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理论和实践

三个平面的理论和实践

白萨如拉[1]2016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高中数学内容为载体,依据教的理论和学的理论对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具体要求,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摩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现状进行细致了解的基础上,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其中,宏观上可分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要素;微观上可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介、教学评价等十个要素。旨在为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形成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且通过本研究可解决部分刚入职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方面的实际困难。然而,对于课堂教学要素的研究,本文不仅从课堂本身,还以课前、课后关联活动以及不同课型特点与要求为切入点,整体的视角深入研究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要素。具体研究过程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课前、课堂、课后叁个阶段进行搜集)和整理前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上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并初步分析课堂教学结构要素。其次,通过访谈,听取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上持有的观点和作法并辅以课堂观察,了解当前高中数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做法。第叁,综合以上分析,用抽象化方法和定性分析法归纳出课堂教学结构要素,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以上课堂教学结构要素是否被重视)数据统计分析,获得现实状况的基本信息。第四,对上述研究进行对比,加上导师团队的意见,寻找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要素,达到最终研究的目的。第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高中数学平面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其给出教学建议与评价。第六,整理和反思研究的全过程,归纳总结出研究结论与建议。总之,课堂教学结构本质上是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某种组合与排序。因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等因素的差异性,继而课堂教学结构也变得不同,适合于每节课的教学结构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经常要变动这些要素的排序方式,但不管怎么变,课堂教学结构就是由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和排序而成,并且这一过程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一堂课的教学结构,不仅与学生学情相结合,还需以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等因素相结合,可采取灵活的程序设计。

刘花弟[2]2016年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庄义友[3]2000年在《语法叁个平面学说述略》文中认为语法研究叁个平面的学说,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符号学的理论和国内语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多角度、多观点地观察和分析语句的构成情况,揭示了语句结构要素的多元性本质,使汉语语法分析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描写和功能解释相联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本文对语法叁个方面学说的由来、理论基础、实践价值和发展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评述。

马金英[4]2010年在《“叁个平面”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汉语语法学界所说的“叁个平面”理论指的是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角度分析汉语语法现象的理论或观点,分别称之为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包括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分析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分析句中词语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理论是八十年代中国语法学界在对几十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作了认真反思,吸取国外诸多语言理论和语法理论成果并结合汉语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产生得到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在语法学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很快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的主流,成为一种新的语法观。但“叁个平面”作为一种新的语法观发展至今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概念的界定,理论的深入,叁个平面各自的范围,叁个平面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该如何操作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后来学者继续探讨和实践,叁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只是个开始。本文总结了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并加入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材料及个人理解,对叁个平面理论背景和内涵进行知识梳理,考察叁个平面在具体语言现象中的应用问题,以此总结叁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收集对外汉语教学实例及难解决的问题用叁个平面理论方法分析、解释。文章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叁个平面理论,分别介绍了叁个平面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叁个平面的内涵,叁个平面理论意义叁个方面;第二部分介绍叁个平面理论应用,包括分析语法现象,指导语法教学和构建语法体系叁小部分;第叁部分介绍叁个平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孙晓娜[5]2017年在《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及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文中认为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是出生于俄罗斯的抽象主义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是现代艺术革命的先锋,也是"世界现代设计的摇篮"——德国包豪斯学院最重要的"形式大师"之一。康定斯基最突出的艺术成就集中在他的抽象艺术理论方面:《论艺术的精神》一书被誉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圣经"和"启示录",《点·线·面》被奉为"形式美学的名着"等等。它们对现代抽象绘画和现代设计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抽象艺术理论以"内在需要"为基本原则,其主要审美特征是"主体性"和"表现性"。目前,中国设计遭遇了"中国制造"的瓶颈,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困扰着设计界。人们掀起了重新审视、借鉴"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的热潮。康定斯基作为"包豪斯"重要的一员,他的抽象艺术理论及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值得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梳理。本文希望在对其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理论局限的探讨中抛砖引玉,为中国当代设计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的思考。本文主要包含绪论、主体和结语叁大部分。绪论主要是对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叁个部分进行了论述和说明。第一部分首先阐明本文与已有的康定斯基相关研究的最大不同之处:本文是从绘画与设计的跨学科视野出发,研究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及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其次,概述研究对象康定斯基的背景和主要艺术成就。第二部分分类详细介绍目前本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他对现代绘画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方面,与本文相近的专题研究比较薄弱。虽然还有一些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断颇有见地,但是常散见于设计类、美学类、设计美学类以及包豪斯丛书等着作之中。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俄罗斯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康定斯基的全面研究,西方一些国家也加大了对包豪斯学院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的力度,其中对康定斯基与"包豪斯"及现代设计的关系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就国内研究成果而论,设计和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已然意识到了康定斯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是相关专项、系统研究还有待加强。第叁部分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阐述本文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第一章探讨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的美学渊源。首先剖析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产生的文化艺术背景。俄罗斯文化艺术对康定斯基的精神滋养,启发着他的抽象艺术思维,成为他的创作母题、形式和风格的重要源泉。西方现代绘画流变的冲击和积淀,引发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及其理论从内在精神到外在形式的全面革命,推动着他的艺术实现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本质跨越。文化审美的滋养是深入骨髓的,绘画流变的冲击则为他的抽象艺术变革积蓄着形式和精神的力量,它们的合力共同催生了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其次,挖掘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的美学思想渊源。康德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观论、"自由"精神及其"理性神学"的思想,启迪着康定斯基关于艺术之"美"的"主体性"思考以及理性形式的思辨。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理念"和"精神",被康定斯基发展成为"内在精神"是艺术的灵魂所在的核心抽象艺术理念。尼采关于"意志主体"、"酒神精神"的思想以及社会巨变的预言,助推康定斯基艺术精神"主体性"的凸显和对物象的消弭。他企望通过艺术重建新时代的精神之塔。康定斯基对于柏格森、克罗齐"生命哲学"及其核心概念"直觉"与"表现"成果的吸收,促使他将"艺术形式的根源"诉诸于直觉的选择,从而创造出心灵直觉化的"表现性"视觉构图,使现代主义的"表现"概念具有了"生命本体的根基"。神智学的"神秘主义"以及关于自然和宇宙法则的构造理念等促生着康定斯基的抽象形式及其构成理念,加速着他的艺术抽象化进程。德国沃林格感受到了现代艺术中抽象审美的萌动,以《抽象与移情》一书论证了艺术由移情审美走向抽象审美的变奏。他的"直觉"、"表现"和"抽象"被康定斯基发展成为"表现性抽象"和"构成性抽象"的合体。这成为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的主要美学特征,深刻影响着20世纪现代艺术和设计的美学进程及审美理念。第二章探讨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及其变革指向,思考他究竟为现代设计理念贡献了哪些方面的变革成果。这是以他的抽象艺术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其主要内容和变革的重要部分。经研究后发现,他的抽象艺术变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抽象视觉语言体系的建构,"结构性"造型变革,构成理念的审美精神嬗变,以及艺术综合观的美学前瞻性。他用脱离了对物象的依附性,具有艺术家主体意志的点、线、面和色彩语言完成了对抽象艺术视觉语言体系的建构;他用"结构性"的造型方式颠覆了古典艺术的造型观和审美观,造型由立体走向平面;他以"内在需要"为基本原则的构成理念彻底变革了整个构图平面,审美精神发生了"质"的嬗变;艺术综合观对学科跨界的提倡,为普适性和国际性艺术语言的探索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艺术和媒介的综合,丰富审美形式,其美学前瞻性意义重大。他的抽象艺术理论在这四个方面的变革成果成为了由传统设计步入现代设计的重要阶梯,对现代设计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叁章进入本文的核心——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的变革成果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究竟何在?首先,通过对康定斯基在"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包豪斯学院的核心地位以及他对现代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奠基作用的阐述,来说明和佐证他对现代设计教育教学和现代设计理念的深刻影响。其次,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的"主体性"原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代设计教学理念的确立功不可没,它所带来的"原创精神"也成为了现代设计最重要的理念和特征。"主体性"赋予了产品"有意味"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实现产品实用功能与精神价值的完美统一。"主体性"原则将现代设计的"创造性"理念推至高峰。再者,康定斯基的重要贡献之一便是把现代设计推向平面审美。他的平面形式美学推动着现代设计"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理念的实现,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壁垒。最后,康定斯基的构成理念孕育着现代设计的抽象思维模式,它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可以说,康定斯基改变了设计语言形式、造型方式及构成理念,塑造了新的设计思维模式和创造手段,它们成为了现代设计理念的"脊髓"。这些变革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成为"新"的艺术传统,现代设计既由此发展而来又沿此传承下去,设计审美观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有可能成为"最持久的艺术传统"。第四章进一步从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入手,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对世界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他的抽象艺术理论在世界现代设计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影响着多个国家的现代设计实践。二、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对中国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设计"现代性"的推进、与中国传统艺术中"抽象性"的审美互补以及推动着中国现代绘画与设计的审美融合等等。第五章综合评述康定斯基现代设计思想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和理论局限。它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叁点:一、"内在精神"成为现代设计形式的"意味",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审美意象和原创精神;二、康定斯基以"音乐性"的设计语言形式推动西方美学语言的转向,新的设计语言形式产生并带来新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叁、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促进了构成主义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有助于实现设计审美的本质表达以及媒介审美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理论局限主要为:一、康定斯基的现代设计美学思想陷入多重悖论,其解决方法仍需继续探索;二、康定斯基的设计形式与"内在精神"之间相互转化的矛盾尚待调和。结语部分重点回答两个问题:一、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对于现代设计理念的价值何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他抽象艺术理论的"内在精神"革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抽象视觉语言体系、造型观念、构成理念等系列革命,促生着现代设计理念,推动设计在变革中由"古典"走向"现代",奠基了现代设计发展的基本方向。二、展望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对于中国当代设计的意义,旨在抛出引玉之砖,希望能够结合时代精神发掘康定斯基现代设计理念中的智慧和闪光点,同时也看到其中的不足,为中国当代设计走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设计转型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郭圣林[6]2001年在《叁个平面的理论和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语法研究的叁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语法学家在吸取国外诸多语法理论之长并结合汉语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叁个平面理论在指导汉语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甚至自然语言的机器处理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叁个平面理论产生的背景入手,对叁个平面的形成过程、具体内涵、研究内容、核心思想等作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同时对叁个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叁个平面的理论价值以及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

吴晓芳[7]2009年在《张斌语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张斌是中国着名的语言学家,他积极倡导的叁个平面语法理论对汉语的动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用汉语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他还富有成果地把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渗透到汉语语法学中,为汉语语法学引进了新观念、新方法,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多学科发展。本文把张斌及其语法活动放到历史和现实的学术背景里,进行讨论,考论了张斌语法思想的生成、发展及其特点,指出张斌语法思想的理性特质和当代意义。学术研究面向当前的语法研究立言,这是本文的追求。文章对张斌语法思想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讨论:1.词类理论方面,主要讨论张斌对广义形态论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对60年代通行的“词汇语法范畴”的不同看法及对词的兼类问题的处理方法。2.析句理论方面,主要讨论张斌各个时期的析句法及其理论背景和“修饰语不影响句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叁个平面理论,认为张斌是在符号学等国外理论和汉语析句法演变实践的双重坐标中,提出叁个平面理论的。在80年代初,张斌、胡裕树对叁个平面理论的倡导更多的是方法论层面上的意义。4.关于分类问题,强调两种区别:语法上的分类,要区别基础和标准;语法分析方面,要区别句法分析和句子分析。此外,本文还对张斌短语研究、句子理解策略、格律诗的语言结构与理解、节律制约句法及诗歌节奏的表现形式、语言单位的辨识和再分类、《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实践等问题一一做了评述,最后分析张斌语法思想的来源,总结张斌语法研究的特色。总之,张斌先生不拘一家之说,主张“发扬传统,继承创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使得他的语法研究既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符合汉语实际,在整合中西语法学理论、吸纳传统语法学精华、开拓中国语法学的新境界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郭玉峰[8]2012年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并列,作为“四基”之一单独提出。为什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单独提出?怎么理解?实践中如何落实?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活动的经验”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论文针对“思维活动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理论方面构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和维度划分;理论结合实践,构建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层次水平划分;根据维度划分和层次水平划分,自行研制测试问卷,调查研究了1295名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进行持续两个多月的日常课堂教学追踪,研究初二“一次函数”课堂教学积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并给出改进建议。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框架的构建通过定性研究,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调研通过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包括层次分析法确定每题不同层次的相对合理赋分;对测试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样本均值考察总体状况;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年级间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层次水平划分等。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是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数学发展的需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悟的结果,它不同于数学知识,也不同于数学能力。知识能够传递,可以不经过亲身实践而被告知;能力更细化,直接体现在数学活动效率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能传递,必须亲身实践和感悟,更为综合,需要长时间积淀。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长时间经历和感悟了数学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后,形成的一种数学思维模式,进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直观。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主要为“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地摸索规律和性质,并获得一般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其中“摸索规律”,是尝试性分析特例、发现共性、特性、关系的“思考”过程。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是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层次水平划分包括模仿阶段、性质阶段和实质阶段。“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观察入手、特例启发、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有效数学思维模式,只是单纯模仿;“性质阶段”形成了这种有效数学思维模式,能看到问题共性,但还不能看到问题的最本质,也不能触类旁通;“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共性、特性和关系,看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能进行问题的远端联想。4.自行研制的测试问卷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四个维度中,学生在归纳猜想维度发展均衡,其他维度呈偏态分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第一级水平“模仿阶段”和第二级水平“性质阶段”,即能进行模仿,初步归纳概括,看到问题的形式或表面;很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叁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但没有丰富联想;极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叁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并有丰富联想。5.课堂教学观察的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看图编故事”的测试表明:教师不能自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的思考往往带有自己的原始直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原始直观;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叁是重要的,即能看到问题“实质”并展开“联想”,但看到“实质”未必一定有丰富“联想”,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认识问题实质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原始直观,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直观;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即观察入手、特例揭示,归纳推理得到猜想;广泛联想、进入“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浮想联翩境地。

李慧希[9]2016年在《基于地图术(Mapping)的景观建筑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应对大规模城市重构和计算机革命所引发的信息社会到来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鉴于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和景观都市主义的崛起,mapping成为当代文化、艺术和设计领域被广泛讨论和多方实践的主题。对于建筑学本身而言,mapping一方面能够成为建筑师理解当代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能够成为联结景观、建筑、城市叁者的媒介;同时,mapping试图拓展建筑学绘画(drawing)研究,提供新的介入手段和设计操作工具。论文主要从"mapping的相关历史背景探究”和'mapping的理论与思想探索”两大视角展开研究,旨在对当前西方在此命题上的历史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评判性的反思。论文采用了解释性历史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对mpping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并通过符合当代的建筑学语境的多学科多义的复合式新式叙事图解和归纳法(国际经验总结)对mapping的概念和方法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可以说,本论文既是对mapping历史、理论和思想的疏理和研究,又指向如何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将景观、城市与建筑学结合这一基本命题。在对mapping进行了跨学科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和西方实践策略与实例深刻剖析的基础之上,作者以南京新街口核心地区为例,展开了该场所的非物质空间的mapping可视化再现实验,并对这种非物质空间影响因子的可视化实践进行了专题研究,旨在真正把握mapping作为一种实践策略和再现工具的思想价值和创新价值。最后,作者对中国建筑学科内的mapping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论述和立足于建筑学图示化实践本身的反思,提出了可能还不够成熟的观点和建议,期望能都给中国的建筑学科本身带来新的触动和启发。

胡裕树[10]1994年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近年来提出的“叁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叁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要素研究[D]. 白萨如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2]. 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 语法叁个平面学说述略[J]. 庄义友. 汕头大学学报. 2000

[4]. “叁个平面”理论研究与应用[D]. 马金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5].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及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D]. 孙晓娜. 山东大学. 2017

[6]. 叁个平面的理论和实践[D]. 郭圣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7]. 张斌语法思想研究[D]. 吴晓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D]. 郭玉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 基于地图术(Mapping)的景观建筑学理论研究[D]. 李慧希. 东南大学. 2016

[10]. 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胡裕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标签:;  ;  ;  ;  ;  ;  ;  ;  ;  ;  

三个平面的理论和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