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_黄玲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_黄玲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2-0053-02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处于传统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时期。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作者也曾质疑新课改。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是否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通过课堂细致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只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究,乐于实践和主动创造。一定会将单调乏味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善学和乐学的课堂。作者认为;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会用自身的视觉、听觉和大脑观察,倾听和思考周围事物。在教师步步引导和启发下,他们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接触丰富的大自然和广阔的社会,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语文的延伸是生活。由此可知:生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为此,语文课堂应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生活脱离课堂,学生昏昏欲睡;生活回归课堂,学生兴趣盎然

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语文教师照本宣科,很少教师能做到以学生视角看待教学活动,导致语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厌学和畏惧学习。为此,语文课堂要富有生活气息。推动语文教学生活化,促使语文回归生活。这是语文教学至高境界。以往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低下,时常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过于关注认知。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被人为性压缩,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通过课堂细致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这些不良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后进生中,一些优等生也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反映:语文学习费时费力,教师讲解过于详细,重点和难点过多,导致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记忆和消化,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出自于学生口中的话,令我们语文教师迷茫不解。随后,作者潜心研究高效的教学策略。试图帮助学生脱离困境,消除学生的烦扰。通过学习新课改,作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上发生根本性变化。与其让学生禁锢在课堂中,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作者结合学生生活中趣味和意义的事情,以期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踊跃发言,此时的课堂不再是沉闷而是洋溢着快乐的气息。在轻松和快乐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生活特征。因此,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二、学生在快乐中认识生活,在明了中体验生活

一般而言,生活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挖掘知识内涵的主动者。其会以自身视角和生活体验解读语文,从而积累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端正态度。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和有步骤,增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显著差异性,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比如:在教室中开辟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生活主题,促使这些生活主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主题的巨大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成果展示中组织不同层次学生交流合作,分享不同的生活体验。此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教师要积极打造适宜的环境,促使教材中的事物生动和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置身其中,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某些内容时,教师提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实物,在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基础上,细致观察这些实物,将学生的体验和教材中作者的体验向对比,由此一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纷纷沉浸在观察和比对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再是静止和苍白的语言文字,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由此一来,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点燃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欲望。

三、延伸生活,盘活知识;运用生活,精细知识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丰富生活中发现、挖掘和利用生活素材,打造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为此,教师要大胆放开手脚,引导他们沉浸在生活中,拓展视野,延伸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比如: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家长的工作,要求学生做一些和家长工作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用笔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想和所感。结合小学生自身局限性,他们主要通过教材获取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尤其是在作文中,缺乏真情实感。为此,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用眼睛发现,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悟。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将这些生活知识带入课堂中,将这些生活素材融于作文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加强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依托教材,激活生活文本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就是一种生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源于生活。为此,教师要依托教材,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生活文本,帮助学生深层次触及课文内涵,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课文中相似的内容,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中,为了增强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相关的事物,引导学生谈谈自身生活体验。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和课文有机结合,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促使学生沉浸在特定情感中,升华情感。

五、打造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将语言交流融于生活情境中,有利于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等能力。因此,生活情境是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丰富教学内容和变换教学形式,将单一目标的训练转化为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等形式,促使学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言而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大力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促使学生沉浸在生活气息中,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语文学习,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和创造生活。

论文作者:黄玲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_黄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