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论“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赵秀明[1]2000年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读沈苏儒近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沈苏儒先生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一书是为纪念严复《天演论》刊行一百周年 ,由百年来严译名着的主要出版者商务印书馆于1998年12月出版的。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 ,阐述作者研究“信达雅”的目的及其研究思路 ;第二章梳理严复以前的翻译理论

佚名[2]2009年在《着名翻译家沈苏儒在京病逝》文中指出我国着名翻译家沈苏儒先生因病于2009年6月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沈苏儒生于1919年,浙江嘉兴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新闻报》记者,建国后历任《上海新闻》、《人民中国》编辑、《中国建设》编辑、副总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中国建设》丛书,负责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中文版;采写通讯《从皇帝到公民》、《自行车王国》、《葛洲坝》等;译着有《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突破封锁访延安》、《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等;理论着作有《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对外报道教程》、《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等。

杨雯昕[3]2016年在《“中庸”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信达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信达雅"为例,简要论述了"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影响,呼吁在西方翻译理论频频出新之时,中国译界也要推陈出新,尝试与各学科结合,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创造出新的翻译理论。

许钧[4]1999年在《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二十一世纪就要到来的世纪之交,各个学科都毫不例外地在回顾自己所走的路,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对二十一世纪的自身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我们译学界也同样在做这样的努力,《中国翻译》新年开辟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译学研究”栏目就是一个明证。当我...

韩振宇[5]2006年在《试论翻译的社会功能》文中研究说明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活动,其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翻译活动之日起,人们就从未中断过对翻译的探索。时至今日,在“翻译究竟是什么”这个翻译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上,人们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本文详细地梳理了翻译的语言观、翻译的文艺观和翻译的文化观在翻译本质问题上的认识,探讨了每种理论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翻译语言观和翻译文艺观的理论研究都是以原文为中心的。人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是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强调“等值”或“等效”转换。翻译的文化观,特别是翻译理论研究“文化转向”之后,认为翻译是译语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给翻译研究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本文认为有必要把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想象,人们对其社会性本质认识还很少。和翻译活动紧密相关的语言、文化、文艺都具有社会属性,这预示着翻译的社会性研究将大有作为。本文从语言、文化和文艺的社会属性入手全面认识翻译的社会性本质。自从人类社会产生翻译活动以来,翻译活动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翻译活动不仅是与社会有联系,而且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对翻译观念和实践的制约与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翻译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同时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翻译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占有显要的位置,经常完成重要的社会功能。翻译的社会功能体现着翻译的价值取向,翻译的价值服从于翻译的社会功能。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方法也是和翻译的社会功能紧密相联的。翻译的社会需求决定着翻译的目的。可以说,翻译的社会功能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和全面地反映翻译活动,树立正确的翻译观。翻译的社会交往功能的体现就在于,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充当信息的载体和其传播的中介。信息的传播拓展了民族和时代的社会实践范围,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精神交往。翻译的社会交往功能的发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民族语仍然是世界上各个民族互相交际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或传媒。翻译的文化传播和载蓄功能主要指文化因子的传播和载蓄。翻译是文化发展重要的外在动力。译者肩负着如实介绍,彰显文化间差异,并推动文化发展更替的责任。“和而不同”的翻译往往会激发起人们对更多知识和信息的追求和无穷的创造力。面

刘婷[6]2002年在《论“信达雅”》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从“相对性”的角度强调,必须由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一道,在“信达雅”的基础上融合外国权威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这个翻译理论虽然古老,而且遭到了各种不公平的批评和攻击(其中一些还是致命的攻击),但是仍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至今受到中国翻译界的普遍欢迎。由于翻译界不断地为严复的思想进行解释、修正和补充,“信达雅”现在一如百多年前它诞生以来那样,仍然是鉴别翻译优劣的标准。然而,毫无疑问,“信达雅”论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翻译工作者的工作。

罗新璋[7]1998年在《序沈苏儒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序沈苏儒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罗新璋“译事叁难信达雅”,严复在《天演论》初刻本“刻讫寄津覆,乃为发例言”,破题这句话,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以其论译几于道,一言而为天下法!“《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语),其《译例言...

许泓婷[8]2011年在《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不同汉译本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起,翻译研究在语言学派取得可喜成绩的基础上,进入了文化视角研究的新高度。在翻译的文化研究中,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安德烈·勒菲弗尔。他和苏珊·巴斯内特一同提出了翻译“文化转向”的概念,并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指控》一书中阐述了翻译的“叁要素”理论,也就是着名的“操控论”。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并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Poetics)和赞助人(Patronage)叁种因素的操控。本文将用勒菲弗尔的这个理论对《圣经》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一个译本是中国翻译界巨匠严复先生在1908年翻译的《圣经》—《马可福音》的片断;另一个是在中国流传时间最长,评价最高的官话和合本译本。本文的目的在于将两个译本作为存在的实体,描述它们形成的过程及原因,用理论去阐释不同译本存在的合理性,找到操控两个译本差异背后的“无形之手”。

林克难[9]2003年在《严复—奈达—严复?》文中指出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由盛而衰的过程反观严复的“信、达、雅”论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 ,从哲学思想、历史背景等各种客观因素出发 ,全面地分析了“信、达、雅”的本意、适用范围 ,并对“信、达、雅”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做了探讨。世界上没有惟一正确的翻译理论 ,只有正确地为“信、达、雅”“定位” ,才能推动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地前进。

张晓[10]2012年在《沈苏儒的翻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苏儒先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先驱,也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不仅译着丰富,在翻译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本文旨在研究翻译家沈苏儒的翻译思想,充分肯定其翻译贡献与成就,彰显其在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作用。目前对沈先生的翻译思想的研究尚欠全面,不够系统。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在简要介绍沈先生的翻译生涯及其研究成果之后,力图对其翻译思想作全面的梳理与阐述,并在充分肯定其翻译贡献的同时,也对其翻译思想作出客观性的评价。本文主要梳理沈先生的两本翻译论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以及他曾发表的多篇文章,并从五个方面剖析沈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的本质,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建设,翻译的风格,以及翻译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沈先生的翻译思想有以下四个特点:讲究理据,评论公正;思维开放,中西对比;注重实践指导;关注实际情况。本文充分肯定了沈先生的翻译思想的价值,特别是其对“信达雅”研究的价值。正当国外译学理论大量涌入,国内众多翻译家质疑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之时,沈先生重拾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的瑰宝——“信达雅”原则,为其“正本清源”,并进一步挖掘其“合理的内核”,肯定其在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指导意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译坛,如此珍惜我国传统译论实属难得。本文认为,沈先生对“信达雅”的诠释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这叁字原则;其对“信达雅”的首次系统性研究鼓舞了人们对这一原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合理继承我国传统译学理论;沈先生所挖掘的“信达雅”的合理内核,不仅丰富了这一翻译原则也反映了其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虽然本研究指出沈先生对译作风格的要求过于完美,难以实现,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沈苏儒先生在继承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以及发展我国当代翻译理论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者认为,沈苏儒不仅是一位实践丰富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翻译思想家。他的翻译思想是其留给我们翻译界后辈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读沈苏儒近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 赵秀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0

[2]. 着名翻译家沈苏儒在京病逝[J]. 佚名. 中国翻译. 2009

[3]. “中庸”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以“信达雅”为例[J]. 杨雯昕. 西部皮革. 2016

[4]. 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与展望——评《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 许钧. 中国翻译. 1999

[5]. 试论翻译的社会功能[D]. 韩振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6]. 论“信达雅”[D]. 刘婷. 上海海运学院. 2002

[7]. 序沈苏儒着《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J]. 罗新璋. 中国翻译. 1998

[8]. 从勒菲弗尔的操控论看《圣经》不同汉译本的翻译[D]. 许泓婷. 黑龙江大学. 2011

[9]. 严复—奈达—严复?[J]. 林克难.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0]. 沈苏儒的翻译思想研究[D]. 张晓.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论“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