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差异_文化差异论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_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文化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97(2002)01-0055-03

记得在上中学时,英语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 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 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 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 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了?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 脚都漂亮!”瞧,这就是因中西方文化差异闹出的笑话。

语言蕴涵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语言民族的历史、地 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如果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西方文化 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看过许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再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问候语差异

英美人的习惯是不管认识与否,见面一般都打个招呼,说声Hi(嗨!)或Hi,baby!(baby 可用来称呼任何一位年轻姑娘)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一般情况下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 呼的。去年秋天,我陪同省校两位外籍教师去永定参观土楼。一路上,两位外籍教师都 十分热情地和行人打招呼,搞得人家莫明其妙。到土楼时,有位中年妇女忍不住悄声问 我:“那两个老外是不是有点那个?”她指指头。我在心里直乐:两个外籍教师的友好 热情居然被看成是“神经病”了!

即使见到熟人,中西方的问候语也不同。中国人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 都说“吃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英美文化里,这不是属于问 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英美人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 高兴!)但是,分手时就要改为Nice meeting(talking to)you!或Have a nice day!(今 日好景,今日如意!)至于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则有些开玩笑的性质,对很熟 的人才用。

二、民情风俗差异

英语red brick(非名牌大学),在英国指牛津、剑桥等以外的地方大学。因这些大学的 校舍都用红砖砌成而得名。由此可见,语言和民情风俗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语言和民情 风俗的关系也就是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人咏菊颂龙,西方人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意大利人认为菊花是丧事之花,是不吉 利的。美国人认为龙是邪恶的动物;英国人不喜欢佩带条纹领带,不喜欢被称作“英国 人”,喜欢被称作“大不列颠人”;德国人爱面子,喜欢人家称呼他们的头衔,见面和 离别都要握手。中国共产党党旗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 恐不及。

中国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英语却说“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 ne”;中国人说“胆小如鼠”,英语却说“He is such a chicken”,因为在外国人的 心目中鸡才是最胆小的;中国人说“不称职”,地道的英语却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说法源自古罗马。古罗马把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为官饷发给士兵, 英语的salary(薪金)一词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alarium(盐)。所以,“白挣钱不干活” 就可以说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中国人好问对方的收入或购买某物所花的钱 ,这在外国人看来是不礼貌的,如非特殊需要,最好不问。若真想知道,也只能用泛指 的方式问,如:What are the average wages in your country now?或How much does

an average refrigerator cost here?这样就可以避免尴尬,使交际得以进行下去。 尤其要注意的是,外国女人最忌别人问及她们的身高、年龄和体重!否则会引起诸多不 快。

三、姓名顺序及称谓差异

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有一次中国外长黄华访问某国 ,该国的一家大报的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华先生来访!》,看过消息人们才知道,原来 “华先生”就是黄华!

中国人习惯称“妻子”为“爱人”,而在西方,“爱人”(lover)是指“情人”而不是 指“妻子”。再比如,英语中的Miss(小姐)只能用在姓的前面,如Miss Li,Miss Brow n等。Miss决不能单独用来称呼女性,否则有蔑视对方之意,就象中国人叫“黄毛丫头 ”一样!另外,Mr(先生)、Mrs(夫人、太太)也一样只能用在姓的前面。

四、非语言行为差异

非语言行为伴随整个交际过程的始终,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十分重大。非语言行 为主要包括目光控制、手势、身体动作、头部动作、面部表情、沉默等。

目光控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不同的意义。在美国,交谈双方应把目光集中在对 方身上,尤其是面部和眼睛,以示诚意和尊敬。英美人有这样一句话:“不要相信不敢 直视的人。”而在中国,交谈者正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中国人交谈时一般 有意回避对方直接的目光接触。不了解这些,外国人还以为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呢。

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敏感效应。例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构成圈形,另三 指竖起表示一切顺利。但看到这个手势时,日本人认为是在谈论金钱;法国人认为是指 某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希腊人认为这是个猥亵的动作。如果外国人在路边把拇指竖起, 意思是想要搭便车(thumb a lift);中国人指自己时往往用食指指指自己的鼻子,而西 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滑稽可笑。

身势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出交谈双方的地位等级及关系亲密程度。就 说站、坐姿吧,中国的位低职卑者通常以站为礼,甚至俯首低眉,倾听意见,处于被动 地位。而位尊职高者通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而西方国家恰恰相反,站立者通常在职 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众所周知,翘起二郎腿面向客人 坐着,在中国是为大不敬。可这种坐姿在英国却能消除紧张情绪,缓和关系,活跃气氛 。

身体动作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容忽视。在西方,两个男人热烈拥抱、 亲吻双颊,表示欢迎、友好和热情。而在中国,两个男人见面至多握握手而已。至于表 示“无可奈何”、“无可奉告”时耸耸肩,摊开双手这个动作,在中国更是见所未见。 然而两个同性手拉手同行或者两个同性一起跳舞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在 西方则会被人看作“同性恋”!

在中国,大人摸摸小孩子的头表示亲切、慈爱和关心,可在泰国,小孩子的头千万摸 不得!因为在泰国人的心目中,头上有神灵,摸头就是亵渎神灵!

身体动作多半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如不注意,不知不觉中就会伤了对方的自 尊。如请人到家里作客,主人让客人吃东西,一边说“请您尝尝”,一边用手把东西递 给客人。用左手还是用右手递,就应该注意。如果客人是印度或中东地区的,就绝对不 能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头部动作一样可以表明谈话者的态度和感情。“点头”表示赞许、同意和肯定,相当 于“是”、“对”。而在印度、希腊、保加利亚等地,意义恰恰相反,“点头”表示否 定,“摇头”才是肯定。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通常情况下,“笑”表示“喜悦”,“哭”表示“伤感 ”。而在英国西海岸一个小岛上居住的祖芬格族,每逢喜庆佳节,却用“嚎啕痛哭”来 抒发他们的“喜悦”心情。再比如,男人向女人努嘴在西方是一件平常事,只是打打招 呼而已。可在中国就不同了,那意味着男人向女人调情!若不知道这一点,伤了和气不 说,还有可能引起拳脚相向呢!

沉默也是一条非语言交际渠道。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沉默”赞美有加,比如“沉默 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但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往往隐示出一种不成功的交际 。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制约着人际交往。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为了学好外语 ,而且必须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民族尊严,维护中国的形象。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美国人想愚弄一下中国人,他说:“你们中国人就是自大,在说话时,不是称 自己为‘老子’,就是把自己排在别人的前面,而我们讲英语的就是不一样,总是先提 别人,最后提自己。”中国人听了,反唇相讥:“在英语的所有人称代词中,只有‘我 ’(I)是大写,其他代词都是小写,这才是真正的自高自大呢!”瞧,这个中国朋友懂得 利用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反驳,不卑不亢,既不失面子,又维护了民族尊严。

中西方文化差异名目繁多,上述文字是无法全面概括的。何况语言具有时代性,不是 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扫除障碍,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标签:;  ;  

论中西文化差异_文化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