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

蒲红华[1]2001年在《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非常重视,并形成了深刻的理论认 识。本文从党的叁代领导集体这一角度,对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认识的历史演进 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叁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语。在引言中,作者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指导思想。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党对社会 主义社会宗教问题探索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宗教问题理论。第二、第叁、第四部分,分别从叁代领导集体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他们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过程进 行历史考察,分析其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失误,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这叁个时期的探索 分别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处于艰难起步、历史性飞跃及走向成熟阶段 。在结语中,作者总结了各个阶段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以及整个探索过程的总体特征,并指出这对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理新形势下的宗教问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青觉[2]2004年在《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文中提出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反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与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认识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革命实践中,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党的民族观。 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解决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过程,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使各少数民族获得解放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眼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内容的充实与完善,以历时的眼光考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着重研究了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时期、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纲领政策的形成发展与民族工作实践,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的历史作用。 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国内关于民族观念的演变。本章着重从中国历史上关于“民族”概念的使用与内涵、20世纪初近代民族思想的兴起以及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形成与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民族观念加以梳理,以阐明其内涵和对后者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形成的诸影响因素。该章主要论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中国“五四”运动的冲击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形成的影响和促进; 第叁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逐步形成。本章主要研究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决议和纲领政策的提出和变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不断完善。主要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发展完善过程,总结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与经验教训;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深入发展。本章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重大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业已形成的民族观。突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叁代领导集体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及解决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理论与实践。该章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不同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的社会原因,充实、完善了我国民族理论研究和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研究内容,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借鉴,制定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解袂好民族问题,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朱晓玲[3]2004年在《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地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系统地回答了我们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多民族国家,如何争取民族解放、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做好民族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使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争取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和繁荣发展,以及维护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并席卷许多国家和地区,使民族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叁代领导集体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叁代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民族理论,提出了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从而形成了新时期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制定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于我国的长治久安、边疆稳定、祖国统一等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王芝华[4]2011年在《执政安全视野下的宗教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领土完整和执政地位巩固的考验,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在当代中国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息息相关。胡锦涛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和平与发展难题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可见,我们中国的宗教,置身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时代,置身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年代,置身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当代,其对党的执政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它理所当然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释放引起矛盾、冲突的消极作用,或者“帮忙”,或者“添乱”。因此,从维护执政安全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的宗教问题,是我们研究党的执政规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倾全党之力来认真研究和处理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首先,本文着眼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执政安全与宗教问题的研究现状,科学分析了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立足于理论的诠释,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执政党执政安全主题概念作出了的厘定,准确把握执政党执政安全的内涵,并对与宗教问题相关的执政安全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当代中国宗教出现的新变化:一是宗教发展更趋世俗化,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二是宗教较快发展,信教人数持续增长;叁是宗教问题日益复杂,国际影响更加突出。同时,分析了这种新变化给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维护执政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接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科学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功能和社会作用,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视角,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论从史出,以史带论,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发展;从横向的角度,总结世界上不同政教关系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纵向的角度,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对建国以来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处理宗教问题的艰难探索过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针对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宗教工作,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从而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一是要从理念到实践上改进应对宗教问题的执政方式;二是要科学把握宗教工作的本质;叁是要倾全党之力来研究和处理宗教问题,即必须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要将宗教工作纳入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五大建设之中。

赵金亮[5]2012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永恒主题,也是各民族和社会始终追求的目标。民族发展依托于一定的时代和空间环境,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发展决定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的稳定。综观世界各国,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边境线长,自然资源丰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时期,始终如一地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推动实践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处理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道路。在这90多年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其发展内容、发展目标、发展的价值标准、发展原则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侧重。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确立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起点。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侧重于民族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造,把民族社会制度改造的完成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中华各民族推翻了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使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解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立与形成阶段,它主要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的社会发展步划,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把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为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践基础和理论框架。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这主要体现在指导发展角度的根本转变上,它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在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有重点、分步骤、有计划地先沿海后内陆的社会主义共富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发展进程。江泽民的民族发展理论蕴含在其“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当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时代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深刻把握前几任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全面总结我党几十年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胡锦涛民族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阶段。论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起点与基础一毛泽东民族发展理论的分析为契入点,通过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的民族发展理论创新的内容做详尽叙述,探寻他们民族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创新的路径及其及重要特征。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历程、规律、特点、方向、内容,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而更科学、更协调、更全面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即是第一章,也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民族发展理论,具体阐述以上相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基本特征,说明这些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为整体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作出贡献,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体系。第叁部分为结论,也是最后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作出展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目标选择。

陈小娇[6]2011年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的团结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我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是党的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列主义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借鉴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并以新时期我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和采取的新实践为现实依据提出来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内容丰富,它首先强调了我国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基。其次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最后阐述了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和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而且指引我们开拓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并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贽[7]2005年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叁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论结晶,是被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从容应对当代世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各种影响,对于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叁篇六章构成。导论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和考察范围,从而说明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同时也阐明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状况,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和创新;导论还指出了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考察。主要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构成: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发展。主要是从理论源头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思想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和系统梳理。通过这些理论考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理论关系。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考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纵向历史考察,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各阶段的理论内容及创新贡献,从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叁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逐步与中国民族国情相结合,不断探求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说明其理论发展本身的继承性和连贯性。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体系建构和基本内容。这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横向理论剖析和系统的体系建构,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章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关于解决中国

陈辅逵[8]2003年在《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命题,是我们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围绕该科学命题,系统把握党在不同时期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李伟维[9]2010年在《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起就非常重视民族团结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中国民族团结问题,把维护好民族团结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团结理论逐渐走向完善。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60年来民族团结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各个时期民族团结理论的特点。同时,本文在对建国60年来各个时期民族团结理论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民族团结理论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层次挖掘和提炼,结合各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我们党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特征和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经验。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对民族团结理论的认识、政策、原则、措施和实践活动等等,有成功,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过教训;有正确,也有过偏颇;有顺利,也有过曲折。民族团结理论发展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总结、不断深化的过程。总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指导下,在我们党60年的民族团结理论发展的历程中,使我们对加强民族团结的认识更为清晰、理论更为彻底,政策更为成熟,措施更为合宜,实践更有成效,体现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智慧。

续总成[10]2002年在《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历史性理论成果。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泽东理论宝库中非常成功、极其富有创造性的一部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我国社会阶级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形成新格局,新时期统一战线所面对新变化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十叁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为指导,在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方面,在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基本特征、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和自身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主题、职能和原则等方面,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自治、民族团结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宗教工作的总方针、基本原则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方面,在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成长道路、地位、作用、政策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政策、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和工商联等方面,在反对分裂祖国的图谋、对台工作和海外统战工作等方面,在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这些贡献使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除论述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外,文章还概括了十多年来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过程中积累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和大联合大团结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等历史经验,并展望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新对策。

参考文献:

[1]. 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D]. 蒲红华. 湘潭大学. 2001

[2]. 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D]. 青觉.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3]. 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D]. 朱晓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执政安全视野下的宗教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芝华. 中南大学. 2011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 赵金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 陈小娇.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D]. 李贽.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8]. 党的叁代领导集体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探索[J]. 陈辅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

[9]. 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经验[D]. 李伟维. 山东理工大学. 2010

[10]. 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贡献[D]. 续总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