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

韩立波[1]2003年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引导人类文明步入新的世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便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系统的枢纽,确保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高速公路上的畅行无阻,保证了公路运输的快捷、高效、安全和舒适。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日趋完善,对于其沿线附属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源起进行了历史回顾,界定高速公路服务区及其相关概念,阐述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所产生的原因,概述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情况,总结了进行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在深入分析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将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从而初步形成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探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无障碍设计;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各类服务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探索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构成元素形成规范性指标;最后,介绍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和规划设计实践。

张峰[2]2009年在《西北地域文化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西北地域文化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考证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理论研究成果,调查我国西北地区服务区现状,结合西北地区地域文化,旨在为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根据和指导意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健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然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却处于落后状况。我国西北地区在西北大开发和国家近期基础建设投资政策的支持下,高速公路建设向发达地区靠近,但是和我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服务区规划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投资策略不完善、规划设计欠佳、地域人文特色缺失、生态建设保护不当等。如何建设高品质服务区,在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设施基础上,怎样更好的体现西北特有的地域文化,使服务区成为温馨的驿站和文化的载体成为服务区建设的焦点。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已有的相关研究分析,取得对服务区规划建设的初步认识。进而调查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分析服务区规划设计遇到的相关问题,以景观格局理论为切入点,探寻服务区作为景观斑块的作用以及影响,进一步考察西北地域文化以及其对服务区规划设计的影响,这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影响、融合保护地域文化特质与新的文化特征的建立。随之,提出西北地域文化下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首先确定服务区规划所遵循的原则,保证具体设计围绕设计原则进行。其次,通过国内外相关资料及西北地区实际情况详细的阐述了服务区各景观元素的具体设计要领。重点强调如何凸显西北地域文化特色。再次,实地调查西汉高速秦岭服务区现状以及分析亲自参与设计的福银高速泾河观景休息区,以此两处性质不同的西北地区服务区为例,借助前文总结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深入分析其设计特色与要点,指出规划设计之优缺。最后总结分析西北地域文化下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展望未来。本文试图在设计规范与地域景观特色层面上,提出一套完整的西北地区服务区建设的理论,填补我国西北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白。

徐铭[3]2016年在《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研究》文中认为公路景观设计是人民对生活具有更高追求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公路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公路景观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得出我国公路景观设计需要多学科相结合、以安全性为设计的根本原则、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设计中、展现地域性景观特色、配合我国交通战略布局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几个结论。最后,对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度解析,并提取每个案例可以应用到我国今后实践中来的精华部分,对其进行说明。

郁文杰[4]2017年在《承赤高速公路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公路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顺畅通行,公路的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在建设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营造良好的公路景观需要结合区域内的景观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元素如沿线的生态环境、文化特征等,使得公路景观即具备了地域特征性,也有了较高的视觉体验,为驾驶人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依托承赤高速公路工程,本文在进行公路特色景观设计时,采用前期策划、总体布局、详细规划的设计模式,应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对比得出相关地域文化印象的广泛认同点,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同时,根据景观元素的地理分布和文脉特点,将承赤高速沿线区域划分为四个景观主题区段,力争在每个景观区段上设置的公路景观都能最大程度反映该区段的景观主题。根据所涉及的高速公路景观理论,对各主题区段内的边坡,服务区收费站以及隧道洞口进行景观设计创意,以沿线的清代建筑,满蒙文化,生态特征等景观代表元素作为设计依据,围绕“景观、旅游、生态”叁位一体的理念进行设计,为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茅荆坝隧道洞口景观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良好,表明该隧道洞门的景观营造效果较好。

曹良芬[5]2013年在《环境美学视角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路网的不断延伸,高速公路工程设计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结构设计和标准设计体系。然而长期以来的只重视结构设计,忽略了公路的也可以营造出不同风格的总体概念设计达到功能与审美的兼具,这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公路行业相比还存在差距。人们对建设高速公路的意义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与探索有了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公路景观建设对公路的必要性,意识到公路建设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之一,也是向人们呈现地方形象的“通道”之一。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因为公路的连接,彼此滋生无限的生命力,因而沿公路所展现给予旅行者的景象会成为他们对当地“第一印象”的重要部分。可与此同时,花费大成本的高速公路建设,很多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景观规划设计,或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后出现种种遗憾,使原本应该受人瞩目的巨资建设却黯然失色。于是我国对于现如今的高速公路景观的漠视情况进行相关调查与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应该得到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更多重视。公路环境的美不仅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还能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人有“参与冲动”公路世界不再是封闭的世界,高速公路景观是人可以的感知体验的空间环境,是与人们的情感交流的特殊方式。从环境美学的视角为高速公路景观提供理论指导,着眼于对公路环境空间的整体把握,将对未来的思考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之上。课题旨在不仅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关照”高速公路环境问题,更要从公路环境的角度去反思以往指导的美学,是否能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创造出“宜游”、“乐游”的交通出行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高速公路景观的发展入手,针对我国现阶段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进而引入新的环境美的审美观,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作依据,解析了环境美学下公路景观的相关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沪蓉西高速公路所穿越的山地景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

李葆琨[6]2006年在《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具有“快速、安全、高效、低耗”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景观的研究工作,在发达国家己有专门的设计机构和专业人员,我国尚处于探索和实验研究阶段,经过了模仿、改进、探索、发展、总结、再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规划设计中,根据我国传统的园林审美情趣,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条件,规划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景观。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在实际情况中,道路建设一段、美化一段的情况非常普遍,缺乏整体观念,从而影响到整条高速公路的整体景观效果。本文从分析高速公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入手,从人的视觉生理角度、色彩效应、美学原理等方面,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各种景观要素的特点及其重要性,研究道路景观序列、道路线性景观、道路路际景观和路域景观,并对高速公路景观的评价提出了一般性建议,从而指出了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把握的方向和重点,确立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体系,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与方法,以贵阳市的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为实践,探索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及特色营造的方法。

陆旭东[7]2017年在《海南滨海旅游公路设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交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公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品质和服务要求。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公路交通是其基础性支撑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基于两者之间提出的融合发展问题,以海南岛滨海旅游公路为研究样本,针对旅游公路的设计技术及关键性指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理论概念、设计技术、实践应用为基本研究线路,分为叁个层次展开研究。理论概念研究层次,从园林景观、公路工程、旅游休闲专业入手,基于绿道、风景道和公园道等相关理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公路概念,并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设计技术研究层次,提出由功能属性、原则、评价、分级、技术、廊道管理构成的旅游公路设计体系;实践应用研究层次,依托以上研究成果,提出由主体工程、服务及附属设施、产业发展与提升叁部分内容构成的海南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体系,对海南滨海旅游公路沿线展开旅游资源调研、评价、分析其风貌特征,提出线位布设原则和分类分段研究成果,然后通过设计实践,提出旅游公路的关键性指标体系。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在综合分析旅游公路的内涵和海南滨海旅游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南滨海旅游公路设计的目标、定位、原则和标准;依托海南滨海旅游公路,提出了旅游公路的设计方法与流程;提出了基于旅游公路旅游价值评价结果的海南滨海旅游公路的分级标准;针对旅游公路具有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特点,提出设计速度是旅游公路设计的关键控制要素;针对不同级别的旅游公路,提出了建筑界限、荷载标准、设计洪水频率等控制指标;针对海南省的环境特点及旅游公路的轻型交通特点,提出了不同设计速度和最大超高旅游公路的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在对旅游公路典型车辆大客车行驶动力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级别旅游公路最大纵坡指标;通过分析旅游公路路基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提出路基横断面的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值;针对适宜海南地域特色,提出滨海旅游公路行车道和自行车车道的路面铺装类型的设计原则;针对滨海旅游公路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公路的服务设施的类型、功能、布局和解说系统以及安全保障设施的设计要点;针对滨海旅游公路的环境特点,提出了旅游公路廊道控制的范围及内容,以及管理体制和措施。

王冬明[8]2006年在《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交通建设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公路景观建设是对旅游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 本文在综合分析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现状以及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旅游公路概念、景观组成、规划设计方法以及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旅游公路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从旅游公路的建设目的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旅游公路定义为:是指连接重要旅游区或位于大旅游圈内的连接主要景点的以旅游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公路。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大旅游圈内连接各个风景旅游区的干线道路。依据旅游公路的定义,提出了旅游公路景观组成,包括公路自身景观、两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叁部分。 论文从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和促进沿途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并宏观上探讨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在总结前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调研内容与方法;包括景观兴奋点设计方法和融合规划设计方法,打破了“一条路,两行树”常规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旅游公路景观现状调研的内容与方法,包括样方调查与口述记录结合的静态调查方法和车行状态下利用GPS定位与观察记录结合的动态调查方法。通过对旅游公路景观组成以及景观特点的分析,研究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类型划分及分布规律研究、景观兴奋点以及序列空间规划、自然景观融合规划设计、人文景观融合规划设计以及公路自身景观规划设计等。依托国道322全桂路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全桂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通过实例分析,具体探讨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结论性成果,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杨先哲[9]2012年在《人性化视角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更新。2004年,我国交通部提出“安全、环保、舒适、和谐”为核心的公路设计新理念,把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置于公路工作的核心,并相继在全国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示范工程,对我国未来的高速公路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理念的提出,赋予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工作新的内涵,以人为本,将公路环境美化与满足高速公路使用者各项需求,提高行车体验质量相结合,在建设安全、经济、高效的交通工程的同时,营建具有浓郁人文关怀与独特视觉享受的廊道,成为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立足于人性化视角,以高速公路使用者安全需求、视觉体验需求和服务区使用需求为切入点,主要对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景观、沿线景观和服务区景观设计方法展开探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通过对100名驾驶员进行高速公路动态行车模拟实验,利用心理多级估量法分析驾驶员对中央隔离带植物景观尺度与色彩的心理感受变化,得出中央隔离带植物景观带单元段的合理长度与色彩配置。(2)论文以车乘人员行车视觉心理感受为基础,提出以高速公路两侧沿线景观视觉评价与沿线景观敏感评价为基础的沿线景观视觉设计方法,并以遂资眉高速公路为项目依托,详细论述了沿线视觉质量评价与视觉敏感度评价的具体内容,并对其沿线景观视觉设计的重点段落与相应于法进行评价和总结,使之对于高速公路建设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3)论文分析总结了高速公路服务区使用者以及车辆货物在行车过程中产生的各项需求与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功能配置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总结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的重点与方法,并通过实际项口分析为创造人性化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化提供参考。

孙娇[10]2011年在《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物资的运输、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破坏和影响。高速公路穿越的往往都是人迹罕至、自然生态较好的未经开发的地段,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初期没有对景观引起相应的重视,因而对原有的生态景观造成了极大干扰,割裂了生态斑块、打断了生态廊道、破坏了原有基质。论文针对现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指导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的廊道、干扰、景观格局等相关原理,从高速公路施工、运营到维护阶段设计更加环保、生态、与自然相协调的高速公路景观。最后以鹤大高速公路吉林段为实例,通过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路堤边坡、中央分隔带、互通、服务区等各个要素来具体实例说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总结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D]. 韩立波. 南京林业大学. 2003

[2]. 西北地域文化下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D]. 张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研究[D]. 徐铭.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4]. 承赤高速公路地域性特色景观设计研究[D]. 郁文杰. 长安大学. 2017

[5]. 环境美学视角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初探[D]. 曹良芬. 湖北工业大学. 2013

[6]. 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李葆琨. 天津大学. 2006

[7]. 海南滨海旅游公路设计体系研究[D]. 陆旭东.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8]. 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王冬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9]. 人性化视角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D]. 杨先哲.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10].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D]. 孙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