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论文_何慧嫔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论文_何慧嫔

(资中县马鞍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余年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在“读”的内容、教学与评价的实施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要求,语文老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但仍然有相当部分语文老师在此方面还做得不够。

一、“读”得太少或不够,语文教学不容回避的现实。

我所感受到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一些优质课、公开课以及少量的随堂课,相当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都还存在“两多一少”的现象:老师讲(分析)的多,“应试”训练多,读书“读”得少。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不读,无以实现语文教学之功效--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的理念。

对于“读”的重要,自古由来已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是强调“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这就强调了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那么,“读”究竟能为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哪些功效呢?

(一)不读,无以增加积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性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典故“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讲的就是积累。所谓“厚积薄发”,要厚积,才能薄发。相当部分学生,积累太少,“胸无点墨”的大有人在。积累的途径就在于“读”,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量的积累。魏书生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要读1000万字的书,这“读”量实在不小。

(二)不读,无以培养语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语感,要在语言学习中,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他还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洪镇涛老师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形成了语感,才可能提高语文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不读,无以激发美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为达到这一目的,其重要方法就是在课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而学生对作品所产生的美感,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激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的反复吟诵中去体味出来。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曾说过:“用眼睛看,听老师讲,固然可以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然而,要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却非用口来读不可。”不读,又怎能体会到作品中骈散结合、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不读,又怎能体验到作品中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情感美;不读,又怎能领略到作品中那绚丽多姿、沁人心脾的自然美。

(四)不读,无以体现学生主体。当前的课堂教学,串讲课文,“满堂灌”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师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唯恐学生考不好,常常不厌其烦地讲,力求讲深讲透讲全面,从作品的背景、作者、字词、分段,到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一篇课文,两三节课,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完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而倡导“以读为本”,对于当前息讲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上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教师自然也就只能少讲,精讲,有时还可能是不讲了。

三、怎样“读”--语文教学应该教会的方法。

以读为本,还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怎样“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语文课上的‘教’,无非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会读文章,然后把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再‘读’的过程中逐步摸到门径,拿起文章也能思有其路,读得其法。”

具体地说,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的方法。一是朗读。朗读就是要出声地读,就是要有表情地“吟诵”。至今,仍用“书声琅琅”来形容学生的读书状况。用古人的观点,就是要拿腔拿调,要摇头晃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先生就是如此。用现在的要求,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出声地读。第一步是要正确,即要读音无误,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颠倒,不重复。第二步是要流利,即是要读得流畅,读时既要语句流畅,又要音韵铿锵,既要把握好语调上的抑扬顿挫,又要把握好语气上的轻重缓急。第三步是要有感情。感情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要靠揣摩,靠体味,靠感悟才能体会出来。二是默读。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就是用眼睛去“读”书。默读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感知作品内容,对作品内容有个大致了解,默读时由于学生受到的来自于自身或周围的“声音干扰”少,还有助于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抓重点,有助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三是诵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作品反复地读,反复地“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就是诵读。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读法”。一是视内容选择读法。对那些篇幅不长的传统名篇,应该以诵读为主。教师在对作品的背景、难点作些必要的介绍和疏通之后,便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到背诵;对那些篇幅较长,或文字较艰涩、含义较深刻的作品,则应用多种读法。篇幅较长,要默读,还要速读,对重点段落,也可进行朗读或诵读。对于文字较艰涩、含义较深刻的内容,则可在初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论、研讨,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二是视文体选择读法。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朗读显得尤其重要,对这类作品进行过多的讲解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品味其语言的凝炼与韵律、生动与形象,感悟其美妙的意蕴与意境。文言文的教学中,“读”显得特别重要。即所有的文言文都必须要读,要反复地诵读,要充分的读。对于现代白话文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则需要用“读”来感知语言材料,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读”为本,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认识“读”的重要意义,以“读”为手段,以“读”为方法,把“读”当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石。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若能切实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加强“读”的指导,真正落实“读”的地位,定能进一步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之局面。

论文作者:何慧嫔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论文_何慧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