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升津与生津辨论文_李钦勇,石春蕾,孙秀丽

葛根升津与生津辨论文_李钦勇,石春蕾,孙秀丽

李钦勇 石春蕾 孙秀丽 (临清市中医院 山东临清 25260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280-01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葛根的记载:“气味甘辛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临床应用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对于该药的性能是生津还是升津的问题,古今医家均有分歧。一种持生津观点:清代柯韵伯曰:“葛根味甘气凉,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1]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药学讲义》曰:“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另一种持升津观点:清代周岩曰:“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以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3]近贤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一书中曰:“……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加半夏以镇之。”[4]

到底葛根是生津还是升津呢?笔者认为葛根性味是辛甘而不是酸甘,本身无滋阴生津的作用,所谓生津,是通过鼓舞胃气,升发胃阳,阳升阴起,津液得以上承,以达主消渴、濡润经脉的功效。清代叶天士曾精辟地指出:“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矣。阴者从阳者也,人身阴气,脾为之源,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5]汉代张仲景最善用葛根,从《伤寒论》中可以得到佐证,论中涉及葛根的有五条。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音殊),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音殊),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综观上述,可知张仲景应用葛根的目的,是为“项背强几几(音殊)”,“自下利”,“喘而汗出”而设。“项背强几几(音殊)”是因风寒外束,邪入太阳经腧,致使经气不利所致,借葛根辛甘升散之性,将体内津液升入经腧以濡润经脉,又可助麻桂以解散表邪,邪解津复,项背强几几必自除。众所周之,太阳表证一般阴津并不亏乏,无须滋阴,若阴津已伤或阴亏血少,仍忌用辛温发汗之法。即使要滋阴发汗,后世的滋阴解表剂如加减葳蕤汤也未选葛根。由此可知,葛根无生津之功效。“自下利”乃是太阳与阳明合病,既有太阳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用葛根解肌发表,升发胃阳,鼓舞胃气,畅达气机,使清升浊降,以达表里和解,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喘而汗出”是太阳病的桂枝证,误下造成邪热内传,邪热煎迫,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利遂不止。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壅盛,上蒸于肺则喘,外蒸于体表则汗出。葛根不但能清解胃肠之热,还可畅达气机,使里热外达肌腠,表邪与里热,可一鼓而清,喘而汗出,自当迎刃而解。

总之,葛根之性正如已故金寿山教授所言:“有阴虚见证者慎用。”[6]此说实为临床经验之总结。所以在温热伤津或阴虚火旺之证,不可盲目选用葛根,以免辛甘升散,再耗伤阴津,故葛根是升津而非生津也。

参考文献

[1]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第四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讲义.第46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3]清?周岩.本草思辨录.第7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陆渊雷.伤寒论今释.第9l页.陕西科技出版社,1984.

[5]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第3l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金寿山.医论选集.第13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论文作者:李钦勇,石春蕾,孙秀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  ;  ;  ;  ;  ;  ;  ;  

葛根升津与生津辨论文_李钦勇,石春蕾,孙秀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