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之美论文_钟德权

论王维诗之美论文_钟德权

摘要:王维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有着“着壁成绘”的图画美。唐人殷潘曾指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苏东坡则更明确地指出:“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诗歌;美学;特征

音乐之美在于它的音韵,音乐的音律能让人的听觉得到美的享受;绘画之美则能够通过光线、色彩和图域的构造给人的视觉带来新的感觉;而文章之美在于作者通过感情的抒发感动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情之深。但王维的诗歌,却囊括了全部的美的特征。

一、王维诗歌的美,在于宁静的意境

维作诗,不仅注意画面色彩的浓淡,也注意自然声响的动静搭配。他将自然声响的旋律与动静的画面描绘相结合,造就特定的艺术氛围,显示出诗作幽远的意境。王维是位画家,因此,他对色彩有异于常人的感悟,对色彩的应用也非常准确。王维凭自己的眼睛,捕慑物象之色,甚至凭感情的好恶,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高深的艺术修养,使王维在其山水诗中巧妙地发挥了其绘画的长处。他借助语言文字,以画家对自然景物和色彩特有的敏锐和机灵,抓住景物在特定情况下呈现出来的异常光彩,逼真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情态,然后又注意强弱浓淡的选择和搭配,将自然界的美景以统一的情调组合成完美和谐的画面。

如《木兰柴》中的“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所处。”这种鲜明秀丽的色彩,怎能不令人陶醉?又如,《高原》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那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灰白的晨雾都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花含春雨而更娇艳,柳受雨涤而更清新。王维在诗中将花、柳、雾交错组合,构成一幅清新淡远的山村春晓图。虽诗如画,却又诱人至醉,使人感到山川风光美,王维的诗更美。

了表达恬静的生活环境、缥缈的情态和明朗清净的境界,王维在诗中常常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等色调。从美学角度讲,不同颜色能给人不同的反应和感受:绿色代表美丽、自然、大方;青色代表秀丽、朴素、清冷;蓝色代表清秀、广阔、朴实;白色则代表明亮、淡雅、纯洁。

除此以外,王维在诗歌中对的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也特别注意和自然声响的配合,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在此诗中,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这样一喧一静,静态与动态相辅相成,充满着诗情画意。又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以人反衬出山的静,但闻人语不见人影,更衬托出山的空,人语过后复归寂静,给人的感受更加浓重。这样比单写寂静还要寂静。同样,王维以“返景”“复照”反衬出深林青苔之幽暗,余晖逝去则更加幽暗。这样,比一味地描写幽暗更显幽暗,作者以局部、暂时的声音和光亮浓化、深化全局的长久的寂静和幽暗。

二、王维诗歌的美,在于作者内心的宁静

诗人把自己潜心自然、寄情山水的主观情思寄托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我们读者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孤独的诗人和诗人凝虑的心机。如,诗人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歌营造了宁静优美、光洁素高雅的意境:这里有桂花飘香,无声无息;有晴月升空,银辉四射;有山鸟惊飞,鸣声不断;还有春山空旷,安详宁静。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全在于诗人的一份闲心、一双慧眼。和误入官场的名利纷争、尔虞我诈相比,走进空山明月的王维,早已弃绝凡尘、摒除俗念,无官一身轻,无事一心闲了。正是因为王维有了这份逍遥自在,有了这份不为物累、不为俗缠的清闲轻松,那么,一化一山、一月一鸟才焕发出勃勃生机。可以说,《鸟鸣涧》启示我们,王维心中有一座空山、一轮明月。这又何尝不是当代社会中的我们所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园呢?

《竹里馆》则展示了王维另一种更为诗意的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竹深林,明月朗照,银晖四射;孤身独影,弹琴长啸,似通天籁。诗人以幽竹明志,修直玉立,高雅不俗;诗人以明月为友,肝胆相照,赤诚相知;诗人以深林为家,无须人知,自得其乐。坐一夜空山,拥一轮明月,托一把方琴,啸一声自然……诗人完全沉浸在眼前的无边风月当中,对竹弹琴、对月抒怀,静静地享受无人所知的孤独和由孤独带来的恬静光洁。他沉醉于自给自足的世界里,拥有不为人知、不为人夺的光明和高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翠竹深林,夜空明月;亦师亦友,如梦似幻,诗人哪里还有一星半点的孤独呢?他简直是在向明月幽竹畅言着自己的兴奋和愉悦,内心涌动着难以克制的勃勃兴致。可是,细细体味,我们却又发现,诗歌中字里行间分明跳动着一颗如竹挺起、如月同飞的心灵。这就是王维,阴冷孤清当中透露出一份热情痴迷、一份高洁!

三、王维诗歌的美,在于清新自然的音乐性语言

王维的诗总的来说是静谧、安详的。在他的笔下,高山大河的崇峻与浩渺往往成了幽静、清远的背景。山光、水色、树影、风云都变化有致,被用来陪衬野老、牧童、村姑和作者闲雅,恬静的生活。而山、鸟、草、虫的天簌以及院女、船夫的声息更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与这类诗的情境相对应,作者的语言是明快凝炼的。因此,读者在吟咏这类诗时,会感到诗意和音节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次联上句的五个字,发音分别是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大体上是由敛及放,与目光下澈由聚到散的情景相切。下句“清泉”二字是舌面音,“舌上”二字是舌尖前音,分别近似双声,音节响亮铿锵,而“流”字则是舌尖音,以圆润收结,大致由脆而圆,与泉流石上清脆而又滑畅的情状相应,故王世贞赞曰:“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

作为一名音乐家,王维对自然景物的声响特别敏感。例如,“月夜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嫩叶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用清新含蓄而又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具有清渺的音乐之美。所以,《史鉴类编》曾指出:“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拱;百附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奏寓。芋绵伟丽氰氢青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王维的写景诗篇,大多是五律五绝,节奏短,音节更安闲和平,有利于表现幽静的山水和恬淡的心情。诗人的语言以清秀精工著称,有时也有警策之句。而在描摹时,王维则善于彩绘,极少运用生词僻典,并且毫无堆砌晦涩之弊,寥寥数笔,就能描绘出自然界的动人形象。在遣词造句的精炼与准确上,王维更是达到惊人的水平。

四、王维诗歌的美,在于结构的独特

王维诗歌的结构尽现美少女的立体之感。上有明月,下有清泉,中有松涛。作为画家的王维,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意形象的安排、画面的构成。例如,他在《终南山》一诗中写道:“太已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首联开门见山,突兀不凡。“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这种高度夸张的手法,把终南山的壮观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这一联写远景,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近景,两句交错为用、相互补充,写烟云变灭,稳步换形,终南山中一切美景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真切,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第三联诗人高度概括、尺幅万里。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诗人告诉读者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锋”,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在尾联中,诗人因景生情,点明了游山之意。和樵夫的问答,使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人物的活动,引人联想。真可谓是“展或大或小之图,写百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在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说郛。面学秘诀》)。诗人完全不使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是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这种构图效果充分体现了绘画的构图美。而在《新晴野望》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维诗中审美与表现的多角度与多层次。“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开始是极目远眺,空旷开阔,清新明澈。远处是渡头郭门相临,由远及近;近处村树溪田勾连,田外白水因晴日照耀而愈明,又由近及远,山后峰峦叠现而益碧。这首诗远近相映、层次分明。诗人把景物一层层地揭示在人们面前,整个构图手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的。

总之,王维诗歌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山花流水、清风明月、桂花飘香、修竹茂林无处不显示出美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第二中学 536100)

论文作者:钟德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  ;  ;  ;  ;  ;  ;  ;  

论王维诗之美论文_钟德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