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化课堂实践中的思考论文_何晓玲

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化课堂实践中的思考论文_何晓玲

何晓玲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264300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而“生命化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如此。注重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给他们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标新立异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有生命的课堂。要想创造这样的生态课堂,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由“好”学开始,激发学生“好”学情感

课前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让学生学习由“易”开始。

郭斯罗教授说过,要让学生“好学”才会“学好”。在课前制定目标时,我们就应该设想: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应当沿着什么样的思路去思考?这种思维,学生是否已经建立?学生在课前已有的水平大致是怎样的?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这才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例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二课时串、并联电阻规律这一节,在课前设计“合作复习,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时设计了三个问题: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2.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3.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教学都有帮助。本节需要猜想串、并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如果直接让学生猜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有同学大胆地猜想,可能也是随意性的凭空猜想。有了第三个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一个提示,再让学生来猜想,可能难度会降低,也会使学生的猜想有了依据。这些都需要我们课前做大量的思考和设计,学习的难度在无形中就被老师化解了,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不抵触、不厌倦,更容易学习,更愿意去学。

二、抓住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情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发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一节,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事先不告诉学生塑料袋内有酒精,而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透镜》一节,首先以“我们知道水能灭火,那么你听说过冰能取火吗?”这句话导入新课,然后将南极考察队在途中丢失火种,最后用冰做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向日取火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情境创设能立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马上就能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马上能让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课堂中。学生有了好的学习状态,就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亲身体验,探究生活小知识,调动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可学生总是无意注意、很少思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他们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用丰富的实验、事例来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一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下探究活动:1.快速摩擦双手。2.反复弯折一根粗铁丝。3.用笔杆摩擦衣服或头发,再靠近小纸屑。4.用一只运动的玻璃球去碰撞一只静止的玻璃球,观察并试着解释现象。因为能量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较难理解的,这一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真实地体会到能量的转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课堂上身临其境地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与微妙,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

四、合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团队精神的情感

通过实行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验验证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总之,生命化课堂——“生态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更有效、更有意义,师生更主动地投入进去,共同享受研究的幸福;在教师体会育人幸福、学生体验成长幸福的同时,促进双方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论文作者:何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  ;  ;  ;  ;  ;  ;  ;  

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化课堂实践中的思考论文_何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