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复兴——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

诵读的复兴——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

赵湘博[1]2002年在《诵读的复兴——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文中指出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诵读的重要性,及我国目前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全面阐述了如何开展诵读教学,从而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

杨桂东[2]2008年在《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查语文教育史,我们会发现,诵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贯方法。在古代,诵读从来就没离开过诗书教化。但是,有着优良传统的古典诗词诵读教学发展到当代,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着。新《课程标准》颁发以后,提高审美素养成为高中文学鉴赏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研究在高中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焕发勃勃生机。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绪论:界定有关古代诗歌诵读教学的基本问题。分别从诵读与诵读教学的界定,诵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诵读教学的现实基础,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的现状几个方面论述。第一章:在高中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叁个方面阐述1.解读新课标关于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目标的部分;2.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是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3.在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第二章:研究高中古代诗歌教学资源。首先研究课内资源,其次研究生活中的诗歌资源,最后研究信息化的诗歌教学资源。第叁章:探讨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分为叁个方面展开:1.如何加强范读;2.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3.是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方法例说。

童蕾[3]2011年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伴随古代教育诞生,可谓源远流长。诵读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白话文的兴起,随着学校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变革,与传统教育相适应的诵读法渐渐走向衰微。20世纪九十年代后,尤其是新课改以来,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实施,诵读的价值又被重新发现,诵读又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大有复兴之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诵读正是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说,诵读更为重要,这是为千百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明的。从现代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来,诵读也有其科学合理性。但目前人们对“诵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法实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本文首先从诵读的本义、本质内涵和历史沿革谈起,对诵读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认识;然后从科学依据、适应古诗文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叁个方面论述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法的现实意义;接着通过调查问卷、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法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诵读教学法的一些策略。

刘冬琴[4]2016年在《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丰富的千古流传之事、文人墨客之情、为人处世之道,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精髓,可以给中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宝贵的精神养料。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生通过学习古诗文,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还可以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形成独立的个性,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但是,当下的古诗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增强初中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则尤为重要。鉴于此,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从短期功利层面、学生长远发展层面、中国社会深远发展层面,简要论述本论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其次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作综合论述;接着,探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教版为例,分析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编排情况,以此作为分析古诗文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的蓝本,有针对性地指出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与学的相关要求;并对相关研究术语作概念界定和提出论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要介绍有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并从中寻找这些理论对古诗文教学所产生的具体作用,以及说明这些理论对学科发展和学生长远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第叁章着重说明了现在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包括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影响因素主要从叁个方面入手:一是古诗文的内在影响,包括时代久远性,语言凝练性,内涵含蓄性等方面;二是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没有做到学以致用等方面;叁是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引导力不足,教学活动单一等方面。第四章针对如何增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相关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机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与教学成就感,以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完美的统一,并分别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课前的有效准备;第二,课堂的有效生成;第叁,课后的有效巩固与延伸;第四,教师的有效反思。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总结与反思。不断增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条必经之路,需要每一位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本论文结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给语文教师提供帮助,相信只要语文教师时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方针,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定能为学生们量身定做一套有效的古诗文教学方案。

谢静[5]2008年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典诵读工程在中国越诵越火,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之纳入学校教学之中,但由于其在学校的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学、内隐学习理论以及现代脑科学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对长春市14所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试图为学校的经典诵读教育以及一线教师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写作缘由,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论述有关经典诵读及其教学的理论。从内涵、理论依据、实施价值以及实施原则方面进行阐述。第叁部分在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结语部分展望经典诵读在学校的发展前景,指出经典诵读必将在学校教学中全面展开。

杜艳玲[6]2009年在《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价值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保护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的需要,又是中华民族在日益开放、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独立于世界各国的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在幼儿阶段学习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启蒙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经典诵读活动有一定程度开展,但是存在问题较多: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不能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保守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忽视幼儿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等等。鉴于此,加强对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的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归纳,得出一些有普遍价值的教育思想,指导实践活动。本研究分析经典诵读涵义、发展历程,讨论经典诵读作用和意义,在对中华文化经典范畴等方面考察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价值和方法,达到科学认识经典诵读的目的。一方面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看到经典诵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避免盲目推崇、鼓吹,为幼儿经典诵读找到合理的理论支持。对现行开展的经典诵读进行客观认识评价,找到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和推动经典诵读健康发展。本研究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区别经典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等概念的相同与相异,客观认识经典诵读。回顾经典诵读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上的读经与现今经典诵读活动的差异。最初的读经更多是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养成基本的生活常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读经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叁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成为主要内容,引起当时进步人士的反对。九十年代,台中师大王财贵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提倡儿童诵读文化经典。“读经热”由此开始,备受争议,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经典诵读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得出启示,经典诵读是幼儿教育的有益补充,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第二部分分析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方法,揭示幼儿诵读经典的积极意义。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达、前阅读、前书写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尊敬师长,与人友好相处,勤奋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在感受作品语言美、意境美、人文精神美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提高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把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第叁部分针对当前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情况,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学习经典诵读法,熏陶经典诵读法,以及幼儿园常用的语言教育活动方式:语游经典诵读法、谈话经典诵读法、讲述经典诵读法、阅读经典诵读法。重点分析学习经典诵读法,从教学活动诵读、个体自主诵读、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诵读叁方面展开讨论。熏陶经典诵读法依靠教育环境熏陶、家庭环境熏陶、社会环境熏陶叁方合作,共同打造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诵读环境,为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李慧琛[7]2014年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诵读教学法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几经历史变迁,有发展有衰微也有复兴。特别是在2011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更是显示出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被新课标所认可和重视。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文诵读教学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评价策略不够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推进,也不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新课标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以及实施建议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从关于诵读的理论资料中汲取精华,提出了一些适合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的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以切实促进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开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竞月[8]2018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朗诵教学中传统吟诵法借鉴研究》文中认为高声吟诵是古代传统教学最重要诗文学习方法,古人作诗写赋时,都会以文字的音律性来引发兴趣,讲究诗词的节奏音律。而时至今日,初中语文课堂中几乎皆是集体朗诵,再不讲究诗词音律的审美体验,学生较少能深刻感受诗词韵味。最为遗憾的是,吟诵这种经典而最具古典文化特色的形式从近代开始变为只教读而不会吟,变为只讲不读,这当然会给语文学习带来限制。所以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在于研究如何重新找回古诗词的音韵美,通过更立体的演绎让学生爱上吟诵,而不是机械背诵,重新借鉴吟诵的魅力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因为回顾历史那些但凡念过些私塾的长者大都有吟诵诗词歌赋的愉快体验,所以文字的音律性不可忽视。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一、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研究进行学习和整理;二、问卷调查法:文章着重在如何借鉴于今日的语文课堂,并以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为例进行问卷及个样采访调查。叁、观察法:在所调查的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对比学生教学前后的效果与意见反馈。论文的研究结果体现在基于目前课堂朗诵教学弱化的这一现象,笔者期望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朗诵教学,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借鉴吟诵这一传统经典的可行性意见,不止是为了拯救和继承这门历经千年锤炼的传统绝学,更是在语文教学的方法论中开辟新路,探究朗诵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状况以及借鉴吟诵可探索的空间。着手于初中语文课堂朗诵现状,探索新课标背景下,重探这一对古诗词学习大有裨益的古典文化,探索我们今日乏味群读中新的路径。论文研究结论在于试图融合理论与规则,行动于实践教学,以期借鉴传统吟诵这一老学问新办法引起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给当下中学语文朗诵教学宕开新波澜。

李小娟[9]2014年在《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当下,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当下的语文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依然十分明显,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研究立足教学实践,力图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经典着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文章第一章分析了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从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精神两个层面展开,并根据实践需要补充了有关资料。第二章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情况。第叁章是对实践的总结、反思和重构。经过反思,文章认为若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渗透性原则;叁是适度原则。文章以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复古、泥古,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培养书呆子或书橱,而是与传统对话,是培养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基础上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是着眼于学生自主的文化建构和人格建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底蕴的现代中国人。

龚莉娟[10]2015年在《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历史的浪淘至今,其内容虽不俱完美,但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精华,在全球化的今天它不仅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更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传承与阐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责任。汉语不仅作为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其本身也是组成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程这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中华民族母语课程更是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天然使命。小学作为面向我国全体学生的义务教育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为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全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等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论文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出发,调查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可行性,提出了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详细的实施途径,旨在使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进一步为广大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诵读的复兴——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D]. 赵湘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02

[2]. 高中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 杨桂东.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 童蕾. 苏州大学. 2011

[4].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刘冬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5].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谢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 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育价值与方法研究[D]. 杜艳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7].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研究[D]. 李慧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8]. 初中语文古诗词朗诵教学中传统吟诵法借鉴研究[D]. 张竞月.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9].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D]. 李小娟. 苏州大学. 2014

[10].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 龚莉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诵读的复兴——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