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物化与金钱的亲子关系--访陶洪凯教授_亲子关系论文

远离物化与金钱的亲子关系--访陶洪凯教授_亲子关系论文

让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陶宏开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访谈录论文,物质论文,金钱论文,教授论文,亲子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家庭中的各种活动往往都以孩子为中心展开。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已成为家长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非议,但一些家长不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倾其所有,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享受,在教育中以物质刺激作为“最佳”激励手段,这使得亲子关系出现物质化、金钱化的趋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使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呢?本刊记者特意采访了陶宏开教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的一些家长认为: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越多就是越爱孩子,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陶宏开教授答(以下简称“答”):这是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它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的亲子关系只能日趋物质化、金钱化,即孩子以获取物质享受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亲情的唯一尺度。它使得孩子只重视物质利益,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它也使得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问: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父母非理性的爱是导致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根本原因。非理性的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的爱,另一种是有害的爱。

所谓“自私的爱”是指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想把孩子雕成冬瓜就雕成冬瓜,想把孩子雕成白菜就雕成白菜。他们将自己没能实现的心愿,一股脑儿地让孩子替他们去实现。

孩子还投出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就兴奋而急切地为孩子设计未来。孩子出生后,长辈们更是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的物质保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通家庭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买最好的钢琴,请最好的老师,甚至花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根本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接受。

这些父母以金钱为“胡萝卜”,以高分、高要求为“大棒”,对孩子宠爱至极又冀望至极。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心情也一天天地急迫:“你长大了,该懂事、该努力、该出成绩了。”然而,“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是很难承受父母的这份压力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教子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挚爱亲情”,还使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和信任父母。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反感。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接近冰点。很多家长都大惑不解:“我们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为什么孩子不但不领情,还仇视我们呢?”我对他们说:“你们只是给了你们认为该给的‘一切’,你们把亲子关系变得太物质化,这不仅使你们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也使得孩子难以承受你们高期望、高要求的重压。真正该给的,你们没有给;不该给的,你们却给了。你们爱得太自私,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有害的爱”是指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爱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给孩子吃什么;孩子爱穿什么,就给孩子穿什么。认为给得越多,表明爱得越深。

去年六一儿童节,我到幼儿园做调查。我问孩子:“你们最爱谁?”有个男孩说,他最爱爸爸,因为爸爸给他好多钱;有个女孩说,她最爱妈妈,因为妈妈常给她买东西;还有个孩子说,他最爱爷爷,因为爷爷给的钱最多。其实,父母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会使孩子成为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人,会使孩子用钱和物的多寡来衡量长辈的爱。

重庆市有个巴蜀中学,是所重点中学。那里有个“阔少爷”,他的父亲是个房地产商,每天都用奔驰车接送他上下学。有一天,司机开了一辆宝马车接他。司机把门打开,请“少爷’上车。这“少爷”把司机踢趴在了地上,指着司机的鼻子说:“我的奔驰车呢?没有它,我不回家。”司机赶快给老板打电话:“老板,没有奔驰车,孩子不肯回家。”

山东有对夫妻,从农村来到城市,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花三千多块钱,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但孩子有了电脑后,不仅天天玩游戏,还拒绝上学。

还有些家长,自己舍不得买名牌,却去满足孩子买名牌的愿望,还讨好地对孩子说:“知道吗?这是耐克鞋,一千多块钱一双。你看,妈妈多爱你。”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父母的溺爱导致了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如生日聚会、外出活动等,孩子都会伸手向家里要钱,而且要多少就得给多少。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小银行”、“老保姆”。亲子关系就蜕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

孩子越大,其要求越多欲望也越大,而父母终归有满足不了孩子要求的时候。不能满足,就会由爱生恨。因此,一些父母哀叹自己是“拿钱买错”,但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更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习惯于物质刺激,孩子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大张旗鼓地给予奖励。请问,家长的物质刺激对孩子的未来真的有用吗?

答:适度的物质刺激,可以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人生取向,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我在美国纽约工作时,一位中国台湾的朋友把儿子送到我家,让我进行教育。这个朋友家中是三代单传,孩子从小备受宠爱。这个8岁的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我辅导他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100分。当时,他们举家欢庆,奶奶、爸爸、妈妈、表姐、表妹等聚到一起,先带他去纽约最大的玩具城买玩具,再带他到饭店吃豪华晚宴。后来,孩子又考了一个100分,他们又带他去买、去吃。再后来,孩子的成绩门门都考第一,家中依旧欢庆。可总这么买、这么吃,家里怎么受得了?后来,家里吃不消了,降低了孩子的“待遇”。不料,孩子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他妈妈打电话给我,我狠狠地说了她一顿:“孩子之所以这样闹,都是大人造成的……”他妈妈不解地问:“孩子考得好,给他物质奖励,激励他更好地学习,这有错吗?”我告诉她:“都是物质奖励惹的祸!”

在国内,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一位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儿子,如果你考上重点中学,爸爸就奖励你6000元钱。”说着,就把6000元现金放在儿子面前。这些钱对孩子的诱惑是巨大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重点学校,拿到这笔钱当然很高兴。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眼里只有钱,没有亲情,没有责任。我反对物质奖励,提倡情感慰藉。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回到家,妈妈说:“孩子,你考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妈妈为你自豪!”这就行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物质奖励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

问:中国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向家长要钱要物的习惯,怎么才能控制他们的物质欲呢?

答:首先,要培养孩子理性生活、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

现在,物质化的社会对孩子的诱惑太多了,从头上戴的,脚上穿的,到文具盒里装的,手上玩的,真是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越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越应该教育孩子要理性生活、理性消费。

理性的生活方式要从小养成,要让孩子养成讲道理的习惯,这样他就不会随便要钱要物了。如果孩子没能形成理性生活的习惯,要钱要物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要不到,他就跟吸烟者吸不到烟一样难受,要到了,他就舒服了,但“烟瘾”一过,接着还会要,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有这么严重的危害,所以,我才一再强调理性生活、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只有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性的人,才会有正常的亲子关系。

武汉市有一个大学老师的儿子每天都要向父母索要20元零用钱。如果父母不给他钱,他便砸东西。我对他父母说:“你们要学会抱怨,夫妻互相抱怨生活的艰辛是会对儿子有所触动的。”于是,等儿子在家的时候,妻子对丈夫说:“你看,你的头发都白这么多了,你的颈椎也不好,该去医院检查一下。”丈夫接过话茬儿说:“看病需要花很多钱,咱们要还住房贷款,哪有那么多钱啊?”儿子在一边听了这样的话,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但第二天就改口说:“算了,5元,5元!”说实话,这5元也不应该随便给。

对于我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很奇隆:“您的家庭条件那么好,为什么吃得那么简单,穿得那么普通?”我说,我不赶什么时髦,也不追求什么刺激。不该花的,我很吝啬;该花的,我绝对大方。我资助我弟弟妹妹的孩子出国留学,只要是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事,我是舍得掏钱的,但穿着打扮、好吃好喝好玩的事,我是不会管的。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理想、信仰、人生观方面的教育。

回国这几年,让我深感困惑的是:中国小学生的理想就是当老板,成为富翁。中国大学生都不愿谈理想,觉得理想太虚、太遥远、太不切合实际,于是就不去想它。虽然对理想不怎么“想”,但对有个东西还是很想的,那就是“钱”。

不解决理想、信仰、人生观教育问题,孩子没钱的时候,会竭力要钱、骗钱、敲诈勒索别人的钱财;孩子长大后,即使有了钱,也只会挥霍。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缺乏信仰。在我看来,这话说得不全对——他们不是缺乏信仰,而是扭曲了信仰。在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影响下,钱就成了很多人的“信仰”。

信仰的扭曲必然导致道德的缺失。这不仅表现在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断攀升这一问题上,还表现在网瘾少年欺骗父母,甚至打骂亲生父母等不正常现象上,还表现在一些低级、庸俗的网上留言、博客、照片上。这些孩子,把游戏当人生,把无聊当有趣,把虚假当真实,把谩骂当武器,这是信仰扭曲而导致的人格扭曲。

其实,只要孩子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不会荒废学业,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也不会成为不学无术、没有进取精神的人,更不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害的人。

给孩子物质财富,他们终有用完的时候;给孩子精神财富,他们一辈子都受用不尽,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标签:;  ;  ;  ;  

远离物化与金钱的亲子关系--访陶洪凯教授_亲子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