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策略论文_刘瑛

浅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策略论文_刘瑛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 74102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自主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趣的教学策略显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和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途径有很多,本文论述的包括生活化、情景化,载入游戏歌谣,“玩出”数学魅力、借助多媒体教学、美化课堂与心灵几个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趣味化

一、生活化、情景化,“双化”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更愿意和生活中能够真实接触过的事物打交道,但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实际生活进行知识迁移,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唤起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习“圆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生通常会回答:“钱币、水桶、车轮子、碗等”。联系生活,就是让学生由实际物体联系到圆的知识。教师可在情境中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做成圆形的;自行车轮子做成圆形考虑到行驶速度和平稳性了吗;水桶设计成圆形考虑到容量多装水吗;井盖做成圆形到底是有什么妙处呢。”由于学生对未知的求知欲和生活的贴近,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便得以很大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喜欢动画片,如果将熊大、蜡笔小新、小猪先生,小猴贝贝等形象带进课堂,可以使原本闹哄哄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在质疑的提问中导入新课,是很好的方法。如:在教学《6加几》时,讲了一个故事:“小猴贝贝的妈妈把摘的桃子放在桌上,让贝贝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贝贝看到这么多的桃,馋得直流口水,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贝贝算一算吗?”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探究“6加几”的学习中来。

现代新课程改革最为明显的就是许多知识点都更加活泼、生动了。例如:在教学“减法运算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用书上列出的小猫吃鱼这一故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将知识点穿插在整个故事中,慢慢地递进、深入,时刻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不时地进行逻辑性的提问,到最后抛出总结性的问题:“那么最后小猫还有几条鱼可以吃呢?”小学生面对这种新颖的课堂提问,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载入游戏歌谣,“玩”出数学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对游戏是爱好的,应满足这个爱好,不但要有游戏时间,而且要让游戏渗透幼儿的生活,儿童的整个生活就是游戏。”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小蚂蚁搬箱子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将“你拍一我拍一”改编进“巩固数字的分与合”的内容。如巩固“8的分与合”时,一人拍手说:“我拍4”,另一人则拍手说:“我拍4”,两人拍手说:“4和4合成8”。学生乐享于这样有节奏的拍手游戏,不但趣在其中,还借此巩固了“数字的分与合”。

三、借助多媒体,美化课堂与心灵

纳皮尔说:“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相对于故事性强的语文而言,是枯燥而又单调的。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成为教师拿手的技能。多姿多彩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并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需要。如:在教学《和是8、9的加法》时,制作一个故事并用白板呈现:一天,数字宝宝8和9吵起来了。数字宝宝8,用甜美的声音说:“两个数相加,和是8的算式比较多。”数字宝宝9马上跳出来,用粗犷的声音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9的算式比较多。”通过演示“8”和“9”的争吵,美丽的画面,扣人心弦的声音,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距离》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有关“距离”的图片、视频展现给学生,先让学生了解距离的基本理论,然后引导学生拿出与距离有关的物品,如铅笔、直尺及毛线绳等,让学生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测量两张桌子之间的距离。测量距离时,单位不限制,工具也不限制,可以是铅笔的根数,可以是尺子的总数值,也可以是毛线绳的长短……支持学生进行探究,相互之间的测量比较,看看不同的工具测量出距离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小导师测试、成员比赛等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形式,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魅力。

多媒体的制作,颜色的搭配、声音的衬托、图形的变幻、人物动物的交融,PPT的制作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美学的鉴赏能力的媒介。比如:在《图形的拼组》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组合不同的图形并且进行涂鸦,在图形的千变万化中,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感受数学美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美感的学科,数学的严谨性和对称性都体现了对美感的追求,因此提高教学趣味性的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美学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作者:刘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浅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策略论文_刘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