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析法测量调色剂粒径的初步研究

图像分析法测量调色剂粒径的初步研究

一、图像分析法测试墨粉颗粒尺寸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冬[1](2021)在《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丰富的空隙结构是多孔沥青混合料实现排水、降噪等功能特性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这类空隙结构容易被地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所堵塞或出现轮载碾压变形,进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空间形态衰变,最终造成多孔沥青混合料功能特性不断退化甚至完全丧失。因此,研究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机理,对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和功能特性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空隙结构特征与混合料性能之间下行关系链的挖掘,忽略了对空隙结构特征到粗集料形貌这一上溯关系链的探究。实际上,粗集料颗粒作为构成混合料空隙边界的主要介质,其形貌特性直接影响到空隙结构的细观特征分布及其空间形态衰变行为。基于此,本文以粗集料形貌特性为切入点,采用离散元仿真、宏观试验模拟、细观结构解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了从粗集料形貌到空隙结构特征再到混合料性能最后回到粗集料形貌的多层次闭合研究体系,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基于工业CT扫描、图像处理及可视化重构技术,形成了一种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三维图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采集、提取和几何重构的一体化处理。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的分布状况以及彼此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几何重构数据,建立了粗集料颗粒离散单元模型数据库,为后续仿真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其次,为了从粗集料形貌角度阐明轮载碾压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抵抗空隙衰变的强度机理,采用真实集料模型数据库和虚拟扫描成像技术,构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结构三维离散元仿真研究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试验方法难以组合设计集料形貌的问题,并实现仿真模型从固相向气相(空隙)结构的精准转换。研究成果验证了粗集料骨架结构三维离散元仿真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明确了骨架结构空隙特征(空隙率、等效孔径和分形维数)沿纵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并结合GA-BP神经网络算法,量化了不同粗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空隙特征和力学强度的影响机制。然后,针对颗粒堵塞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在宏观尺度上,设计了空隙结构短期快速堵塞试验和长期循环堵塞试验,揭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短期快速堵塞过程的四阶段特征,并基于Mistcherlich生长模型建立了长期循环堵塞过程中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堵塞指数与堵塞循环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此外,采用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明析了不同粗集料综合形貌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影响的显着程度。在细观尺度上,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揭示了多孔沥青混合料连通空隙率、断面等效孔径以及孔道迂曲度等细观特性的纵向分布规律,确定了不同空隙细观特性参数的关联性。同时,结合空隙结构堵塞试验,分析了堵塞进程中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截面积和截面堵塞指数的演变行为特征,并沿纵向确定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四个空隙堵塞特征区域;通过抗颗粒堵塞性能影响因素的参数化研究,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抗颗粒堵塞性能与连通空隙率、平均断面等效孔径和孔道迂曲度的一次函数关系。最后,通过离散元仿真研究,构建了考虑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细观特性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空隙结构细观特性为纽带,量化了集料形貌特性、空隙细观特性和混合料性能(骨架强度和抗颗粒堵塞性能)的交互作用关系;以骨架强度和抗颗粒堵塞性能为导向,探索了粗集料形貌特性取值界限问题,给出了相应集料形貌特性的推荐取值范围。研究成果量化了多孔沥青混合料集料形貌特性、空隙结构特征及混合料抵抗空隙衰变能力的关联机制,同时也为集料形貌特性优化设计及其多孔混合料长期服役性能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可结合工程现场数据进一步建立室内研究条件与真实交通环境的对应关系,以促进多孔沥青路面养护工作的精准施策。

马陈骏[2](2021)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别与判断一直是变造文件鉴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的鉴定不仅涉及到印刷文件的种属、个体的溯源,同时也需要参考相应的打印规律、打印原理等知识。近年来,随着办公机具的不断革新,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难度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同机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据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为相关鉴定提供思路与参考。文章的导论部分介绍了机制文件的研究背景以及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与复杂性。并据此制定了实验计划与方案。确定了同机与非同机、激光与喷墨等类别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下文的相关技术介绍与实验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前两章节主要从添加打印文件的概念、分类,鉴定目标、技术方法等角度分析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需求。解析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定义、特征及其技术发展的情况与趋势。为下文的实验设计、样本制作提供了基础。在此背景下,第三章具体介绍了本文所有实验的设计思路,并列举了实验印刷设备的市场使用情况及其打印样本的制备情况。从文章的第四章开始,笔者着重介绍了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研究情况与实验结论。首先,第四章是以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为切入点研究非同机的激光类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新技术,该实验共研究了95台不同品牌、型号激光打印机具的彩色、黑白打印模式打印PDF、Execl编辑的灰阶图片共331份。通过观察发现,虽然部分品牌、型号激光打印机具的灰阶网点、线形态相似,但一次打印形成的文件上灰阶网点、线形态是呈现规律的。据此,通过比较打印文件上的可疑添加内容和无争议内容的灰阶网点形态,可以识别两者是否由同一激光打印机具同批次制作形成,从而进一步确定可疑文件是否经过添加打印。其次,第五章是以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该实验研究了17种不同品牌、型号的激光打印机具共打印了170份文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定影次数的增加,墨粉显微图片中的部分区域会变亮或变暗。再经过计算墨粉显微形态的灰度平均值发现,部分激光打印机具的二次定影使热塑性树脂平面的表面积增加,灰度平均值也相应上升;而部分激光打印机具的二次定影使树脂融化,墨粉颗粒分散区域凸显,灰度平均值反而下降。据此,通过比较打印文件上的可疑添加内容和无争议内容上墨粉的显微形态,以及测量和分析显微形态上各区域的灰度平均值,可以识别文档中的一次定影墨粉区域和二次定影墨粉区域,从而进一步确定可疑文件是否经过添加打印。最后,第六章是以字车运行规律为切入点研究喷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该实验研究了22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热泡式喷墨打印机具,共打印的154份文件。通过观察发现,22个喷墨打印机具的字车喷头最大纵向长度不尽相同;喷墨打印墨迹形态上喷溅墨点的分布差异主要受字车(喷头)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的影响;喷墨打印机具内字车的运行轨迹可以转化为以字车上喷头最大纵长为车轨,结合依据喷墨墨迹上喷墨墨点的周期性分布情况所推测出的字车的运行方向与运行速度,推断出字车的运行轨迹。据此,通过字车的运行轨迹可以鉴别与判断该喷墨打印文件上字车的运行次数,即经过几次打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网点形态、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影响以及喷墨字车运行规律等,探索同机、非同机的激光、喷墨类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新方法与技术。这些实验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不仅有可能应用于机制变造文件的鉴别与判断,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解析激光、喷墨打印机具的成像原理及其打印文件的形成流程,对变造文件、印刷文件鉴定大有脾益。

杨愧[3](2021)在《怒江东月各非冰川型高山泥石流的成浆与远程维持机理》文中指出

邱博[4](2021)在《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磨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陶瓷/金属宏观复合材料中存在的陶瓷颗粒难以在基体中分布均匀以及陶瓷与金属之间因润湿性差难以实现界面的良好复合等问题,在液态模锻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既不做预制体,也不采用“润湿化”处理的方法—“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技术来制备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宏观复合材料。首先,利用“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法制备了Zr O2增韧Al2O3陶瓷颗粒(ZTA Particle)增强高铬铸铁(High Chromium Cast Iron)复合材料(ZTAp/HCCI),探讨了压力作用下润湿性较差的陶瓷/金属实现机械啮合的热动力学条件,揭示了机械啮合界面的形成机理。其次,研究了ZTAp/HCCI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热膨胀性能以及机械啮合界面在加热-保温-冷却过程中的演变情况。之后,采用液锻复合技术在压力下制备了ZTA陶瓷块(ZTA Block)与HCCI的复合材料试样(ZTAb/HCCI),研究了制备压力与陶瓷表面形貌对界面啮合行为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啮合强度与工艺参数之间的调控模型。最后,研究了ZTAp/HCCI复合材料在干滑动磨损以及冲击磨粒磨损条件下的磨损失效行为,确定了冲击磨损损失与磨损条件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建立了磨损预报模型。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润湿性能差的陶瓷/金属复合体系在压力作用下实现微观尺度上紧密啮合的热动力学条件,包括界面形成所需要做的最小功以及需要的最小外加压力。揭示了压力作用下机械啮合界面的形成机理,包括陶瓷与金属的接触、初步贴合、强化贴合以及完全贴合四个阶段。(2)采用“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方法成功制备了ZTAp/HCCI复合材料试件,其成型完整,表面没有明显缺陷,内部颗粒均匀分布,体积分数可达54 vol%。ZTA与HCCI结合紧密且连续可靠,复合界面为机械啮合界面。冲击断口观察表明,断裂发生在颗粒内部而不是界面脱粘,说明基体和陶瓷之间具有相对较高的结合强度。(3)采用液锻复合技术在压力作用下制备了ZTAb/HCCI复合试样,研究了制备压力和陶瓷表面形貌对啮合强度的影响规律。对于粗糙表面陶瓷(Sa=2.046μm)而言,当制备压力由40 MPa提高到100 MPa时,啮合强度由16.73 MPa增加到了24.91 MPa,增幅为48.9%,说明压力的提高可以显着增加结合强度。在100 MPa的制备压力下,当陶瓷表面粗糙度由Sa=0.616μm增加至2.046μm时,啮合强度由20.87 MPa增加到24.91 MPa,增幅为19.4%,说明陶瓷粗糙程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结合强度。(4)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ZTAb/HCCI界面啮合强度与制备压力、陶瓷形貌以及陶瓷温度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建立了啮合强度调控模型,分析了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啮合强度的影响规律。(5)在干滑动磨损条件下,当施加载荷由300 N增加到900 N时,ZTAp/HCCI复合材料相对HCCI的耐磨性从1.84倍提高到2.95倍,表明复合材料在较高载荷下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在冲击磨粒磨损条件下,当冲击功由1.5 J增加到4.5 J时,ZTAp/HCCI复合材料的磨损体积损失增大,复合材料相对HCCI的耐磨性由2.35倍降低到了1.74倍,说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随冲击功的增加而降低。(6)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ZTAp/HCCI复合材料冲击磨粒磨损损失与磨损参数(冲击功、冲击频率以及磨损时间)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建立了复合材料的磨损预报模型,分析了磨损参数对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

龙思慧[5](2020)在《医用塑制暖血器集成化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注塑制品具有易于成型、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但注塑制品受模具结构、不同材质、成型工艺多方面因素影响,易出现翘曲、划痕、麻点、应力痕等缺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有必要对医用注塑制品进行缺陷检测。本文针对医用塑制暖血器依赖人工检测现状,以“医用塑制暖血器集成化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为题,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检测技术,提高产品的正次品检测准确率及企业实际生产检测效率。论文研究集成化视觉在线检测平台技术,从集成化平台、视觉检测、在线检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医用塑制暖血器综合测试平台相关内容,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暖血器生产工序及检测标准制定任务需求,设计与暖血器螺帽安装及漏气测试设备相契合的视觉检测系统模块及框架,结合测试平台预留工位尺寸分析视觉检测各部分模块,针对人工检测需接触紫外线光源的问题,分析视觉检测平台的关键技术。(2)研究和设计暖血器视觉检测硬件系统。根据暖血器侧表面反射率较低,选用改焊后的紫外投影灯前景照明、UV灯条为光源,引入标定点区分暖血器前后两面,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检测标准,搭建视觉检测模块硬件系统,配合漏气测试节拍采集原始图像。(3)研究暖血器外观检测图像处理流程。根据尺寸检测和缺陷检测任务,制定图像处理流程,通过比较不同滤波算子突显目标特征效果,选用卷积核高亮算子增强图像特征。通过阈值分割处理提取目标,并改进最大类间方差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能够使阈值分割算法运算时间提升。运用形态学处理剔除无关像素,获取暖血器侧面涂胶区域缺陷轮廓特征。采用颗粒分析法划分连通区域分布区间,初步完成缺陷分类。(4)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缺陷分类器模型。针对传统颗粒分析法容易误判黑点、气泡等细小缺陷样品,选取Google Net和Alex Net两类经典网络结构,结合暖血器缺陷图像特征,合理设计分类器的层数及参数,进一步提高缺陷分类的正确率。经实验对比,基于Google Net模型的缺陷分类器效果良好,对正品、黑点、气泡、脏污、缺胶、裂痕产品的识别率分别为:98.10%、97.84%、98.66%、97.40%、100%、98.78%。(5)研究暖血器外观检测系统软件系统。基于Lab VIEW和NI Vision Assistant视觉模块、Tensor Flow平台,开发暖血器外观检测软件系统,将所测数据有序存储于My SQL数据库中,并展示于Navicat for My SQL界面,便于后续查询、复盘。经实验表明,该集成化视觉检测系统尺寸检测精度达到0.1mm,整体缺陷分类准确率达99.50%。

马寅翔[6](2020)在《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高能钝感的三氨基三硝基苯(TATB)为基的高聚物粘结炸药(PBX),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作为TATB基PBX温压成型的关键中间体,TATB造型粉颗粒具有多样性结构且差异明显。其自身力学性质与形态结构的不同,极大增加了 PBX成型件这一颗粒体系的复杂性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难度。关注单颗TATB造型粉颗粒的结构与性质对PBX宏观性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意义。本文基于单颗粒力学加载CT原位观测系统,对单颗TATB造型粉颗粒单轴压缩下的变形破坏行为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颗粒结构量化分析与力学参数探索了 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与其力学性质间的关系。论文的主要工作有:研制了适用于X射线CT系统的原位微米力学加载装置,从微米级变形量尺度对单颗TATB造型粉颗粒在单轴压缩加载条件下的结构演化和力学行为进行无损、实时和三维全场研究;完成了对单个TATB造型粉颗粒加载过程结构变化的原位观测与力学特性参数的测量;开发了基于单颗TATB造型粉颗粒高分辨CT图像的缺陷识别程序算法,建立了颗粒形态学特征的定量表征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测试样品的形态学结构特征与力学特征开展了关联度及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单轴压缩下单颗TATB造型粉颗粒依次发生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和崩塌三个阶段的行为,内部的微米尺度分散的孔隙缺陷在颗粒发生破坏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内部数十上百微米尺度的大孔隙缺陷会导致颗粒弹-塑性变形过程缩短,崩塌过程随机性较强即不同颗粒崩塌点变形率差异较大。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由外至内依次为致密表层、约占颗粒半厚的孔隙较少的密实区域、内部的孔隙密集区与大孔隙区域。不同TATB造型粉颗粒间内部结构的差异性大于其外形差异程度。崩塌载荷、破坏载荷、屈服载荷等力学特征与TATB造型粉颗粒形态存在较强关联,易受孔隙率、致密表层厚度与密实区域厚度比、致密表层厚度、密实区域厚度等参数的影响。通过对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与其力学性质的研究,获得了颗粒杨氏模量、屈服强度、接触刚度、破坏载荷等力学参数,解释了接触面平整程度与颗粒内部缺陷分布等结构特征对颗粒变形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与破坏崩塌阶段的影响;提取出颗粒体轮廓、孔隙、致密表层、颗粒方向等可以定量描述颗粒结构特征的信息,充实了颗粒表征的维度。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初步建立了 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特征与其力学性质间的关联,比较了不同特征间关联性的强弱,为颗粒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打下了基础。

李博[7](2020)在《Keggin-Al13调控矿渣水泥水化过程及产物结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水泥等胶凝材料消纳固体工业废弃物为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固体工业废弃物中硅铝质玻璃相受水泥孔溶液溶蚀,发挥潜在水化活性,生成胶凝材料相。提升硅铝质玻璃相的水化程度,不仅消纳工业废弃物,提升胶凝材料低碳、环保、可持续性,更改善长龄期浆体致密度和耐久性,促进胶凝材料长寿命服役。本论文采用聚焦双束扫描电镜系统(FIB plus SEM)精确定位矿粉颗粒及内部水化产物位置,制备透射电镜(TEM)样品,近原位研究未反应矿粉颗粒-内部水化产物-外部水化产物三者间纳米结构演变。提出矿粉水化机理模型和聚合铝(Keggin-Al13)调控矿粉水化过程及产物结构演变的新理论。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本论文发现矿粉颗粒内部产物区呈现分层结构,即产物相水化硅铝酸钙凝胶(C-A-S-H)和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晶体的定向分布。外侧富集结晶良好的LDHs晶体,形貌疏松多孔;内侧为C-A-S-H凝胶和结晶差的LDHs相的混合物,形貌致密。致密的C-A-S-H凝胶产物层孔隙率低,抑制溶出离子在内部产物区传输,制约玻璃相水化程度。调控内侧致密C-A-S-H凝胶产物层的结构为提升矿粉颗粒后期水化程度的理论基础。(2)论文揭示了矿粉内部产物区呈现C-A-S-H凝胶和LDHs晶体定向分布的原因为产物相形核生长机理的差异。水化早期,溶出的Ca和Si离子扩散至外部产物区形核、沉淀为C-A-S-H凝胶;Mg离子在溶蚀表面形核为LDHs相,LDHs晶体由原始边界向内部产物区生长,因此内部产物区首先生成富集结晶良好的LDHs晶体的产物层。水化后期,外侧LDHs晶体向内生长受抑制,溶出的Ca、Si和Mg、Al离子在溶蚀表面形核,沉淀为内侧C-A-S-H凝胶和结晶差的LDHs相的混合物。上述离子溶出-产物形核生长、沉淀-离子扩散过程为本论文提出的矿粉水化机理模型。(3)论文提出Keggin-Al13调控内部水化产物结构发展,提升玻璃相水化效率的新理论。Keggin-Al13调控矿粉颗粒内部产物区LDHs晶体生长,避免生成致密的C-A-S-H凝胶产物层,使内部水化产物区结构疏松多孔。削弱内部水化产物层对溶出离子传输的抑制作用,促进未反应矿粉颗粒与水化产物间的离子传输。(4)论文提出Keggin-Al13提升矿粉-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水化协同固化有害金属离子性能的创新性技术方案。玻璃相水化效率提升,水化产物C-A-S-H凝胶和LDHs生成量增加。C-A-S-H凝胶使浆体毛细孔的孔隙率下降,力学性能提升;LDHs的层板结构固化Cu2+和Cr3+离子,实现固体废弃物微量有害离子的稳定固化。总之,本论文围绕玻璃相结构水化机理及产物结构演变规律,面向玻璃相水化效率提升问题,提出Keggin-Al13调控玻璃相水化过程的新理论,实现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为我国工业废弃物处置及水泥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张勤玲[8](2020)在《南方滨海多因素环境沥青混合料水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役在南方滨海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微冻融及盐渍多因素环境中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早期易出现掉粒、松散、坑槽、拥挤变形等水损病害,严重影响了其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增加维修养护成本。本文依托浙江省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沥青路面回收料再生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201914),立足于南方滨海多因素环境特点,以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多尺度探究多因素环境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水损伤机理,研究成果可为南方滨海盐渍区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的选择、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为服役期间的沥青路面和桥梁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维修养护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基本性能试验、FTIR、GPC和AFM等技术手段,对基质沥青胶浆和SBS改性沥青胶浆试样进行测试,探究基本性能指标与微细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灰关联熵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氯盐和硫酸盐试验环境和增加的干湿-冻融循环次数均促进沥青胶浆各分子间的缔合,增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致使沥青胶浆的亚砜基Is=o和芳香官能团指数IAr增大,脂肪支链指数IB,a和丁二烯指数IC=C减小;致使沥青胶浆分子量分布向大分子方向移动,重均分子量及分散度均显着增大;粗糙度指数Ra与Rq值均呈现降低趋势。相应的宏观表现是针入度和软化点增大,延度降低,提高了沥青胶浆的高温稳定性,降低其低温性能;基质沥青胶浆Is=o值增长速率大于SBS改性沥青胶浆的Is=o值增长速率,其抗盐蚀干湿-冻融老化的能力低于SBS改性沥青胶浆。相关性和灰熵关联度分析表明:沥青胶浆的各化学指标、表面粗糙度与其基本性能具有较大相关性。推荐采用Is=o为指标表征南方滨海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微冻融盐环境作用对沥青胶浆老化程度。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分析盐蚀干湿-冻融循环试验过程中沥青胶浆的黏弹特性、高温稳定性及疲劳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矿粉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抗高温变形能力;SBS改性沥青胶浆较基质沥青胶浆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以及抗盐蚀干湿-冻融老化能力。相较于交通荷载,干湿-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对胶浆疲劳寿命的影响较小,盐蚀环境对其影响较大。相关性及灰熵关联度分析表明:Is=o和LMS%是影响沥青胶浆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沥青胶浆的化学组成对流变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采用Wilhelmy吊片法和躺滴法分别测试沥青胶浆与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参数,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范德华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计算二者之间黏附功、剥落功及水稳定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增大了基质沥青胶浆的亲水性,对SBS改性沥青胶浆的亲水性影响不明;随着盐蚀干湿-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沥青胶浆-集料体系黏附功减小,沥青胶浆-水-集料体系剥落功增大,水稳定评价指标ER2减小。SBS改性沥青胶浆-石灰岩间的黏附性能最优,抗水损坏能力最好。采用CT断层扫描和数字图像技术,结合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和劈裂疲劳试验,通过水稳定性宏观表征指标与微细观指标相关性分析,探究混合料的盐蚀干湿-冻融水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料试件的CT扫描整体空隙率与实测空隙率均随着盐蚀干湿-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疲劳强度、TSR和疲劳寿命呈降低趋势,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减弱及应力敏感性增强。水稳定性宏观表征指标与微细观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采用Ic=c和LMS%指标表征盐蚀干湿-冻融作用对SMA-13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老化作用是合理的,采用表面能指标ER2来评价混合料水稳定性是切实可行的。试验环境对沥青胶浆及其混合料各项性能影响大小排序为:硫酸盐环境>氯盐环境>清水环境。

金庸[9](2020)在《基于气固相互作用的粉煤密相气力输送典型流型信号多尺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粉煤密相气力输送技术,综合应用统计分析、信号处理和数学建模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复杂的气力输送过程中水分赋存形态、载气对粉体流动性的影响、竖直上升管内输送流型预测与划分、典型流型的信号特征及流型的多尺度气固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1.从颗粒尺度探究了水分赋存形态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发展了粉体流动性判据,揭示了水分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褐煤颗粒流动性的影响机制;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分析,研究了 N2和CO2对粉体流动性的影响,揭示了载气对易吸附性和不易吸附性粉体的A/C类粉体流动性的作用。2.由经典的Zenz气固输送相图出发,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根据竖直上升管内粉煤密相气力输送过程中表观气速、单位管压降和输送固气比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高精度(95.2%)的流型识别模型。讨论了不同聚类算法和模型验证方法在处理粉煤输送系统信号中的优劣性,给出了该系统的最优聚类算法和验证方法。3.针对于上述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失败的栓塞流流型进行深入的探究,结合管道电容层析成像技术,获得了栓塞流流型变化过程,即堆积床层流→环核流→纯气相流→环核流→堆积床层流的流型演变现象。试验还发现了不同的栓塞流流型都存在五种速度分布。根据栓塞流的波动特征和系统的操作参数特性,提出了栓塞流相图的概念并成功预测了试验中出现的五种不同栓塞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管道内固相床层应力分析出发,揭示了动态栓塞流的静力学特征,给出了栓塞流演变的根本原因。4.统计分析了试验系统中的四种典型流型(堆积床层流、栓塞流、环核流和低浓度流)的压力信号、固相速度信号和截面浓度信号的时间序列与截面分布特征。采用小波分析获得典型流型的颗粒能谱特征及其主尺度。通过提取主尺度参数从而获得了典型流型的相干结构特征,揭示了典型流型的流体动力学机制。结合小波分析和去趋势涨落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浓度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5.基于小波分析和分形分析,提出了粉煤密相气力输送典型流型信号的多尺度分解与耦合方法。在频域上,根据输送信号的分形特征,分解成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深入分析多尺度气固作用的构效关系,提出了气固相互作用(气相主体湍动作用、颗粒-壁面摩擦作用和颗粒-颗粒碰撞作用)的多尺度作用模型。通过试验测得了对应的气固相互作用信号值。根据气固相互作用多尺度作用模型,揭示了典型流型的多尺度作用机制和主导的气固相互作用。

郭文琪[10](2020)在《侧限单向拉应变对土工织物孔径特征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土工织物作为一种反滤材料广泛应用于反滤、防水、隔离等工程实践中。土工织物进行反滤设计时,需要满足保土、透水、防淤堵三个原则,织物孔径是反滤设计的重要参数。工程应用中的土工织物基本上都处于不同情况的张拉状态,但目前反滤设计规范中的孔径参数均未考虑受拉情况。土工织物在受到拉伸作用后,其孔径大小会发生变化,对织物的反滤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反滤失效。土体变形的复杂性易导致土工织物处于不同的受力状态,当织物处于防护体表面或上覆荷载较小时,如堤坝表面的织物,土体变形容易使其处于侧限单向拉伸状态。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针对尚未开展的侧限单向拉应变下土工织物孔径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推导土工织物孔径特征参数的理论解,并通过侧限单向拉伸试验进行验证。1)有纺土工织物可视为平面结构,根据有纺织物的微观结构及受力特点,建立有纺织物单孔模型,推导侧限单向拉应变下有纺织物开孔面积率(Percent OpenArea)POAl和等效孔径O95l理论解。2)采用数字图像分析法,测定三种有纺织物在侧限单向拉应变下的孔径参数。统计出各应变下的织物孔径特征变化情况,包括开孔面积率(POA)、特征孔径(095、050、O30)、孔径分布曲线(PSD,Pore Size Distributions)。将试验值与理论解对比分析,并总结出孔径的变化规律。3)无纺土工织物属于三维立体分层结构,前人针对拉应变对无纺织物孔径影响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理论体系。本文基于两大体系,分别建立侧限单向拉应变状态下无纺织物等效孔径O95l理论解及孔径分布曲线PSDl理论解。4)采用双向拉伸仪对无纺织物进行侧限单向拉伸试验,通过自制环形夹具固定织物以维持应变。采用消除静电效应影响的干筛法试验,测试两种不同单位面积质量的短纤针刺无纺织物的孔径分布曲线,并在曲线上读取特征孔径值。对比分析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分别验证侧限单向拉应变下两种体系理论公式对织物孔径变化预测的合理性,最后将两大理论体系的预测情况进行对比,总结短纤无纺织物在侧限单向拉应变状态下孔径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实践中的相关研究建立基础。

二、图像分析法测试墨粉颗粒尺寸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像分析法测试墨粉颗粒尺寸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功能特性和空隙结构研究
        1.2.2 粗集料形貌特性表征和评价方法研究
        1.2.3 沥青混合料细观离散元数值建模研究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研究
        1.2.5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第二章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量化表征及数值化技术
    2.1 基于工业CT扫描的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表征方法研究
        2.1.1 粗集料颗粒CT扫描图像采集
        2.1.2 粗集料颗粒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1.3 粗集料颗粒三维几何重构技术
        2.1.4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量化表征
        2.1.5 方法有效性验证
    2.2 粗集料颗粒三维形貌特性分析
        2.2.1 集料颗粒针片状指数
        2.2.2 集料颗粒三维球形度
        2.2.3 集料颗粒三维纹理指数
        2.2.4 集料颗粒三维棱角度
        2.2.5 不同形貌特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2.3 基于三维信息的粗集料颗粒数值化建模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结构特征研究
    3.1 粗集料骨架结构
        3.1.1 级配组成设计
        3.1.2 空隙分布
        3.1.3 骨架强度
    3.2 基于真实集料模型数据库的粗集料骨架结构仿真研究
        3.2.1 PFC3D基本原理
        3.2.2 骨架结构离散元模型生成
        3.2.3 基于虚拟扫描成像技术的三维空隙分离及特征提取
        3.2.4 虚拟单轴贯入强度试验平台搭建
        3.2.5 仿真研究有效性验证
    3.3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3.3.1 模型优化设计
        3.3.2 模型精度验证
    3.4 粗集料骨架结构特征分析
        3.4.1 骨架结构空隙分布特征
        3.4.2 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空隙特性的影响
        3.4.3 集料形貌特性对骨架结构承载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研究
    4.1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宏观演变行为试验研究
        4.1.1 材料及试样制备
        4.1.2 空隙堵塞试验装置
        4.1.3 空隙结构短期快速堵塞试验
        4.1.4 空隙结构长期循环堵塞试验
        4.1.5 粗集料综合形貌作用下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细观特性研究
        4.2.1 数字图像采集及处理
        4.2.2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提取及分析方法
    4.3 多孔沥青混合料连通空隙结构纵向分布特征
        4.3.1 断面等效孔径分布
        4.3.2 连通空隙率分布
        4.3.3 孔道迂曲度分布
        4.3.4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相关性分析
    4.4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演变行为分析
        4.4.1 空隙结构宏观演变过程
        4.4.2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演变行为
        4.4.3 粗集料综合形貌对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的影响
        4.4.4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与混合料抗颗粒堵塞性能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隙结构演变机理导向的粗集料形貌特性优化设计
    5.1 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混合料空隙细观特性仿真研究
        5.1.1 离散元虚拟试件生成
        5.1.2 离散单元细观接触模型
        5.1.3 基于纳米压痕的细观接触参数确定
        5.1.4 考虑集料形貌的空隙细观特性分析模型
    5.2 考虑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的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优选
        5.2.1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表征
        5.2.2 空隙结构抗轮碾变形能力导向的粗集料形貌特性优选
    5.3 考虑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的粗集料颗粒形貌特性优选
        5.3.1 空隙结构细观特性及有效集料形貌特性参数确定
        5.3.2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表征
        5.3.3 空隙结构抗颗粒堵塞性能导向的集料形貌特性优选
    5.4 粗集料形貌特性优选的实现与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理论概述
    第一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涵义
        一、添加打印文件的定义
        二、添加打印文件的特点
    第二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基本分类
        一、依据打印机具是否同源分类
        二、依据打印机具的不同打印技术分类
        三、依据添加与无争议内容的位置关系分类
第二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概述
    第一节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目标
        一、种属鉴别
        二、个体识别
        三、是否“一次制作形成”的判断
    第二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特征分类
        一、种属型特征
        二、个体型特征
        三、规律型特征
    第三节 添加打印文件的鉴定方法
        一、添加打印文件鉴定的现有方法
        二、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的发展与探索
第三章 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技术研究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一、添加打印实验设备的市场使用情况
        二、实验目的与实验计划
    第二节 实验样本的设计与制备
        一、实验设备的统计
        二、实验样本的制备
第四章 非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激光打印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为切入点
    第一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的研究背景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特征的价值分析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特征在添加打印文件鉴定中的运用
    第二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研究的实验设备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激光打印机具的灰阶网点、线形态
        二、各色灰阶网点、线形态分析
        三、不同灰阶的网点、线形态变化分析
    第四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添加打印文件的应用案例
    第五节 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研究的结论分析
        一、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印刷机具种属鉴别中的应用
        二、激光打印灰阶网点、线形态在变造文件鉴定中的应用
第五章 同机激光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二次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显微形态的影响为切入点
    第一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介绍
    第二节 热压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一、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设备
        二、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实验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激光打印墨粉形态明暗区域的成因
        二、激光打印墨粉形态经不同机具定影后的变化
        三、定影对激光打印墨粉形态的影响研究
        四、各激光打印机具的一次定影与二次定影的墨迹显微形态对比研究
    第五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实验结论
    第六节 二次定影对墨粉显微形态影响的应用
        一、两者之间的显微形态差异
        二、两者之间的灰度平均值差异
        三、综合评断
第六章 喷墨添加打印文件实验研究——以字车运行规律为切入点
    第一节 喷墨字车运行规律研究的实验介绍
    第二节 喷墨打印机具喷头规格的实验研究
        一、各品牌常用型号喷墨打印机具喷头喷嘴排列特点
        二、各品牌常用型号喷墨打印机的喷头纵向长度
    第三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实验的设备与方法
        一、实验设备
        二、实验方法
    第四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车轨的确定
        二、字车运行规律的研究
        三、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异常情况
    第五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在添加打印文件的应用案例
    第六节 喷墨打印机具字车运行规律的实验结论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鉴定新技术的价值分析
        一、在变造文件鉴定领域的价值分析
        二、在印刷文件鉴定领域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鉴定新技术对现有鉴定标准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鉴定新技术的相关表述问题
    第四节 鉴定新技术的不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怒江东月各非冰川型高山泥石流的成浆与远程维持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评价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东月各泥石流发生背景及其特征
    2.1 自然地理背景
    2.2 工程地质背景
    2.3 东月各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木屑对东月各泥石流成浆及远程维持的贡献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碎屑矿物成分对东月各泥石流成浆及远程维持的控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粗碎屑岩石类型对东月各泥石流碎屑液化与维持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月各泥石流堆积的物理-水理-力学行为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2 测试结果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

(4)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陶瓷/金属耐磨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1.1.1 陶瓷/金属耐磨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存在问题
        1.1.2 陶瓷/金属耐磨复合材料磨损性能
    1.2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界面概述
        1.2.1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机制
        1.2.2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界面润湿性
        1.2.3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
    1.3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1.3.3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抗磨性能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液锻复合技术制备陶瓷/金属宏观复合材料的方法及理论
    2.1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及结构设计
        2.1.2 “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法制备宏观复合材料的技术原理
        2.1.3 “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法制备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2.2 液锻压力下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实现机械啮合的条件
        2.2.1 热力学条件
        2.2.2 动力学条件
    2.3 液锻压力下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机械啮合界面形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3.1 实验方法
        3.1.1 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测试
        3.1.2 机械啮合界面演变观察
    3.2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3.2.1 复合材料的颗粒分布及机械啮合界面表征
        3.2.2 复合材料的组织观察
    3.3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热膨胀性能
        3.3.1 力学性能
        3.3.2 热膨胀性能
    3.4 ZTA/高铬铸铁机械啮合界面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演变
        3.4.1 加热过程中的演变
        3.4.2 保温过程中的演变
        3.4.3 冷却过程中的演变
    3.5 本章小结
4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机械啮合行为及强度模型
    4.1 实验方法及陶瓷表面形貌的表征
        4.1.1 测量ZTA/高铬铸铁啮合强度试样的制备
        4.1.2 测量ZTA/高铬铸铁啮合强度的方法
        4.1.3 陶瓷表面形貌的表征
    4.2 制备压力对ZTA/高铬铸铁机械啮合行为的影响
        4.2.1 制备压力对机械啮合状态的影响
        4.2.2 制备压力对结合率的影响
        4.2.3 制备压力对机械啮合强度的影响
    4.3 陶瓷表面形貌对ZTA/高铬铸铁机械啮合行为的影响
        4.3.1 陶瓷表面形貌对机械啮合状态的影响
        4.3.2 陶瓷表面形貌对结合率的影响
        4.3.3 陶瓷表面形貌对机械啮合强度的影响
    4.4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ZTA/高铬铸铁机械啮合强度模型
        4.4.1 响应面分析法
        4.4.2 试验设计
        4.4.3 机械啮合强度模型的建立、分析与检验
        4.4.4 工艺参数交互作用对机械啮合强度模型的影响
        4.4.5 机械啮合强度模型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抗磨性能及磨损模型
    5.1 实验方法
        5.1.1 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
        5.1.2 冲击磨粒磨损试验
    5.2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干滑动磨损性能
        5.2.1 耐磨性结果
        5.2.2 施加载荷对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5.2.3 机械啮合界面在滑动磨损条件下的演变
        5.2.4 磨损机理
    5.3 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冲击磨粒磨损性能
        5.3.1 耐磨性结果
        5.3.2 冲击功和磨损时间对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5.3.3 机械啮合界面在冲击磨损条件下的演变
        5.3.4 磨损机理
        5.3.5 不同复合材料抗磨性能对比
    5.4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冲击磨损模型
        5.4.1 试验设计
        5.4.2 基体金属磨损模型的建立、分析及验证
        5.4.3 复合材料磨损模型的建立、分析及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医用塑制暖血器集成化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暖血器视觉检测项目概述
    1.3 论文相关研究进展
        1.3.1 集成化检测平台研究进展
        1.3.2 在线检测平台研究进展
        1.3.3 视觉检测平台评估方法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塑制暖血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塑制暖血器生产设备系统结构与功能
        2.2.1 暖血器生产设备系统功能模块
        2.2.2 暖血器综合检测设备工作流程
        2.2.3 暖血器缺陷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3 视觉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3.1 光源及照明方式确定
        2.3.2 工业相机及镜头选型
        2.3.3 视觉检测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塑制暖血器缺陷图像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塑制暖血器图像处理流程制定
    3.3 塑制暖血器图像预处理方法
        3.3.1 ROI区域提取
        3.3.2 涂胶尺寸检测
        3.3.3 图像增强处理
    3.4 塑制暖血器缺陷提取方法
        3.4.1 阈值分割方法改进
        3.4.2 形态学处理
        3.4.3 颗粒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缺陷分类模型设计
    4.1 引言
    4.2 缺陷分类器模型设计
    4.3 缺陷分类模型训练及分析
        4.3.1 Google Net模型应用于缺陷分类
        4.3.2 Alex Net模型应用于缺陷分类
        4.3.3 缺陷分类器模型的比较与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塑制暖血器视觉检测软件系统设计与应用验证
    5.1 引言
    5.2 暖血器缺陷检测系统开发
        5.2.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5.2.2 检测软件模块实现
    5.3 暖血器缺陷检测算法实验与分析
        5.3.1 暖血器缺陷检测精度测试
        5.3.2 暖血器缺陷分类器效果评价
    5.4 暖血器整体检测实验与分析
        5.4.1 检测方法与评判标准
        5.4.2 整体检测系统算法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压装型TATB基PBX
        1.1.2 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颗粒材料结构表征研究
        1.2.2 颗粒接触力学模型研究
        1.2.3 单颗粒力学性质研究
    1.3 本文思路及工作
第二章 TATB造型粉颗粒的实验技术及方法
    2.1 CT扫描与成像
    2.2 CT图像处理方法
        2.2.1 概述
        2.2.2 图像处理
    2.3 主成分分析法
    2.4 颗粒弹性变形分析方法
    2.5 灰色关联分析法
第三章 TATB造型粉颗粒力学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X射线CT系统原位微米力学加载装置
    3.3 原位力学加载实验过程
    3.4 造型粉颗粒力学性质
        3.4.1 弹性变形阶段
        3.4.2 弹-塑性变形阶段与开裂
        3.4.3 破坏与崩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ATB造型粉颗粒的结构研究
    4.1 概述
    4.2 颗粒外形结构
    4.3 颗粒内部结构
    4.4 颗粒形态学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及与力学性质的关联研究
    5.1 概述
    5.2 造型粉颗粒力学特征与形态学特征的灰色关联度
    5.3 灰色关联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7)Keggin-Al13调控矿渣水泥水化过程及产物结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粉玻璃相水化机理及调控方法
        1.2.1 水化机理
        1.2.2 限制矿粉玻璃相反应程度的机理
        1.2.3 水化机理模型
        1.2.4 调控水化过程方法
    1.3 矿粉水化产物组成、结构及性能
        1.3.1 物相组成及其功能性
        1.3.2 分子结构
        1.3.3 微观结构
        1.3.4 纳米结构
    1.4 Keggin-Al_(13)及其调控矿粉水化产物结构研究进展
        1.4.1 Keggin-Al13 简介
        1.4.2 Keggin-Al_(13)调控浆体水化产物结构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的提出
    1.6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Keggin-Al_(13)结构表征及水解行为
    2.1 研究方法
    2.2 Keggin-Al_(13) 结构表征
    2.3 水解行为
        2.3.1 聚合铝离子存在状态
        2.3.2 矿粉颗粒吸附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eggin-Al_(13)调控C-A-S-H凝胶分子结构研究
    3.1 原材料及研究方法
        3.1.1 原材料
        3.1.2 C-(A)-S-H凝胶合成方法
        3.1.3 主要研究方法
    3.2 C-S-H凝胶分子结构
        3.2.1 化学组成及形貌
        3.2.2 分子结构
        3.2.3 氢键结构与性质
    3.3 C-A-S-H凝胶分子结构
        3.3.1 化学组成及晶体结构
        3.3.2 分子结构及氢键
        3.3.3 Keggin-Al_(13)对分子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粉水化机理及内部水化产物结构演变研究
    4.1 原材料及研究方法
        4.1.1 原材料及净浆制备
        4.1.2 矿粉水化程度测定方法
        4.1.3 内部水化产物结构演变研究方法
        4.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测试分析手段
    4.2 矿粉早期水化机理研究
    4.3 水化产物组成及含量演变
        4.3.1 物相分析
        4.3.2 水化产物含量演变
    4.4 水化产物结构演变
        4.4.1 分子结构
        4.4.2 微结构
        4.4.3 纳米结构
    4.5 水化机理
        4.5.1 矿渣反应度
        4.5.2 矿渣反应度与物相含量
        4.5.3 水化机理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eggin-Al_(13)调控矿粉水化过程机理
    5.1 原材料及研究方法
    5.2 矿粉早期水化调控机理
    5.3 水化产物组成及含量演变
        5.3.1 物相分析
        5.3.2 水化产物含量演变
    5.4 水化产物结构演变
        5.4.1 分子结构
        5.4.2 微结构
        5.4.3 纳米结构
    5.5 调控机理
        5.5.1 内部水化产物元素分布演变
        5.5.2 调控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eggin-Al_(13)改性矿粉-硅酸盐水泥浆体性能
    6.1 原材料及研究方法
    6.2 力学性能
    6.3 协同固化重金属离子性能
        6.3.1 LDHs固化金属离子机理
        6.3.2 矿粉水化协同固化金属离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8)南方滨海多因素环境沥青混合料水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材料流变性能研究
        1.2.2 沥青材料化学性能研究
        1.2.3 沥青材料表面微观形貌研究
        1.2.4 沥青混合料水损病害的宏细观研究
        1.2.5 多因素环境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性能变化研究
        1.2.6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研究方法
    2.1 原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1 沥青
        2.1.2 集料
        2.1.3 填料
        2.1.4 短切玄武岩纤维
        2.1.5 盐
        2.1.6 集料的化学成分
        2.1.7 SMA-13改性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沥青胶浆的制备
        2.2.2 沥青胶浆短期老化试验
        2.2.3 盐蚀干湿-冻融循环试验方案设计
        2.2.4 沥青胶浆的基本性能试验
        2.2.5 沥青胶浆的化学性能试验
        2.2.6 沥青胶浆表面微观形貌试验
        2.2.7 沥青胶浆动态剪切流变及疲劳试验
        2.2.8 表面自由能试验
        2.2.9 沥青混合料的水损伤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沥青胶浆基本、化学性能及表面形貌分析
    3.1 沥青胶浆的基本性能试验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2 沥青胶浆的化学官能团分析
        3.2.1 评价指标
        3.2.2 沥青、矿粉及沥青胶浆的FTIR特征峰分析
        3.2.3 不同试验工况下沥青胶浆的FTIR特征分析
        3.2.4 沥青胶浆红外光谱的曲线拟合分析
        3.2.5 沥青胶浆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3.3 沥青胶浆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3.3.1 评价指标
        3.3.2 沥青胶浆的GPC试验结果分析
    3.4 沥青胶浆的表面形貌分析
        3.4.1 评价指标
        3.4.2 表面微观结构演化
        3.4.3 微观结构量化
    3.5 沥青胶浆基本性能与微细观性能相关性分析
        3.5.1 细观评价指标与基本性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3.5.2 微观评价指标与细观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3.5.3 沥青胶浆基本指标与微细观指标的灰关联熵分析
    3.6 沥青胶浆盐蚀干湿-冻融老化机理探究
    3.7 本章小结
4 沥青胶浆的剪切流变与疲劳特性分析
    4.1 试验原理与步骤
        4.1.1 工作原理
        4.1.2 试验步骤
    4.2 温度依赖性分析
        4.2.1 复数模量
        4.2.2 相位角
    4.3 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4.3.1 MSCR试验设计
        4.3.2 MSCR试验结果分析
    4.4 中温疲劳性能分析
        4.4.1 LAS试验方案
        4.4.2 LAS疲劳特性分析
    4.5 化学组分对流变特性的影响分析
        4.5.1 化学组成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4.5.2 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灰关联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的沥青胶浆与集料黏附性研究
    5.1 表面自由能理论相关知识
        5.1.1 表面自由能定义
        5.1.2 表面自由能与分子间作用力
        5.1.3 固-液界面自由能的GvOC计算模型
        5.1.4 T.Young方程与表面自由能
        5.1.5 表面自由能与黏附功
    5.2 基于Wilhelmy吊片法的沥青胶浆表面自由能参数计算
        5.2.1 试验方案
        5.2.2 接触角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躺滴法的集料表面自由能参数计算
        5.3.1 试验方案
        5.3.2 集料接触角试验结果及表面能参数计算
    5.4 基于黏聚和黏附破坏模型的水稳定性评价
        5.4.1 评价指标
        5.4.2 内聚功、黏附功、剥落功计算
        5.4.3 水稳定性指标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沥青混合料水损伤特性研究
    6.1 沥青混合料水损伤细观分析
        6.1.1 CT扫描技术简介
        6.1.2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6.1.3 CT扫描试验方案
        6.1.4 细观评价指标
        6.1.5 盐蚀干湿-冻融循环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间分布特性
    6.2 沥青混合料盐蚀干湿-冻融循环水损伤的宏观分析
        6.2.1 宏观评价指标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盐蚀干湿-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
        6.3.1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案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水稳定性宏观表征指标与其它指标相关性分析
        6.4.1 水稳定性宏观表征指标与DSR表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6.4.2 水稳定性宏观表征指标与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6.4.3 水稳定性宏观表征与表面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6.5 沥青混合料盐蚀干湿-冻融循环水损伤机理分析
        6.5.1 盐溶液的冻结特性
        6.5.2 盐蚀干湿-冻融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水损伤机理分析
        6.5.3 南方滨海盐环境养护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试验工况下沥青胶浆的灰关联熵分析步骤
附录B 不同试验工况下沥青胶浆接触角试验数据汇总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教育经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基于气固相互作用的粉煤密相气力输送典型流型信号多尺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力输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 粉煤密相气力输送流型识别模型和方法综述
    1.4 输送过程流型演变机理综述
    1.5 输送中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粉煤密相气力输送试验物料和装置及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2.1 引言
    2.2 试验物料
    2.3 试验装置及流程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小波分析
        2.4.2 功率谱密度分析
        2.4.3 Hurst分析分形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颗粒尺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3.1 引言
    3.2 水分赋存形态及其作用机制
    3.3 载气对粉体流动的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送流型预测模型与流型转变特征
    4.1 引言
    4.2 输送系统特性及典型流型类型
    4.3 流型划分算法及模型验证方法
        4.3.1 k-means聚类算法
        4.3.2 k-mediods聚类算法
        4.3.3 CART算法
        4.3.4 Bootstrap方法验证
        4.3.5 k折交叉验证
    4.4 流型分类及预测结果
    4.5 流型转变特征
        4.5.1 信号时间序列特征
        4.5.2 栓塞稳定性分析
        4.5.3 栓塞类型预测
    4.6 栓塞形成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煤密相气力输送过程的信号参数特征分析
    5.1 引言
    5.2 稳定性特征分析
    5.3 相干结构特征
    5.4 小波去噪及ECT本征信号与流型的关系
    5.5 固相浓度时间序列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流型的气固相互作用多尺度模型
    6.1 引言
    6.2 信号多尺度分解及重构
    6.3 多尺度信号能量矩阵
    6.4 气固相互作用信号特征
    6.5 颗粒-壁面摩擦和颗粒-颗粒碰撞信号特征
    6.6 典型流型气固相互作用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侧限单向拉应变对土工织物孔径特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工织物及其工程应用
        1.1.1 有纺土工织物
        1.1.2 无纺土工织物
        1.1.3 土工织物的工程应用
    1.2 土工织物反滤机理及应用
        1.2.1 土工织物反滤机理
        1.2.2 土工织物反滤性能应用
    1.3 拉伸对土工织物孔径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测定土工织物孔径方法及比较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侧限单向拉应变对有纺织物孔径影响
    2.1 引言
    2.2 侧限单向拉应变下有纺织物孔径理论解
        2.2.1 有纺织物侧限单向拉伸单孔模型
        2.2.2 侧限单向拉伸开孔面积率POA_ε~l理论解
        2.2.3 侧限单向拉伸等效孔径O~l理论解
    2.3 图像法试验
        2.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3.2 图像采集
        2.3.3 数字图像法处理
    2.4 侧限单向拉应变下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2.4.1 开孔面积率
        2.4.2 开孔面积率变化率
        2.4.3 孔径分布曲线
        2.4.4 特征孔径
        2.4.5 理论孔径与图像法对比
    2.5 侧限与无侧限单向拉伸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侧限单向拉应变对无纺织物孔径影响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无纺织物孔径微观结构
    3.3 现有无纺织物孔径理论体系
    3.4 侧限单向拉应变作用下无纺织物O_(95)~l理论解
        3.4.1 无纺织物等效孔径O_(95)理论解—Giroud体系
        3.4.2 无侧限单向拉应变下无纺织物等效孔径O_(95)理论解
        3.4.3 侧限单向拉应变下无纺织物等效孔径O_(95)~l理论解
    3.5 侧限单向拉应变作用下孔径分布曲线PSD~l理论解
        3.5.1 空间网络概率模型—Rawal体系
        3.5.2 侧限单向拉应变孔径分布曲线PSD~l公式推导
    3.6 本章小结
4 侧限单向拉应变对无纺织物孔径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4.2.1 试验设备及材料
        4.2.2 侧限单向拉伸试验
        4.2.3 侧限单向干筛试验
        4.2.4 试验步骤
        4.2.5 试验结果
    4.3 侧限单向干筛试验结果与理论比较分析
        4.3.1 侧限单向拉应变下等效孔径O_(95)~l理论解与干筛试验对比
        4.3.2 侧限单向拉应变下孔径分布曲线PSD~l与干筛试验对比
        4.3.3 对比O_(95)~l与PSD~l理论解对侧限单向拉应变下孔径预测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图像分析法测试墨粉颗粒尺寸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料形貌特性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演变机理研究[D]. 郑冬. 东南大学, 2021(02)
  • [2]添加打印文件鉴定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证研究[D]. 马陈骏.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怒江东月各非冰川型高山泥石流的成浆与远程维持机理[D]. 杨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ZTA/高铬铸铁宏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磨性研究[D]. 邱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医用塑制暖血器集成化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龙思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TATB造型粉颗粒结构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研究[D]. 马寅翔.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7]Keggin-Al13调控矿渣水泥水化过程及产物结构机理研究[D]. 李博.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8]南方滨海多因素环境沥青混合料水损伤机理研究[D]. 张勤玲.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基于气固相互作用的粉煤密相气力输送典型流型信号多尺度分析研究[D]. 金庸. 华东理工大学, 2020
  • [10]侧限单向拉应变对土工织物孔径特征影响的研究[D]. 郭文琪.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图像分析法测量调色剂粒径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