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

蔡惠敏[1]2001年在《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文中提出珍外经济贸 易大宇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主题词:中泰经贸关系国别:泰国专业:国际贸易

许正[2]2017年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叁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叁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郑克民[3]2014年在《中泰政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泰国是有着悠久交往历史的友好邻邦。自1975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今的39年间,中泰两国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默契,不断加深彼此间的友谊与合作,无论是在民间文化交流抑或是经贸合作领域两国关系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近年来泰国皇室不断加强对中国交流访问,更多的泰国人民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1999年2月,泰国与中国签订了《中泰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肯定了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已取得的合作成果,并对进一步推动政治互信,密切双方交往联系,拓展交通、农业、旅游及金融领域的互利合作等深层次战略外交发展蓝图达成了共识。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基本框架。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中泰建交以来双方政治关系发展的状况及动因、第二章他信执政时期泰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第叁章他信政府对华政策内容与特点、第四章他信政府对华政策对中泰政治关系的影响,着重阐述他信的政治政策特点与其在处理中泰政治问题上的主要政见及影响。结语部分试对中国政府和泰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总结并对两国未来的外交合作走向进行预测。

黄里云[4]2016年在《中国—东盟关系中外交话语的调适与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国南方的东南亚地区的邻国也不例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来重视相互的关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组成的地区国际组织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纵观这一发展历程,既可以看到双方关系不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教育等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其发展脉络也可以清晰地通过外交话语的演变呈现出来。语言与国际关系紧密相关,语言不仅描述和反映了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而且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社会及政治建构。除了物质实力以外,话语的主导权也是国家进行争夺的领域。从根本上说,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依赖语言活动的社会及文化建构的,因此话语权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世界政治的现实及后果赋予社会含义。以语言为主的符号系统既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一种形式,也是权力的主要来源。关注中国与东盟关系,就不能忽略这一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话语因素。本论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言的人际功能和建构主义的身份政治概念,采用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从社会、文化和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中国与东盟关系与话语相互建构、相互塑造的过程,并且探究在这一个过程中外交话语发挥的功能。根据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可以相应地将外交话语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期间,由于受到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传统的对主权、领土问题的敏感、中国对于周边小国应施以“保护”的心态,以及中国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而经历的“百年耻辱”的心理而带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话语以及对东盟的话语体现出明显“革命”的特征,在客观上造成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充满焦虑。但中国随着形势调整了政策及相应的外交话语,使得双方关系趋向缓和。第二阶段是1979-1990年,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服务于内部的经济发展,中国努力消除东盟对中国的疑虑,在柬埔寨问题与东盟立场一致的,外交话语体现出“反对霸权”的特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叁阶段是1991-1999年,为了对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继续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参与了东盟为主导的地区机制安排并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这一阶段的话语特点体现在中国强调“建立信任”,向东盟表达自己的善意。加上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体现出的负责任姿态,赢得了东盟国家极大的信任。第四阶段是2000-2011年,中国和东盟进入关系最好的阶段。出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身份定位发生改变及道德因素的影响加大,中国在外交话语上主要体现倡导“和平”和“和谐”。中国通过与东盟建造共同的规范,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条约和协议,东盟基本消除了对中国的疑虑。第五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由于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及中国自身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外交话语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向更深层、更全面发展。南海问题的发展需要中国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来应对挑战。这一时期,东盟对中国的疑虑有所增加,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包括政治和安全合作在内的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外交话语,可以把握双方关系的发展历程。语言作为一种载体,真实的记录了国际关系的事实。通过对外交话语的研究,能够重新表征出国际关系;其次,语言具有的人际功能延伸到国家间关系层面,能够建立和保持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国家的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功能。在中国与东盟互动的过程中,话语发挥了表达诚意、促进理解、达成共识、增信释疑、建构规则和规范、设置议程、框定主题、政策宣示、赋予行动合法性等功能。最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也参与塑造了双方关系的发展,两者相伴相生,互为建构。中国应当从以下叁方面来努力提高外交话语的效果:一、摈弃外交话语当中的不合理成分以提高话语接受度;二、提高外交话语与行为匹配度来促进话语可信度;叁、加强对受众观念的研究以增加外交话语的理解度。

唐家璇, 素林·披苏旺[5]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以下简称"双方")自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友好、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合作都获得了顺利的发展。两国最高领导人、政府领导人和人民都对继承和不断发展这一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关系已发展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睦

欧兰[6]2014年在《中国崛起对泰中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在国际上快速增长的实力对泰国内外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导致泰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本文假定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泰国希望在经济、安全、外交等领域拓展与中国的关系,这些领域的新变化以及泰国内外部的因素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也将大大影响泰国对华外交政策。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以和平方式崛起,成为东亚大陆的主导力量,整个东亚地区正在随着中美两国力量的对比的变化而被划分为中美两国的势力范围。而今21世纪初叶中国的崛起将对美国在东亚海域的控制力及其全球的安全利益形成挑战。因此本文将注重把泰中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发展状况相结合,采取历史的分析方法解读不同时期泰国政府在处理泰中关系时所采取的政策取向,以期为泰国的外交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认为,泰国作为发展中的小国,在很多方面(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和文化实力)可能受到大国的威胁,从而可能对国家战略产生影响。泰国意识到,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对于双边关系是利大于弊。同时,中国以和平方式崛起,成为东亚大陆的主导力量,因此泰中经济相互依存,利益和谐,经济合作,实现国际稳定与和平发展等都是有助于地区稳定与和平的重要力量,这些因素可以降低战争的风险,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两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发展机会增多的同时还可能扩展到政治合作领域,因此双边的合作将占主流,而冲突则会越来越少。为了东南亚地区的共同崛起,泰国认同并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泰中能够走上共同崛起的道路,还决定于泰中崛起的相容关系。根据杰姆斯·N罗萨(James N. Rosenau)的联接政治理论分析框架,从泰国的内外环境的关键因素联接起来分析泰中关系之间包括安全、经济、社会的变革。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对泰中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的辩证分析,将有助于理解泰国对华外交政策的变化。本文研究从泰中建交以来的叁个阶段:从1975年泰中建交到20世纪90年代初,从90年代初到2007年泰中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从2007年至今。泰国的国家利益、政府的合法性、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的维持都是关系泰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关键因素。由于政治和安全利益的需要,泰国把中国作为友好、值得信赖的邻居和伙伴。在内部因素方面,安全因素对泰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作用显着,而外部因素方面,经济因素对泰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影响显着。从2007年至今,内部因素中经济与安全方面对泰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作用都是显着的。这对联接政治理论的假设是绝好的印证。在泰国的安全方面,本文认为,内部因素在对华政策制定上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197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泰国领导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泰国的对华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领导人的观念不再仅仅是关注军队,而是谋求泰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泰国发动政变后,对华政策发生了转向,重新开始与共产党统治国家交往。这一政策是随着泰方担忧国内的恐怖主义问题而提出的,当时中国也已经宣布执行两个层面的外交手段。因此,内部因素对华政策制定上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东南亚各国为柬埔寨的和平进程而积极推动地区层面的政治合作,加上当时国际大环境是冷战行将结束,美国逐渐减弱了在东南亚大陆的影响力。在泰国面临权力真空问题的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地区跨界领土与主权争端,泰国政府认为国家的边境城市受到安全威胁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外部因素在对华政策制定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自2007年至今,泰中两军安全合作关系已经越趋紧密。虽然日本企图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共同拉拢泰国对抗中国的崛起,但泰国的内部看重中国和平崛起,并没有受到过多外部的影响,最终促使泰国积极推动泰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崛起在该地区的安全方面对泰国内部来说是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历史的前景下实现的,而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则为确保共同安全建构起了有着明显影响力的多边安全框架。因此,在这个时期内部因素在对华政策制定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作用。关于泰国的经济方面,本文发现,外部因素在对华政策制定上发挥着更大的影响作用。在197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全球爆发了石油危机,导致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个阶段泰国国内也是政变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过在对外战略中泰国改变了对华战略,并推动泰中之间关系向正常化过渡,最终正式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外部因素变化是泰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原因,从而对泰国的对华政策制定产生了显着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国际资本的涌入和泰国股市的繁荣,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泰方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为泰国以及东南亚提供了经济合作的机会,应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贸易价值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督促中国和平与稳定崛起,促进中国融入区域共同体以及世界,才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现状有所改善。所以最重要的是泰国外部因素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比较大。自2007年至今,在亚洲地区,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和对地区经济利益的控制,采取了重返亚洲的政策,这给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战略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泰国内部对华战略依然认可中国的和平崛起。以泰国的努力来积极推动中国融入区域共同体以及世界,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泰中关系的共同发展,将中国视为泰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因此,在这个阶段泰国内部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崛起以后,泰国的内政外交深受其影响。可以说,中国崛起对泰国的影响比对其他东盟国家的影响要大得多。泰国还需要坚持以往的外交法宝:保持平衡,泰国与中国间的外交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泰中和谐双边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互信的关系。历史悠久的泰中友谊,冷战时期即已经经受住了国际、地区以及国内格局变迁的冲击,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冷战后20多年的历史发展证明,泰中外交不论是在双边层面还是多边层面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综合来看,泰中和谐双边关系是建立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利、安全互助、文化互鉴的基础之上的,拥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基。历史上泰国面临国内政治困境和外部环境变化时,国家都意识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泰中关系发展始终是利大于弊的。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泰国已经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目标。中国崛起对泰中关系发展的影响是整体上的,在安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及在东南亚这个巨大的地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泰中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于双边与多边关系的未来都是有利的。不过,泰中关系发展也会遇到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中国国家力量的发展和增强、美国影响力的存在、东盟其他国家对华关系的变动等等。不管怎样,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泰中关系的健康、稳定,为新世纪泰中关系的发展还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泰中两国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泰中两国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克里斯托夫·吉列派[7]2000年在《货代:二十一世纪的物流伙伴》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2000年会的主题是“货代──对21世纪的物流伙伴”。我

严政[8]2016年在《奥巴马“亚洲再平衡”背景下的泰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2011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后的泰美关系的发展进行研究,从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泰国面对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所作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转变,并对未来的泰美关系进行预测。美国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后,作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之一的泰国便成为美国战略上的重要支点。两国合作历史悠久,1950年泰美两国就签订了《泰美军事援助协定》和《泰美经济技术援助协定》,建立了盟友关系。在冷战期间,特别是在越战期间,美泰关系是密切而牢固。虽然在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一度下降,但是随着“9.11”恐袭事件爆发、美国反恐战争扩延到东南亚以及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之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两国关系逐渐升温。泰美两国最重要的军事合作就是每年一度的“金色眼镜蛇”演习,近几年“金蛇眼镜蛇”成了多方合作的军事演习;经济方面,随着“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TPP)”,的建立,作为主导国的美国多次邀请泰国参与,泰国也做出了积极回应;政治方面两国在反恐、民主进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而美国对泰国政局和外交有着巨大影响力,同时也在环境、缉毒、教育等方面有着频繁的接触。总体来说,在美国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泰美两国的关系虽然有一定起伏,但总体“波澜不惊”。目前泰国政局并不稳定,美国不太愿意与一个军人政府打交道。虽然近几年泰美关系正经历着某些困难,但是未来的双边关系仍然会在泰美军事同盟的框架下得到维持和发展。

佚名[9]201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文中提出一、应菲律宾共和国总统罗德里戈·罗亚·杜特尔特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18年11月20日至21日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回顾中菲友好交往历史,规划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并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达

马云[10]2015年在《冷战后泰国地缘政治中的大国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泰国地处中南半岛南端,西南临安达曼海,东南临泰国湾,“海陆兼备、坐拥两洋”,在中南半岛和东盟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的重要。近年来,泰国国内政局,已经牵动了泰国周边国家,以及整个东盟地区,乃至全世界地缘政格局的改变。由于,泰国地缘政治是以泰国国内政局为基础,成“放射性”的形态所展开;因此,周边国家和大国也开始时时关注泰国地缘政治走向,及时调整对泰国的外交关系,对整个中南半岛和东盟地区大国的国家利益进行重新考量。本文通过对冷战后泰国地缘政治中的大国因素的深入研究,及时了解美国对泰国政策调整的动机与策略;中国有针对性地应对泰国地缘政治的内部因素,在错综复杂的泰国政局中发挥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外交联动。力图在泰国地缘政治中找到泰中关系发展的新突破点,有利于牵制大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对中国的不利影响。通过泰国在的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观研究,来寻求泰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同盟关系。由于,泰国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的特殊性,其是可以被“经营”成为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同盟国家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阐述地缘政治相关理论基本内容,分析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泰国地缘政治的理论意义,并且对大国做出了界定;第二章对冷战后泰国地缘政治进行了概述,其中概括了泰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冷战后泰国政局的变动、分析了泰国地缘政治定位、泰国地缘政治中的周边因素;第叁章分析了泰国地缘政治与美、日、中、印的大国关系;第四章则是对泰国在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观作出了分析;结语提出了在未来泰国地缘政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D]. 蔡惠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2].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

[3]. 中泰政治关系研究[D]. 郑克民.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4]. 中国—东盟关系中外交话语的调适与建构研究[D]. 黄里云. 云南大学. 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二十一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J]. 唐家璇, 素林·披苏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9

[6]. 中国崛起对泰中关系的影响[D]. 欧兰. 山东大学. 2014

[7]. 货代:二十一世纪的物流伙伴[N]. 克里斯托夫·吉列派. 国际经贸消息. 2000

[8]. 奥巴马“亚洲再平衡”背景下的泰美关系研究[D]. 严政. 云南大学. 20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N]. 佚名. 人民日报. 2018

[10]. 冷战后泰国地缘政治中的大国关系[D]. 马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二十一世纪的中泰经贸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