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的精彩作品--论清代达尔诗人奥拉·183的诗歌长兴_达斡尔族论文

中国文坛的精彩作品--论清代达尔诗人奥拉·183的诗歌长兴_达斡尔族论文

中华文坛之奇葩——评清代达斡尔族诗人敖拉#183;昌兴的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达斡尔族论文,奇葩论文,文坛论文,中华论文,清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代中叶,从公元1736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大约一百多年的光景,清朝的统治已由盛而衰了。然而,这个时期作家文学却处于鼎盛时期。正是这个时代,为达斡尔族人民、也为中华文坛孕育了一位优秀的诗人敖拉·昌兴。他至今未被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知晓,但他在本族中几乎妇孺皆知,被称为达斡尔族的“文学宗师”。在达斡尔族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敖拉·昌兴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号称昌芝田。他出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年代,卒于光绪11年(1885年),享年76岁。他出生于仕官之家,曾祖父范宗布在清军中任文职,其父倭格金格也任过佐领职。因祖父被清廷抽调到呼伦贝尔驻防,家眷也随迁到海拉尔市城南,其后代至今仍住在该地,即现今的鄂温克旗所在地——南屯,又称巴音托海镇。

昌兴自幼聪慧过人,虚心好学,在青年时代就已精通满、汉、蒙等文字。由于家境较好,也能博览群书。他是立足达斡尔族文化土壤之中,吸收大量满、汉文化成长起来的诗人。他在23岁时,由于贤达明理受到族众的赞赏,小小年纪却被推举为嘎兴达(相当于乡长)。又由于在任官职期间忠君爱国,忠于职守,受到黑龙江将军和朝廷的器重。曾于咸丰元年(1851年)随上司巡查中俄边境,受到皇帝的嘉奖。然而,做为一个充满理想、踌蹰满志的人,他看到昏庸的官吏尔虞我诈,官场上腐败成风,经常以诗文、言语发泄不满,抨击时弊。这样就刺痛了那些人的伤疤,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后归隐山村。直至逝世。卒年79岁,给后人们留下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1]。

昌兴的作品,最早是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现收集到的共六、七十首。公开发表的有几种版本。

1.据其后代讲,敖拉·昌兴的部分诗稿手迹,已由黑龙江省博物馆拿出,做为一级文物保管起来。昌兴的手迹可参见《达斡尔传统文学》一书的1—2页。

2.1954年原莫力达瓦旗旗长孟希舜先生,曾组织人马搜集、整理了《达斡尔族舞春》,其中收有28首诗。整理时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经过这样整理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开来,敖拉·昌兴的部分有20首。

3.额尔很巴雅尔的手抄本。额尔很巴雅尔是昌兴的本家曾孙,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现年逾八旬。据他介绍,该本是他亲耳听双目失明的祖父口述记录整理的,当时还有一位堂兄帮助。当年他才16岁(1926年)。1932年他又重新缮写,保存至今,已成为珍本,收集较全,共收入44首诗。

4.巴达荣嘎、门德苏荣文译本:《达斡尔族诗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书中收入20首敖拉·昌兴的诗。

5.碧力德、索娅、碧力格搜集整理、奥登挂校订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学》,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1987年6月版。全书用蒙文、达斡尔语(用国际音标标音)对照的方式写的,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用国际音标标音,使其更具科学性,能保留达斡尔语原来的风格。书中收有敖拉·昌兴的诗32首。

4.奥登挂、呼思勒:《达斡尔族传统诗歌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书中收入29首昌兴的诗。该书用汉文对原诗进行翻译整理。书中还有一部分是布特哈地区的诗24首。

5.敖拉、额尔很巴雅尔,莫尔丁、恩和巴图编:《达斡尔语读本》(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该书系学习达斡尔语的教材,书中收入敖拉·昌兴的代表作“巡查额尔古纳·格尔毕齐”的诗,用达斡尔记音符号拼写。有科学性。

6.塔娜、陈羽云汉泽本:《敖拉·昌兴诗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该书综合上面介绍的各种版本中有关的部分,但仍以额尔很巴雅尔老人的版本为主,对每首诗一句一字的考证,经三年才得以脱稿,其中四易其稿,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共收入敖拉·昌兴的诗57首,书前写有序,对诗人的生平、思想及作品、风格一一做了介绍。一本在手,就可全面了解诗人。

另外,敖拉·昌兴的诗,也有发表在期刊和杂志的,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从上述可以看出达斡尔族学者们多么喜爱自己民族的诗人。研究传抄者历来就未断过。

敖拉·昌兴的诗歌题材广泛、诗情浩翰。根据现收集到的诗,从其形式和内容方面考查,大致分七类略作介绍。

一、民歌抚育了诗人。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昌兴就是在这优秀文化传统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早年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民歌的体裁为基础,以旧瓶换新酒的方式创作的。当然,其诗的内容有着强烈的人民性。如有的诗是在传统的民族节日、节令和族众集会的场合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土人情的气息。在《春节》(达斡尔人称为“阿聂”)一诗中这样写到:邀请众兄弟,端坐桌四边,美酒佳肴备,舞春响彻天。……反映了达斡尔族的节日气氛和习俗。又如《饮酒即兴》:“祖先原住大森林,曾有两个名莫昆(部落),由于听信谮言语,彼此索居两离分。……血肉相亲又相连,共举金樽莫迟延,大小有序长与幼,同饮千杯意绵绵”。此诗是为了调节敖拉和郭博勒两个部落的矛盾而创作的即兴诗。

作者虽出身于仕官之家,家境富裕,但由于他接近劳动人民,创作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诗作。在《十二月》中:季秋九月有重阳,露珠颗颗从天降,男女老少齐出工,皆为吃穿勤奔忙。天气日益转阴凉,衣单体寒冷嗖嗖。出门干活不畅顺,总想多躺热炕头……。又在《四季歌》中写到:中秋过后“月儿皎洁万里霜,青女漫撒白银屑,山野草滩一片黄”。这些诗不仅是歌颂大自然的美,而且反映了达斡尔族生产、生活习俗,具有浓厚的北国风味。

二、真挚的友谊、浓浓的亲情、缠绵的情诗。昌兴是一位重情知义、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诗人。他的不少作品歌颂友谊和赞美爱情。《五色花》:“人人都爱五色花,颜色鲜美娇且艳;陌路相逢遇见你,你比花儿更艳丽。南方书生令人慕,个个多才复多艺,四处寻觅遇到你,你比他们更神奇。”诗人怀着深深的迷恋,赞美心目中理想的爱人。他不只夸奖她外表艳丽、容貌姣好、体态端庄;更重要的是称赞她心地善良、聪明而有才智,把他的情人写成一位内在美和外表美统一的形象,而且更重在心灵的美。在《苦相思》一诗中又充分表达了他对爱情的专一、执着。“山村荒野中的花朵,特别鲜艳格外美丽,我孤苦零丁的心啊!如何从思恋中逃避?千姿百态的花朵啊!不只外表娇艳华丽,我苦恋相思的心情,不知怎样才能停息?明丽鲜艳的花朵啊!人人都惊叹它美丽,每当想起我的恋人,苦闷幽思更加浓密。……纯洁忠直的白鹤啊!始终留恋出生之地。细察详思它多像我,思念恋人始终如一。”昌兴以纯洁忠直的白鹤比喻自我,他始终迷恋着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难测她的心事。诗中反映作者如痴如狂的迷恋她,令他终生难以忘却,矢志不改。看来爱情未能如愿,在他心中留下了无限的疑惑与怅惘。生活在昌兴生活的那个年代,男女是“授受不亲”的,青年男女之间微妙的爱情心态非常复杂。本诗中昌兴活脱脱地描绘了单相思之苦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专一的情操。

亲情在诗人诗中表露得更为真切,在《巡边即兴》中:“恭奉圣上旨,远行察边情,忠君难尽孝,侍亲暂时停。胸内豪气充,情志亦填膺。勿为儿挂念,辞亲后征程。”表达了作者忠孝两难全的思想感情。在《哀双情》中更表现了东方孝子的拳拳之心。诗中说:“清明祭扫双亲墓,捶胸顿足嚎啕哭,逝去灵魂不复返,怎能与儿再重聚?……思念父母情日重,此生焉能不伤心?忧愁悲哀更加深,此生难得有穷尽。时逢庚申春节日,正为双亲戴孝时,思亲情切深难抑,挥毫赋诗托哀思。”悼念双亲,在我国诗词中也是一种传统题材。父母双双逝去,对于作者打击太大了。常常梦中见,“日日心悲且惘怅,千思万绪向谁诉?方寸何时能得安?哀诗唱罢心敞亮。”这是一首伤感怀念双亲之佳作,使人听来好不凄然。

歌颂友情。昌兴一生结交的朋友很多,但他和纳兰性德颇有相似之处,性德赠诗给落拓的汉族人马元翎时说到“物本相感生,相感乃相亲”,此句正道出了性德和昌兴择友的真谛。尤其在晚年,昌兴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人间的冷暖时,他早已认识到“清闲生涯漫度过,粪土名利欲何求”,淡泊名利,只求“平安度日健且康,粗衣淡食为快乐”。更为典型的是与富明阿(治安)的友情,两个人可谓莫逆之交。当昌兴巡边时两个友人重逢在边防,别有情趣在其中。“额尔古纳察边防,沿岸平和静且宁。天涯荒野见知己,千载一逢慰我情”。富明阿见诗和道:“情意绵绵两相契,依依深情难别离。耿介胸怀阔如海,天涯孤客万里途,愁绪满怀潸然泣。”这些赤诚的诗句,正是两颗纯洁心灵碰撞出的友谊之光。

三、拳拳爱国心,巡边赋一诗。敖拉·昌兴现存的诗作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是写于1851年的《巡察额尔古纳、格尔毕齐河》(简称《巡边诗》)[3]。当时,我国正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处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中,是呼唤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年代,昌兴以他的长篇巨制,集中体现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至今还继续在达斡尔民族中广为流传。诗中所包含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它能够长久流传的主要原因。

公元1685年至1686年,在黑龙江上游发生了中俄雅克萨之战,它是因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而引起的。我国东北边疆的各族人民和清朝爱国将士经过共同奋战,挫败了沙俄扩张主义者的野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两国使臣于1689年9月在尼布楚正式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之间的疆界。条约规定:“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制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界碑”。从这一年起,清政府为确保边界安宁,开始实行每年一度的巡察边境的制度,一直保持到1861年,共172年之久。敖拉·昌兴奉命巡边,是第162次。在诗中,他详细地记载了巡边的路线,描绘了沿途的景物,刻画了巡边的经历,记述了有关的历史文物,表达了作者忠于国家、克尽职守、身先士卒、不畏艰险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这首诗,还为我们了解清代巡边的情况,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它的手迹作为国家的一级文物,珍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

值得注意的是,昌兴的赤胆忠心,跃然纸上。他不惧路途艰险,探清了乌第河的方位和地形,解决了1689年《尼布楚条约》未能议定的问题,为国立了一功,受到皇帝的嘉奖。

四、咏怀诗。在敖拉·昌兴的诗歌中,最能体现他的思想品格、胸襟情怀的,当属他的咏怀诗,其中也包括一些咏物诗和题画诗。他的这部份咏物诗和题画诗并不是单纯地咏物题画,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怀和理想。

昌兴早期的咏怀诗,充满了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在“人生”中写到:“知识似海如何学,全在勤奋多耐劳,谦虚谨慎常请教,切莫厌烦而弃抛。”

随着阅历的增多,他逐渐地看破了红尘,时时借题画诗和咏物诗,发泄自己深沉的感慨。如《赞年画》:“八位古人皆可敬,而今该到何处寻?有幸能在画中见,赋首小诗抒豪情”。正是作者的这种豪情使读者激动不已,时时吟诵。他的咏物诗,大多写于他出狱之后。这个时期的诗人,早已饱经风霜,对那些腐朽的官场、人生的坎坷,均已有了切肤的体验。他的思想逐渐升华、深沉,胸中充塞了愤懑之情,且与日俱增。《狱中哀》大概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诗中:“面容已削瘦憔悴,形体更苍老枯槁。心儿在思念,肝儿在寻找。唉!何处有知音同调?”“无论白昼与夜霄,痛苦中慢慢煎熬。向天仙乞求,对神灵祈祷。唉!我心虔诚谁知晓?”不白之冤折磨着他,使他忧心如焚。尽管他怎么样地呼喊求救,努力抗争,可是依然摆脱不了手上的镣铐。

昌兴晚年的咏怀诗,更突出地表现了出世思想。在《万事空》一诗中写:走南闯北似浮云,时光悄然逝无声,偶尔驻程惊回首,虚度年华空无成。“黄金虽贵有何用?白银亦是身外物,待到寿终正寝时,焉能起死回阳路?”“权力本是杀人刀,地位过高空煎熬,一旦解甲归故里,两者俱失总徒劳。”这首诗与阐述佛家出世思想的《醒世歌》(收在雍正帝胤禛《悦心集》中)很相似。也许是昌兴见到过这首诗,顺其韵而赋了《万事空》一诗。从中可以看到昌兴是欣赏这种色空观念,人生如梦的思想。其实这首诗也正是他自身一生的回味,在追求恬淡闲适的生活时,找到了佛、道,把才华和精力付之于山水、小桥人家。与此同时,昌兴也与其他作家一样,他的处境、他的思想很容易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在后期的咏怀诗中充满了人生忧患意识。有许多诗中反映他看破人生、功名的道家之语,如《述志》、《人生》等诗作。《善恶篇》更是借古代汉族文人的事迹,抒胸中的苦闷:“是非善恶需辨明,历史冤狱多血腥,子长昌黎持公道,被贬遭刑谁持平?今日能享山水乐,世人议论奈我何?正因洞悉古之礼,更厌当今污浊魔,”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司马迁、韩愈真是惊人的相似。在其他诗中也引经据典,旁证博引,以二十几位汉族文人自比,其中有李白、杜甫、孟浩然、陶渊明、愈伯方、苏东坡、周瑞、彭祖、孔子、诸葛孔明、关公、卓文君、张良等等,从此看出昌兴博览群书,受汉族文化影响之深。

五、以汉族古典名著为题材创作的诗歌。

敖拉·昌兴不仅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哺育,也得到了兄弟民族文化的熏陶。他具有丰厚的汉族文化知识,不仅常在诗中引用汉族的名人贤哲的事迹,而且将一些汉文古典名著加以消化和整理,用达斡尔语写成诗歌,这一类作品有三国人物赞、《莺莺传》和《百年长恨》等。

《莺莺传》是现存敖拉·昌兴诗歌中较长的一首,是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蓝本而创作的。他既保留了原作故事情节的完整,又作了适当的调整,使之适合于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他紧紧抓住莺莺和张生的恋爱这一主要线索,删去了许多枝节,用合辙押韵的诗行来抒写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没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三国人物赞中,《赵云赞》主要是依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而改写的,其他几首是再创作,重点在赞颂。这都是在达斡尔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历史人物。

《百年长恨》是依据明代冯梦龙的《今古奇观》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而改编的。

可以看出,敖拉·昌兴对汉文化古籍涉猎的面是相当广泛的,对诸子百家、散文诗歌、戏曲小说,都有较好的修养。

六、北京民俗风情的写照。昌兴十五岁左右时曾随父前往京城谒见皇帝。据说不仅仅是这一次,他还去过几次。这使他有条件看到北京的民情民风,还写过《京路记》一书,已遗失。从后人中流传的一首《北京城见高二娘》诗可见一斑。诗中这样描写道:

黑发细软多光泽,头顶盘缠整三叠;

面容白晰似仙鹤,胭脂均匀圆润靥。

蛾眉弯弯细具长,犹如弦月挂穹苍;

眼睑细薄微低垂,恰似秋波映明光。

微微启合小嘴唇,红过熟透山顶子;

褐色玛瑙做头饰,秀发云堆露皓齿。

猫眼石镶金钗簪,分插两鬓步步颤,

足赤真金圆耳环,两相映照白玉面。

红褐琥珀做耳坠,轻摇慢晃似垂柳,

翡翠戒指绿油油,玉指如葱纤纤手。

手晶手镯亮闪闪,手宛洁白浑泣圆,

贴衣适体花衣裳,真白罗缎裁盛装。

上身披挂短外套,本是海兰缎锦袍;

各式花边周围绕,库绵镶边滚纹条。

……

整个诗行中洋溢着清代北京服装习俗之美。形容之恰当,描述之细,让人惊叹。对研究清代服饰习俗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七、训诫诗。昌兴的诗歌中这类诗也不少。代表作有《小大恩》、《哀双情》、《戒酒歌》等,诗中充满了说理,让人们从中品味哲理,受到启发教育。这类的诗作,大部分较通俗易懂,虽有较深的哲理性,艺术性上较一般。但是,《戒酒歌》却例外,可以称为达斡尔人老少皆晓的好诗。诗中是这样说喝酒的坏处:“饮酒危害实可怕,顽固酒德须鞭挞。若不尽力叙明白,后悔莫及祸更大”,下面各段中列举了饮酒过量的许多害处:损害身体、耽误事、发火、家庭不幸、影响友谊、易堕落。当然,他指的是过量。如不过量,还是治病的好药,他在诗中辩证谈到喝酒的好与坏。还有“劝解”、“报父母之恩”、“教训姑娘出嫁后如何”等等。当然,训谕带有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之类的说教。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关于敖拉·昌兴诗歌的艺术特点,因限于篇幅,当另行撰文论及,不在此赘述。仅就他的诗歌风格,略陈己见。

敖拉·昌兴的诗歌在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早期的诗具有自然明丽、欢快流畅的风格;中期的诗雄浑豪放。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沉郁悲凉的诗风,带着超然飘逸的艺术风格。在《狱中哀》中更有鲜明的表现,“秋天到来的时候,松樟树影更绰约,背靠树冥想,抬望眼远眺,唉!痛楚心绪更缠绕。明月皎洁的夜晚,心扉曾一度亮敞,想一生遭际,思半辈功过,唉!怎舒展愁眉紧锁?”当他锒铛入狱后,头脑清醒了,在静寂的狱中,他的心情并不宁静,带着几分沉郁和悲凉。在有些诗中,如《晚年述怀》:现今人们心目中,一意追求富与贵,富贵之中得与失,谁曾探得其滋味?色彩艳丽美禽鸟,毛羽豪华命难保;名声珍贵稀野兽,只因皮毛遭围剿。”给人印象最深的还属《万事空》:“天上星辰何粲粲,地上江河多汪洋。一生坎坷知多少,皇天后土怎知详?太阳光辉空荡荡,月光皎洁白如霜。春花秋月去几度,倍觉年华太匆忙。家徒四壁无长物,院宅空廓心惆怅。猛然闭目思此生,立足之地在何方?黄金虽贵有何用,白银亦是身外物,待到寿终正寝时,焉能起死回阳路?志同道合世罕有,知己诤友更难求。过从虽密多虚假,落井下石深堪忧”。这是多么深沉的感叹,又是多么的超然洒脱。他既看透了富贵名望,也识破了人世冷暖炎凉,最后只能消极避世,借酒消愁。既然荣辱、富贫,皆为过眼的烟云,他也能以悲悲喜喜之中超脱,在会朋结友中寻找知己,这是多么深沉和悲凉的感叹。若不是历尽人生的坎坷,饱尝世态的炎凉,哪能有这般沉郁的吟唱?诗的最后,他似乎“大彻大悟”了,认识到世上的一切,诸如权力地位、妻子和丈夫、朋友和亲戚,一切都好像不复存在,他的思想进入了一种伟大孤独的境界,从而也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力量,整个诗的情调是沉郁的,苍凉的,但并不使人悲观,而是给人一种崇高美的享受。正视现实的苦难而又能超越,这大约就是敖拉·昌兴这类诗歌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吧!

所谓沉郁,除了具有深广的忧郁之思而外,还要有深厚、浓郁的情感。敖拉·昌兴的诗歌无半点虚伪和矫饰,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用比兴,都是从胸中倾泻而出。“诚能本诸忠厚,而出以沉郁”,“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如《述志》诗:“蝴蝶颜色百般丽,天涯无处不可栖,若非心中理想地,哪会长驻不迁移?红鳍鱼儿水中游,江河处处可甩袖,若无垂柳柳绕岸边,怎会在此不游走?”又如《咏怀》诗中的“天空翱翔诸禽鸟,整日觅食虽辛劳,放眼万里天地宽,五湖四海任游遨。飞蛾只绕油灯转,焉知鸿鹄志在天,无有住处虽可叹,火中亡命更堪怜。”这些诗句,在比兴之中,都饱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的思索和感叹,形象的鲜明性、思想的深刻性和情感的诚挚深厚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他沉郁风格的具体体现。

敖拉·昌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的勤奋好学分不开的。他作为达斡尔族诗人,对达斡尔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情。从童年时代起,他又学习过满文、汉文和蒙文,比较熟悉汉族的传统文化。他十分推崇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尤其是陶渊明对他的影响更大。他和陶渊明有类似的遭遇,都曾在官场沉浮过,又都退隐山林,以青山绿水、读书写诗为乐,只是敖拉·昌兴没有亲自参加过生产劳动,因而缺少对劳动生活的抒写,但在揭露官场黑暗、抒发忧愤之情方面却是一致的。由于敖拉·昌兴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抨击,便更为强烈和直接。

总之,敖拉·昌兴作为达斡尔族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清代中、后期,敖拉·昌兴在民族传统文学的沃土上成长,在满、汉文化影响下,创作出别具风采的诗歌。敖拉·昌兴逝世已有111年,如果将他的诗作载入中华文学的史册,他的亡灵也会得到安息吧!

注释:

[1]本文论述中所举的诗,均见本人的拙作《敖拉·昌兴诗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2]孟希舜:(1961—1968年)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字孝闻。达斡尔族学者,又是教育家、书法家。曾于五十年代任旗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著作有《达斡尔族志略》等。

[3]《巡边诗》:昌兴的代表作。创作于1851年。本诗原文以满文记载,流传在达斡尔族中间。汉译稿,在《敖拉·昌兴诗选》中收入,另,也有一种译文,由巴图宝音、奥登挂汉译整理,曾刊于《草原》1979年第6期。

标签:;  ;  

中国文坛的精彩作品--论清代达尔诗人奥拉·183的诗歌长兴_达斡尔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