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

《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

张泽宁[1]2004年在《《六祖坛经》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文中认为《六祖坛经》中出现助动词“得”等十个 ,本文对“得”、“须”、“可”、“敢”、“能”等五个助动词作统计 ,考察了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情况。

胡玉华[2]2001年在《《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吕叔湘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说:“助动词是个有问题的类。”的确如此。尽管助动词是一种封闭类的词,且数量不多,可以尽举,但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其名称、归类、范围等问题一直都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所以,助动词是一类值得关往的词。对于上古时的助动词,众多学者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中古助动词的研究却是问津者鲜矣,笔者所见到的仅有几篇文章。中古是上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转换期,此时的助动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用法上都与上古有明显的不同。加大中古助动词的研究力度,不仅在助动词自身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且可以在沟通上古汉语和近现代汉语方面作出贡献。故而,对中古助动词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重点研究中古白话文代表作《世说新语》中的助动词。《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撰着的,记载了汉末、叁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已被学人瞩目。由于作品中保存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口语,反映出汉语发展至中古时期的新特点,也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世说新语》中的助动词进行了一穷尽式的统计和研究,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力求揭示助动词在中古时的一些特殊用法,并将其与先秦四部典籍中助动词的用法进行纵向比较,以期探及语言发展的某些规律。 要研究某类词的语义、句法、语用特点,首先要明确其概念、归属、范围等问题,而这些正是“助动词”这一特殊词类论争的焦点。故而,笔者有必要对这些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本文的第一部分即是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又可分为叁个小问题。 第一:助动词的名称由来及其归属。“助动词”这一术语的使用是基于人们对这一类词语法功能的认识。它是属于动词范围内的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 第二:助动词最重要的语法特征及“助动词+VP(谓词)”结构分析。 l尽管助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但其后必定能够与谓词性成分相结合,这是其最基本的语法功能。“助动词+VP”结构,从句法上讲,助动词是非结构中心,作状语成分JP是中心语;从语用上讲,助动词是表达的重心,是对yP所表动作、行为的一种评价。“ 第叁,本文给“助动词”的定义及对《世说新语》中涉及到的助动词进行语义分析。根据本文给“助动词”的定义,笔者考察了《世说新语》中助动词共有12个,按语义将其分为表“可能”、“意愿”、“应当”、“值得”四类,并对其进行了义素分析。 本文的第二部分对《世说新语》中的12个助动词“可、可以、得、能\足、欲、应、当、肯、敢、宜、要”逐一分析语义,考察其与别的词在句法上的搭配,分析其语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其语法功能。 本文的第叁部分将《世说新语》与先秦四部典籍《尚书L《左传L《论语》、《孟子》中的助动词进行了纵向的比较研究。在词汇数量方面:先秦时的有些助动词如“克、抿(堪X职”消亡了,在《世说新语》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助动词,如“要、应”。在句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正反问句式的出现;②双重否定句式的增多;③与疑问词组合的更加灵活多样;④先秦某些句式如“得+而+y”的趋于消亡。 由《世说新语》与先秦四部典籍中的助动词的对比研究,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1.到了中古,助动词比在上古汉语时有了长足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新词、新义的产生和正反间句式的出现。可用于正反问句式,标志着助动词的语法功能日趋完善。 2.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趋简性与繁复性并行不悻”的规律。探及此规律出现的根源,是为了适应语用的要求,满足交际的需要。 3.句法结构的制约对助动词的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春辉[3]2016年在《《荀子》助动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词中有一语法特征完全不同于动词的小类,那就是助动词。汉语中的助动词一直是倍受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词类。长期以来,它的名称、定义、归类、范围、语法功能等问题都在学界存在着多种说法。过去对《荀子》助动词的研究一般也仅限于逐一分析义项,列举例句。本文则从语法、语义的角度,运用穷尽式的统计方法和比较归纳的方法,对《荀子》一书中的助动词进行考察,试图从中概况出战国末期汉语助动词的原本面貌,为古代汉语的语法史及其词汇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参考。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对《荀子》及《荀子》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行概述。首先介绍荀子和《荀子》,并就《荀子》的成书及研究底本、注本问题等情况加以概述。其次对《荀子》语言文字研究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近年来对《荀子》的研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助动词及《荀子》助动词的研究方法”。在该部分,着重研究助动词的名称、词性以及助动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定位,并且还对“助动词+V”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以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这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确定《荀子》中的助动词有十五个,分别是“能、可、得、足、可得、可以、足以、肯、欲、敢、愿、宜、须、任、见”。第叁部分为“《荀子》助动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该部分对《荀子》中的助动词进行分类:表示可能含义的助动词有七个,为“能、可、得、足、可得、可以、足以”;表示意志含义的助动词有四个,为“肯、欲、敢、愿”;表示应该含义的助动词有有叁个,为“宜、须、任”;表示被动含义的助动词有“见”一个。在对每个助动词进行详细分析与描写的基础上研究其语义与句法特征,并从中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句法结构的类型,基本整理出《荀子》的助动词系统。第四部分为“《荀子》助动词语法功能比较”。该部分对意义相近的两个助动词从语义、语用、句法等多方面进行辨析,分析比较了“能”和“可”、“可”和“可以”、“能”和“得”、“欲”与“愿”这四组助动词,从中发现助动词内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第五部分为“《荀子》助动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与先秦‘四书’和《世说新语》助动词的比较”。本文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对《荀子》助动词系统进行统计,并分析《荀子》助动词的语法特点,即修饰助动词的否定副词和助动词双重否定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了《荀子》助动词的使用情况。并将《荀子》中出现过的助动词与先秦“四书”以及《世说新语》中出现过的助动词进行历时比较,以期从比较中找出助动词从上古到中古发生的变化,并从中分析种种变化的原因。第六部分为结语。在对《荀子》助动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助动词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到战国末期,先秦助动词系统已经形成,其语法功能日益完善;助动词系统从先秦时期到中古时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助动词+V”这个结构是判断助动词的重要的结构标准。

李杰[4]2010年在《《韩非子》助动词使用分析及与“四书”、《世说新语》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将《韩非子》中的助动词与先秦"四书"以及中古时白话文小说《世说新语》的助动词进行历时比较,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

丁建川[5]2007年在《《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文中指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叁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叁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叁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叁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叁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叁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叁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叁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叁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迭现象。第叁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本身就含有量的意义,一般不受程度副词(“极”、“绝”、“甚”等)修饰。性质形容词语用上侧重于分类,而状态形容词侧重于描写。《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各种成分,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作谓语中心语时,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能力基本相当,都分别约有74%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是二者的基本句法功能。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2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只有约7.7%的状态形容词可作定语。就音节来说,作谓语中心语的形容词中,双音节的有398个,单音节的216个,双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中心的能力优于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形容词中,单音节的有147个,双音节的50个,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能力优于双音节形容词。可见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时,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能力呈现为互补状态。用“有界”、“无界”的理论看,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在作谓语时通常受到一些限制;状态形容词是“无界”的,单独作谓语时相对自由。因为性质形容词修饰事物比较固定的属性、特征,而状态形容词重在对事物加以主观描述,具有临时性,所以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时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本章着重考察的部分。状态形容词由以下四类构成:附加式、联绵式、重言式、拟声词,我们重点考察了AA式状态形容词,通过考察A与AA的意义关系把63个重言词分为12个迭音词、51个重迭词。状态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动词的能力上不如性质形容词。《世》中,兼他类的形容词共有109个,约占形容词总量的13.16%,双音形容词兼他类仅1例,而且兼他类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没有兼类现象。可见形容词的音节数和类别对于其兼类能力有一定影响。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各为一章。每章基本上按照“概说”、“分类”、“语法功能”、“兼类、活用”、“词头、词尾”的顺序分别考察。对于特点比较突出的内容我们辟出专节着重讨论,如“名词”一章中第六节“名词作状语考察”,“动词”一章中第六节“动宾+宾(VN+O)格式考察”,“形容词”一章中第叁节“状态形容词考察”等。

王玉红[6]2012年在《《世说新语》中“当”字的用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将《世说新语》中出现的"当"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动词、助动词、副词、介词的用法,以及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杨世勤[7]2008年在《《世说新语》中的完全肯定式双重否定结构分析》文中指出双重否定表肯定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常用方式。根据初步统计,《世说新语》中表示完全肯定的双重否定形式共有12种49例,根据其组合特点分为两类:否定词1+否定词2、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双重否定形式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范娟[8]2016年在《《世说新语》时体表达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着编的一部小说文集,该书是接近当时口语特色的书面文献。南北朝时期是汉语时体表达方式形成的早期阶段,本文以《世说新语》为语料,对时体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比较细致具体地描写了《世说新语》中的时体表达方式,力求揭示出《世说新语》中时体表达方式的特色,并探求其发展源流。同时,期望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南北朝时期的汉语时体表达方式的状况乃至汉语时体表达方式的早期状况。基于汉语时体表达方式研究的热点,研究汉语时体表达方式早期状况,本文以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世说新语》为语料,从以下方面来研究,文章第一部分研究时间表达方式,时间表达方式主要通过时间词语和参照时间两种手段表达,时间词语分为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两种方式,参照时间分为依靠时间词语指明的参照时间和依靠背景事件指明的参照时间;第二部分研究体态表达方式,该时期是体态表达方式形成的早期,呈现的是早期时体表达方式的状况,体态的表达并不像现代汉语时体表达方式那样成熟,体态的表达主要通过动词直接表达或通过固定的格式来呈现。体态表达方式分为:表完成、表经历、表将行、表即行、表进行、表起始;第叁部分研究时体表达方式同现的情况,文中主要讨论时间表达方式和体态表达方式的连用以及体态表达方式之间的连用。通过研究发现:关于时间表达方式,现代汉语中有表示“早”“中”“晚”一天之内叁时的时间,《世说新语》中只有表示“早”“晚”的时间,没有表示“中”的时间概念;现代汉语中表示一年之内的四季时间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世说新语》中表示四季的时间主要用“春”“夏”“秋”“冬”和“月”连用表示,书中出现两处“冬天”的表达,对照现代汉语四季表达方式可知:根据书中“冬天”时间表达方式的运用,类推出“春”“夏”“秋”也可以运用到这种格式中,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现在使用的四季表达方式;关于体态表达方式,“着”“了”“过”是现代汉语中形成的成熟的时体范畴,《世说新语》中,“了”为动词性,表“终了”,表达完成的作用,书中体态的表达方式主要使用“v+x”“x+v”格式,尤其是“v+x”格式和现代汉语“着”“了”“过”放在句尾表时态的用法相似,被看做汉语时体表达方式的早期状况,可见《世说新语》中的时体表达方式是汉语时体范畴的早期形式。

贺菊玲[9]2001年在《《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气副词是副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既具有一般副词的语法功能,又起着一定的语用作用──表达语气。因而,研究语气副词的发展特点及其语法功能,纵观语气副词的发展趋势,对推进汉语词类系统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限于《世说新语》一书中的语气副词。鉴于《世说新语》在汉语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其中的语气副词进行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这一角度研究《世说新语》。另外,对此书中的语气副词的研究,还可从一个侧面揭示《世说新语》的语用价值及语体风格。为使例证确凿充分,文章还从同时期其他作品中搜集了一些例句作为旁证。 要研究语气副词,首先应该了解其性质及其分类情况。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语气副词的概念及几位着名学者的分类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 本文的第二部分从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一单音节复合化的角度对《世说新语》中的语气副词进行了全面分析。单音节复合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气副词的迭用(或称连用),它带有结构的性质;另一类是词气副词词干与词尾“自”“复”构成的复合语气副词。在语气副词的迭用中,又分为偏义连用式、重言连用式和各自保持原义连用式叁种情况。在语气副词词干加词尾“自”“复”构成的复合语气副词这一类中,除了分析复合语气副词,本文还探讨了“自”“复”作为词尾的起源、演变以及“△自”“△复”的同形异构现象。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南北朝时期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现象有一种过渡性,显示出语言的模糊性;而复合化现象承前启后的特点则显示了语言发展的动态性。词尾“自”“复”的添加为语气副词增添了一些附加意义。 本文的第叁部分阐述了语气副词的语法功能。《世说新语》中语气副词的位置,可分为在谓语前和在句前两大类。其中在谓语前又可分为在动词谓语前、名词谓语前和形容词谓语前叁类。文章着重分析了语气副词在动词谓语前的五种不同情况以及不同情况下语气副词与谓语动词的内部修饰关系。语气副词用在名词性谓语和形容词性谓语之前时,往往兼有判断动词的含义。这一点反映了虚词用法的灵活性,也说明了语境对虚词用法的制约作用。句前的语气副词由于对整个句子有修饰作用,不能随便移至主语之后。这一部分通过对语气副词的不同语法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修饰功能和内部关系的分析,说明语气副词的不同的语法位置会对其语法功能产生影响。这一部分的最后,文章还指出两个不同类的语气副词连用时,其修饰功能并非处于同一平面,而是有一定的层级性。 文章的第四部分通过对语气副词和语气词配合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二者配合使用的例句与语气副词单用的例句相比要少得多,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部分的最后,文章还从强调肯定语气与反洁语气副词出现频率较高这一现象人手,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世说新语》的语言凤格,这些都说明《世说新语》的语体是比较接近口语的。 文章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一些作者的见解。主要内容有几下几点: ①魏晋时期词尾“自”“复”形成了与虚词结合的构词大观,它们的添加为语气副词增添了一些语法意义。 ②语气副词的单音节复合化现象有一种过渡性,显示出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发展的动态性。 ③语气副词的语法位置影响它的语法功能,语境对它的语法功能也有制约作用。不同类的语气副词连用时,其修饰功能有一定的层级性。 ④《世说新语》中语气副词与语气词配合使用比例较小,反映了-当时清土们的语言风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世说新语》的接近口语的语体风格。

刘岗[10]2012年在《《世说新语》谓语动词配价研究》文中指出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对研究汉魏晋时代的历史、语言、文学、修辞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能作为全方位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资料。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作谓语,是众多语法成分中的“核心”,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动词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配价理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意义重大的语言学理论,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汉语动词的研究中。然而在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领域,配价理论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世说新语》一书中的谓语动词,以配价理论为统领,认真研究了该书谓语动词的配价能力、语义特征、前后语义角色搭配等问题,并据此对其进行分类,希望以这种努力为《世说新语》研究和古汉语专书动词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六祖坛经》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J]. 张泽宁.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2]. 《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 胡玉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3]. 《荀子》助动词研究[D]. 赵春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4]. 《韩非子》助动词使用分析及与“四书”、《世说新语》的比较[J]. 李杰.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

[5]. 《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 丁建川. 山东大学. 2007

[6]. 《世说新语》中“当”字的用法[J]. 王玉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

[7]. 《世说新语》中的完全肯定式双重否定结构分析[J]. 杨世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世说新语》时体表达方式研究[D]. 范娟. 淮北师范大学. 2016

[9]. 《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 贺菊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10]. 《世说新语》谓语动词配价研究[D]. 刘岗.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