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课例探究论文_闫敏娜

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课例探究论文_闫敏娜

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 714000

摘 要: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是新课标中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在校际交流的“同题异构”活动中,依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笔者进行了“课堂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

关键词:课堂 有效提问 课例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直接为学生学习起着导向作用,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崇拜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倾听,听什么?听教师的语言。例如A,一节课内那么多的低效问题,能给学生听讲带来什么,我们是可想而知的。相反,B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和问题后,教师所提问题少而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量交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不失为有效课堂的有效做法。

课例一:导课

A:(老师抒情诗语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师:作者问什么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到几个小故事里去看看,有几个小标题呢?生(齐):五个!师:是什么?生(一人):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放花筒、关心女佣。师:同学们说他说得对不对?生(齐):对!

B: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请齐读课题。生(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从导课这一环节,我们可以看出,B教师导课简洁明了,没有问题,却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课文中。A教师导课借助几个问题紧扣文章主题,层次分明。但是,A教师的第一次提问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作者问什么了”的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回答的时间,就紧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后面的“同学们说他说得对不对”,这个问题是无效的,大可不必问。由此可见,繁琐的问题式导课不利于有效利用时间,不利于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显得不够紧凑,稍有拖拉之感。

课例二:理解课文内容“谈水浒”

A:师:伯父问我《水浒》时,我的回答是怎样的?文中八个字,谁来说?学生说了文中的八个字。师:有没有不同答案的?有学生说了另外的文中的八个字。师:同意吗?生(齐):同意!师: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呢?生(一人):因为“我”没有认真读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生(齐):对!师:伯父听了这样的回答怎样呢?一学生读了关于伯父的描写的句子。师:伯父为什么记性为什么比我好呢?生:因为伯父认真读了。师:他说得对不对?生(齐):对!师(大屏幕出示几个成语):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这几个成语,大家看一看,记住了吗?生(齐):记住了!

B:师(大屏幕出示第二段):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记下自己的思考。学生拿起笔来记录。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伯父的样子,请你给大家读一读文中的句子。6名学生逐一读句子,说认识。师:看插图中鲁迅先生的样子,谁愿意加上动作来读这句话?学生加上动作读。师:表扬你,你做出了摸胡子的动作。又一学生加上动作读。师:你摸的胡子位置很正确,还能读出“哈哈”的味道来。下面,老师来读提示语,大家读语言。(师生合作读句子)师:此后,如果你是周晔,你会怎么做?生:我会认真读书,不马虎。生:我要做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师:这件事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优秀品质。生:关心周晔。……生:体现了鲁迅先生不仅能关心侄女,更关心广大儿童的优秀品质。师:学习了“谈水浒”这部分,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方法。生:先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生:我们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能说明什么。最后,再来读读课文。……

这是两位教师讲“谈水浒”这一部分时的大致内容。从中,我们明显看出教者B的问题比教者A的问题少。

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B教师主要借助于交流的形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并且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的评价语,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这样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的,他们都希望有一位随和、平易近人的老师,那么,对话式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能够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每一个谈话内容或提问后,他能够让多数同学说一说、谈一谈,只有像这样给了学生说的机会,课堂才能够有精彩的生成。“鲁迅先生不仅关心侄女,更关心广大儿童。”这就是开发性思维的最好见证。

A教师的教学也能够抓住重点、凸显特色,他主要通过积累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耗时的琐碎问题太多。“师:同意吗?生(齐):同意!”“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生(齐):对!”“师(大屏幕出示几个成语):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这几个成语,大家看一看,记住了吗?生(齐):记住了!”诸如此类 “是不是”“好不好”的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问题不仅耗时低效,更显得课堂不紧凑,无法彰显教师的智慧,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力。拖沓会让学生迷茫、困倦,对课堂失去兴趣。当教师问学生“对不对”“同意吗”“记住了吗”时,学生的第一直觉都是肯定式回答。但是,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这样是无法检测出来的,更不要说高效了。

论文作者:闫敏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课例探究论文_闫敏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