也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因此,设计抛掷硬币试验有利于问题的说明。)

活动规则:

(1)全班共分8个小组,每小组5人,抛50次,组长不参与抛掷。

(2)抛掷要求:①抛掷时请将书本文具收入课桌内;②两人一组合作完成25次抛掷,一人抛,一人画“正”记数,抛掷一次划记一次,“正面向上”一次划记一次;③抛的高度要达到自己坐姿的头顶高度,若硬币掉在地上,本次不作记录。

(3)组长职责:①检查组员抛掷是否符合要求;②收集本组数据,把数据录入教师电脑中的抛掷情况表1和表2。

(点评:详细的规则是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强调“抛掷要求”是为了创造“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环境,使数据更真实有效,而合理分组可以减少劳动强度,加快试验速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问题2: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在哪个数字的左右摆动? 摆动的幅度有何规律?

学生:观察统计结果,举手回答。

(点评:这几个图表的给出,可以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及整理描述数据,为分析数据作准备。同时,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均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参与其中,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了能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学生通过经历活动,脑中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记忆,使学习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了构建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二、结语

高效课堂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可以操作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思想、理论都无法实现,基于这个立场,教师应该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推广看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更不能搞成“模式化”或者固化了“模子”,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就像学习书法必须经历“临帖——入帖——破帖”的过程,唯有先“走入模式”才能“走出模式”。真正的数学教学过程不是按照某一固定“模式”运行的,而是多样性的,并且暗涌着新的不同模式。不断反驳就有模式,创生新的模式,甚至超越模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524037)

论文作者:李韶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_李韶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