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柬友好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论文

中柬友好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论文

中柬友好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

王贤淼

(九江学院柬埔寨研究中心 江西九江 332005)

摘要 :中柬两国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既与两国之间的友好历史渊源有关,也与两国的主流文化的契合相连,同时,广大驻柬华人与当地民众世代和睦相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千年友好;儒佛相通;文化历史解读

中柬友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西哈努克亲王与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密关系,是中外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两国关系之密切往往用四句话来形容:“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一个邻国,交往两千余年,历史记载没有战争冲突,有的只是友好交流与交往。这其中固然原因很多,但友好的历史积淀及文化的交流交融所导致的情感亲近、相互信任和彼此尊重认同显然作用重大。

此外,该规程还作了以下重要规定:采用防火构造的外保温工程,其防火构造的施工应与保温材料的施工同步进行。保温层施工后,宜尽早安排覆盖层(抹面层或界面层)的施工,没有保护面层的保温层不得超过三层楼高,裸露不得超过两天;外保温施工期间如遇公休日及节假日,需对已安装的裸露保温层进行防火覆盖处理;放假前应对外保温工程进行检查,确保无裸露的保温层和板材堆放。

一 、千年友好 ——良缘频结信义生

说到中柬友好,西哈努克亲王与中国的情缘,可说是国际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关于这段佳话的缘起,诚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西哈努克亲王对中国领导人的好感和钦敬有关,如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亚非国家会议。他的风度迷住了年轻的高棉王子诺罗敦·西哈努克;也与中国对西哈努克亲王友好态度密切关联,如西哈努克亲王被政变推翻罢黜之时,中国一如既往的给予支持;同时,也与中国的对外政策息息相连。洪森总理在2012年东盟峰会记者会上就中国与柬埔寨的关系有一番精彩的演说,令在场的记者及当晚观看新闻的电视观众为之动容。洪森说,在访问期间,中国领导人没有对我说必须这么做或那么做,这不是中国的做法。他语调激昂,“我与中国一起打了 20 多年的交道,我从未见过, 也从未听到中国领导人让柬埔寨做这做那。”中国是个大国,但一直尊重他国的决定,不像某些国家,柬埔寨一旦不听话就削减援助。他说:“柬埔寨是个小国,但受到中国的欢迎,这是我们巨大的荣耀。”[1]洪森是如此动情地阐述与中国的友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国长期友好积淀的结果。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柬埔寨是君主立宪制王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中柬建交是1958年,而西哈努克亲王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是1956年,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罕见的。如果仅仅说周恩来总理的风度和气质打动了西哈努克亲王,从而开启了访问之旅,似乎有点太过牵强。要揭开这个奥秘,恐怕要追溯到近两千年的中柬友好交往历史及在柬华人与柬埔寨人民的友好相处找答案。这大概也是西哈努克亲王信任中国、亲近中国的渊源所在。

据文史记载,中国同柬埔寨的交往始于公元1世纪末,即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当时柬埔寨就向中国遣使并赠送生犀和白雉。那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应该是扶南王国第一位国王混填所派。公元244—251年间,东吴政权遣使出使扶南,这是中国使节首次访问柬埔寨,也是中国第一次派专使与南海诸国进行交往,其意义非常重大。使节康泰回国后撰写了《瓶外传》,是中国乃至世界宝库中最早介绍柬埔寨的一部著作。

物理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开展,是在充分考量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基础上,以“教与学”融而为一的具体教学路径和方法指导.在具体的课程繁杂的教学中走出,解放课堂和深化教学实践方式指导价值的突出体现.

诚然,孝亲、慈爱、互敬互信等伦理道德规范是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倡导的,并不专属于亚洲地区,不专属于儒、佛两家,更不专属于中柬两国。但是,以宗教化或类宗教化的方式给与这些伦理规范以核心的地位,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予以大规模深层次的贯彻,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范围内,中国和柬埔寨两国可说是路径一致的,这是中柬两国友好关系得以发生并延续千年的基石。

二 、儒佛相通 ——理念契合情亲近

如表1所示,观察组56例患者中,25例治疗后基本痊愈,占比44.64%,16例治疗后显著有效,占比28.57%,8例治疗后有效;占比14.29%,总有效率达到87.50%;对照组的56例患者中,18例治疗后基本痊愈,占比32.14%,12例治疗后显著有效,占比21.43%,10例治疗后有效,占比17.86%,总有效率达到71.43%。两组总有效率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孝亲观念

所谓“五常”,即儒家认为五种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行,最早发端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学说当中。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到了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当中,称其为中国伦理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值得一提的是,后世有将佛教的“五戒”配儒家“五常”“五行”的做法,如《仁王经疏》里说“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虽然以“五戒”比附“五常”有其欠妥之处,但作为一种历史事实,无疑表明佛教与儒家在核心伦理道德观念上确实存在相通之处。南传佛教所遵奉的经典里面,也存在与“五常”“五戒”理念契合的地方,如五阿含中《长部》记载佛陀教诲在家佛教徒应“以语行慈”“以意行慈”,出家沙门应劝导在家人勿作恶等。另外,即便汉传与南传佛教在实际遵守“五戒”的具体细节上有些许差异,但“五戒”的根本内容仍然是两派佛教均要求持守的。可以说,“五戒”与“五常”所规定的伦理道德内容的相近,是中柬两国在文化上相通互溶的基础。

(二)“五戒”与“五常”

儒学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维度,论其伦理体系,又首推孝道,历代典籍莫不以倡导孝道为主旨,如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孝经》里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所谓“求忠诚,必于孝悌之门者”,就是说要找寻忠于国家、诚信与人的人,就要看其是否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以其作为衡量标准;佛教对孝也是极力倡导的,佛经故事中,佛陀曾为净饭王抬棺,成为众生报答父母之恩的典范;佛陀还教导弟子目连设盂兰盆会,救度其母脱离地狱之苦,免受饥饿之痛。在佛教中,伦理之一是强调子女对其父母的义务,《私伽罗说经》提出子女应该服侍父母的五种方式。他们应该保证:“1.我要赡养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曾经抚养我;2.我要承担对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3.我要抚育后代;4。我要继承前辈;5.我要及时给去世的父母献祭”[5]从这五种具体方式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儒教中的一些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守孝三年;赡养父母……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儒教都讲求伦理,尤其在孝亲方面有相通之处。

(三)慈悲与仁爱

《缁门崇行录》(明代祩宏著)载:“仁义礼智,人之四端也,而仁为首;慈悲喜舍,佛之四心也,而慈为先。”在这里,作者便将儒家的仁爱与佛教的慈悲相提并论。儒家仁爱,由亲人开始,推及他人,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说。在这方面,佛教也有异曲同工之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冈经》)。就此而言,儒、佛两家文化的诸多契合之处,必定为两国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便利,也为两国民众的情感亲近打下扎实基础。

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排华反华之举,唯有在柬埔寨,华人的处境良好(只有在1979年的一段日子里,当时的政权追随越南反华排华政策,歧视柬埔寨华人,但1985年洪森甫任总理,就废除了这个政策)。[4]长期以来,柬华通好,互为婚姻,水乳交融。这是很多他国侨民难以达到的境界。如越南侨民,由于柬越两国长期的领土争端,就很受柬埔寨民众敌视。这些历史渊源大概就是构成西哈努克亲王信任中国,亲近中国的依据,也是中柬友好关系的最好说明。

叶落归根、富贵还乡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世界诸多地区,这种情节普遍存在,例如:印尼华侨、菲律宾华侨这种情结就特别重,抱着这种情结,他们萦绕心中的是一种客居他乡的感觉,往往自成一体,而不和当地人通婚联姻。柬埔寨华人的心态与他们完全不同,正因为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与当地人关系和睦,所以居住此地他们就落地生根。因此,往往主动与当地女子成婚,这在《真腊风土记》中便有记载:

三 、入乡随俗 ——华裔乐居融主流

第四,做好养护作业。养护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大水包安放在平台上,利用其包围混凝土,将水泵放入到水包里,将细PVC管制作成滴管,这样可以利用水包形成得水滴,完成相应的养护工作。

国人交易,皆妇人能之。所以唐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者,兼亦利其能买卖故也。每日一墟,自卯至午即罢。无铺店,但以蓬席之类铺于地间,各有常处。闻亦有纳官司赁地钱,小交关则用米谷及唐货,次则用布;若乃大交关则用金银矣。往年土人最朴,见唐人颇加敬畏,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6]

中柬两国交往非常频繁,且为近邻,但只有友好的记录,没有战争的历史。在现今的吴哥石雕中,还有中国宋朝军队协助真腊抗击外侮的浮雕。两国交往的历史,是一部和平友好的篇章。柬埔寨人对早年留驻在柬的华人即非常友好,据史料记载,柬人“见唐人颇加敬畏,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2]柬埔寨因此历来成为华人留居海外的乐土,“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著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3]

柬埔寨奉佛教为国教,南传佛教文化是其文化代表,历史上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也曾一度兴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则基本上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佛、道为两翼的文化传统。虽然两种文化传统总体风格迥异,但在诸多理念上却不乏契合之处。

由于华人秉性忠厚,吃苦耐劳,赢得了高棉人民的尊重和信任。许多本地富农地主都愿招华人为婿,结婚成家之后,多数小夫妻同心拼搏,男挑藤萝,女盯箩筐,一起走“落社”(向农村卖货),卖的多数是香烛、煤油、食盐、针线、纽扣、茶叶以及布料等日常用品。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的信条,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与其它民族和谐相处相互包容的历史。居柬华人所以落地生根,与高棉民族和谐相处,其秘诀就在于尊重居住地的文化,入乡随俗。参照《真腊风土记》记载,考察柬华社会的习俗,就会很好的验证这一点。《真腊风土记·村落》记载当时的柬埔寨社会,由于崇信佛教“每一村,或有寺,或有塔。”可见宗教信仰之虔诚和普及。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宗教信仰薄弱的国度,但居柬华人受当地居民影响,宗教信仰浓郁且普及。无论同乡会馆还是宗亲会所皆供奉一神灵。像潮州会馆供奉协天大帝,广肇会馆供奉康帅大帝,海南同乡会供奉海南圣母,客属会馆则敬客家天后。就是传统节日,柬埔寨华人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也不忘与当地节日相融。比如中国有传统三节,春节、端午和中秋,但在柬埔寨华人社会中秋和春节由于其是提倡合家团圆、强调亲足人伦,因此得到保留。而“端午节”的地位则被中元节取代,究其原因是因为“端午节”就其原始意义而言它是人们适应中国季节转换用于驱邪避瘟的节日。因在中国四季气候转换之中,“端午节”正是中国的春夏交接之际,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蚊虫滋生。而柬埔寨四季皆夏,只有雨季旱季之别,而无寒来暑往之分。至于其衍生意则为屈原的爱国情怀,而柬国华人身为华族,却居住柬国。此情此感,自也不好提倡。因此端午节被人忽略,也就是柬埔寨华人入乡随俗的结果。而“中元节”俗称“鬼节”,它是悼念亡灵的节日。

柬埔寨是一个佛教国家,神灵观念浓郁,与“中元节”相类似的节日便有一个“亡人节”,二者极为接近,崇信“中元节”与笃信“亡人节”的高棉民族无疑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有利于柬埔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追求文化传承的民族。在古代中国,接受教育无非是私塾和书院的形式。然在柬埔寨华人社会,学校往往建在庙宇之中,形成庙宇、会馆、学校三位一体之建筑格局。所以形成该种特色,也是入乡随俗的结果。这一点,在《真腊风土记》中也有记载:“俗之小儿入学者,皆先就僧家教习,暨长而还俗,其详莫能考也。” 可见柬埔寨古无学校,接受教育就在寺庙中进行。该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华人久居柬国,为融入主流社会,自然遵循该传统,一直到现在,华校还是与寺庙相邻,这也是入乡随俗的证明。

式中,i∈[1,m],j∈[1,n];DSem(mr,mp)表示QoS数值相似度函数;mr表示服务请求者请求的QoS数值约束;mp表示服务提供者提供的QoS数值约束;rj表示服务请求者所请求的第j个QoS属性参数的取值;qij表示第i个候选Web服务中的第j个QoS属性参数的取值。

综上所述,由《真腊风土记》所载可知,中柬两国千年通好,居柬华人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事实也充分印证这一点。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南洋,多次在真腊停留。真腊人民修建了三保公庙,作为纪念。现坐落在磅真市郊的三保公庙香火正旺、青烟缭绕,诉说着郑和与柬埔寨的不解之缘。在磅真市当地长年流传着郑和少年离家去中国留学,因表现优异被中国皇帝赐号“三保公”,后又回柬埔寨报效祖国的英雄奇才故事。这个故事与柬埔寨佛学院半个世纪前校订出版的《三保公传》一样,郑和由不折不扣的中国人成为了柬埔寨公民。这一说法虽缺乏史料依据,但从另一方面恰恰佐证了中柬友好历史及柬华情如一家。这也是中柬两国友好交往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

[1]王其冰·柬埔寨:能当上中国的“铁哥们”是我们的荣耀[EB/OL]·http://club.kdnet.2012-04-18.

[2][3][6]夏鼐.真腊风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

[4]邢和平.柬埔寨三朝总理——洪森[M].金边:柬埔寨《华商日报》社, 2001.16.

[5]哈玛拉瓦·萨达提沙.佛教伦理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7.95.

*基金项目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九江学院柬埔寨研究中心 2017年项目 “中柬友好关系研究 ”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2018-12-14

作者简介 :王贤淼(1963-),男,九江学院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D 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580(2019)01-0059-(03)

DOI: 10.19717/j.cnki.jjus.2019.01.013

(责任编辑 吴国富 )

标签:;  ;  ;  ;  

中柬友好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