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学好小学科学的若干思考论文_雷宏

关于如何学好小学科学的若干思考论文_雷宏

湖北省郧西县店子镇牌楼小学 442623

摘 要:科学课就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的一门学科。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开口讲、用脑想”。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自探究了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从而达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 动手实践 赏识教育

新学期伊始,我接手了新的班级、新的学生,依然担任着我校几个班的科学教师。随着教育部的一份通知,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单独开设科学课,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同时发布。经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结合本人实际教学经验,我发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关于小学科学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在教学《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见此情景,我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如有段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对玩纸飞机成风,可多数人的纸飞机却飞不高,飞不远,热情与日俱减,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时,我们恰好学习《纸飞翼》这一课,我给学生介绍了纸飞翼的常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何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实践,每人手中的纸飞机试飞时,多数人眉飞色舞,热情高涨,因为他们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师生互动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还应做到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更精彩。可以说这样是一种最优方法。

三、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得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运用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我首先让小组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

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我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

五、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更有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解决一些科学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平时积累,多观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举一反三,真正学好科学知识。

论文作者:雷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关于如何学好小学科学的若干思考论文_雷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