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王燕妮[1]2007年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比国企改革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制度背景,以公共服务治理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为参考,试图在理顺以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之上,从分类改革的角度提出适合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和措施。共分为四部分:首先,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的介绍和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总结了以往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特点并进行评述;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现状进行简单的介绍,提出了目前事业单位在外部治理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国外公共服务治理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两种与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的改革理论。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治理理论的介绍,提出了如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可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借鉴的治理启示。在介绍非营利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如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等非营利组织政府治理的启示。再次,对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的底线理论进行了论述,并对事业单位改革中“江苏模式”的生产经营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简单介绍,为接下来的改革战略和实践对策提供参考。最后,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及其改革的分析研究出发,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和实践对策以及相关政策支持建议。战略包括分类改革战略、非营利组织模式战略;实践对策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建议;相关政策支持建议包括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王庆庆[2]2017年在《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1992年,我国提出了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各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单位发展的客观需要。到目前为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一直在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涉及方方面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2016年11月22日,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快政府采购改革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207号),提出“统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事业单位改革,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基础支撑。”为此,本文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视角来研究事业单位改革,以山东省W市为实地调研对象,力图通过研究政府购买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文献资料,具体到养老领域,梳理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与相关事业单位改革之间的逻辑关联,指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促进关系,分析出W市政府购买养老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困难,阐明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对今后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本文主要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目的及意义,评述研究现状,界定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的概念和阐述所依据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政府购买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概述,分别概述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进程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即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第叁部分是对W市的实证分析,分别阐述了W市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事业单位改革的概况,并根据购买养老服务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概况,分析总结出政府购买养老对相关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的叁种实践模式和取得的效果。第四部分是对政府购买养老促进相关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四大方面问题,即W市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利益博弈问题、政府购买机制问题、政府购买与事业单位改革协同推进机制问题以及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问题。第五部分提出运用政府购买手段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即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绩效考核,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培育社会组织,树立对政府购买促进事业的单位改革的正确认识。结论部分是对正文进行总结,通过对W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证分析,得出政府购买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结论,并指出论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李强[3]2012年在《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事业单位分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林水利等诸多领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相适应,事业单位经历着改革发展的过程。在积极推进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2000年以来,部分地区自下而上探索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总结地方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由于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地方,由于部分地区已先行探索开展并正在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化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因此与中央相比,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力度和改革成效甚至直接决定着此项全国性的改革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取得实效。本文从江苏等地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基于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综合运用组织理论、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理论,对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一极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尝试进行了研究。除前有引论、后有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计七章。引论部分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界定了“地方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叁个基本概念,回顾并评述了国内外已有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在梳理介绍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发展变化和最新趋势及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主要基于该理论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并在全文贯穿运用嵌入性、合法性这两个核心研究假设前提。第二章在分析事业单位既是中国重要的一种组织类型、也是一种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剖析事业单位分化现象及其原因。这构成了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事实前提。第叁章运用组织理论的多维视角,研究分析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方法和分类确认问题。这也是推进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第四章在评析以往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战略思考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为什么需要事业单位以及需要多少事业单位等问题,这是关乎推进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选择适当改革方式的认识前提和逻辑起点。第五章主要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创新以及加强完善监督管理、机构编制管理等管理创新等方面,探讨分析了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第六章对地方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此类事业单位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有诸多共同之处,在运用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的基础上,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七章对地方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研究。主要在辨析基本概念、认清客观现实、全面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更加符合地方实际的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路径。结论部分对正文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施行问题,指出了本研究具有综合性、解释性、过程性等鲜明特点,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总的来看,第一、二、叁章可以说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篇。第四、五章是从制度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地方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第六、七章是从再制度化的角度,分别研究了地方经营类、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深深地体现了嵌入性、合法性的作用,证明了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力。

刘晓苏[4]2009年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处于公共部门制度创新整体进程相对滞后的境地。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职责,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遗传性积弊削弱了其制度应有的激励功能,大多数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有鉴于此,论文基于公共部门人事制度变迁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对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进行利弊诊断。同时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适当借鉴国外公共服务机构人事制度的运作机理和发展趋势,在探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目标、战略和路径的基础上,期望提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机制的设计建议,寻找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具体来说,论文基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讨论。研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明晰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制度的基本内涵。基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将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概括为实体性、非营利性、公有性、非权力性、自主性等。除了具备组织人事制度的普遍特征外,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还具有依附性、过渡性、不规范性、不平衡性等独特性。从组织层面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功能应体现在导向、规范和更新叁个层面,但这一功能的发挥,不但取决于制度安排本身的设计合理性,也取决于制度要素的耦合程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由若干制度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其制度结构涉及规则、对象、理念和载体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功能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而被忽视的原因在于其制度结构诸要素的失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影响和制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演进和民族国家构建的总体框架内,以及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事业单位传统体制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虽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仍处于表层化的探索和试验阶段,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且各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程也不尽相同,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仍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或参考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模式,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的目标定位为现代事业制度。现代事业制度是公共服务供给的理想状态,要达到现代事业制度的目标,需要将事业单位体制创新的路径定位于两个方面,即继续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培育诱制性制度变迁。体制环境的改善使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积弊显现得更加突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较之机关和企业的人事制度创新而言,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深层次和实质性问题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除了改革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外,主要在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涉及事业单位性质定位模糊、事业单位体制关系未理顺以及政府推动力不足等方面。上述消极因素的客观存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桎梏,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可以适度借鉴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人事运作机制。各国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其中部门代理机构和公法行政实体等公立公共服务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人事管理实践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借鉴或参考价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简单模仿或移植其他制度环境中的运作模式,但通过对国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人事管理实践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中某些成熟的共性成分和发展趋势,可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素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目标、战略及其路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涉及宏观的体制目标、中观的制度目标和微观的机制目标等3个层面的内容。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运用SWOT矩阵扫描和分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方案定位于WO战略,即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按照这一战略的总体实施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实施应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即加大政府制度供给力度,充分利用改革契机;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消解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遗传性积弊。就微观层面的机制目标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应导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克服和扭转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固有劣势,并在人事制度变革过程中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滥觞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技术方法,正逐步被各国公共服务组织所吸收和借鉴。较之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方法,强调人本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法更为精致而个中翘楚,也因此更能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论文从应然和实然相结合的角度,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活动的主干环节,包括人员招聘、绩效评估和报酬制度建设作出初步的分析和阐释。

白宗青[5]2010年在《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加快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进程,优化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完善的重要目标。与国有资产的另一大分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相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起步更晚,基础更低,推进更难,要做的事情更多;相同之处则在于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合理规划并统筹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模式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模式的变革而发生了多次变革,适应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应该说,现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模式与现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及背景已越来越适应,管理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国以财政部为综合管理主体,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从法规制度建设、资产清查摸底、管理方法改进、监督检查强化等方面入手,采取了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夯实了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制度仍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扫除障碍、消除瓶颈、克服难点、深化改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坚定信心,继续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切实保证已有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认真制定适应形势变化的新型政策,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优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效果,真正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建设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资产范畴及规模、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改革进程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事业单位仍需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且改革任重而道远。同时,经过认真思考和系统总结,结合同类单位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地方实践,本文提出了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入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综合建议,旨在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公共资产管理理清体系、勾画思路、搭建框架并推进改革。论文共分六章,除第一章导论外,其余五章顺次按照“界定范畴-分析变革-框定难点-借鉴经验-提出思路及建议”的逻辑而展开:第二章是“界定范畴”,主要进行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及规模分析。主要界定的范畴有叁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资产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同时还对公共资产、公益资产、公共部门资产、事业单位资产、事业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指明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市场性的特性。最后,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对事业单位资产的总体规模、行业分布、类别资产规模等进行描述。第叁章是“分析变革”,主要从纵向角度分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进展。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多次演变,由建国初期“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与地方多次“上收”、“下放”,再到改革开放后财政统一管理、专业部门管理、两类资产分开管理,最终到2006年后发展成目前财政综合管理的模式。可以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推进改革。第四章是“框定难点”,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重点与瓶颈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不仅在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而且在于推动一系列配套改革。其瓶颈包含体制不顺、制度不到位、理念落后、管理手段不足、技术更新不够等多个方面,需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稳步推进。第五章是“借鉴经验”,主要从横向角度分析了国外的经验和地方的实践启示。一方面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公共资产管理做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另一方面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广东模式、江苏模式、重庆模式和黑龙江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推进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是“提出思路及建议”,在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整体思路及具体对策。强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必须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围绕“产权清晰、配置科学、统一政策、分级管理、使用合理、管理精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目标,朝着“中国特色化、社会化、多元化、绩优化、法制化”等改革方向稳步推进。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提出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成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增量资产绩效等具体改革设想。

赵晓军[6]2012年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始终沿用国家机关管理的办法,引发各种弊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却一直比较滞后,因此,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从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特征入手,回顾总结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认真梳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状况,探讨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继而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触及到人事管理方面的各个敏感问题。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时研究和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积极稳妥和渐进的方式,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孙静[7]2005年在《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经历了空前的变革。在经济领域,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政治领域中的政府机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政府机构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也是我国所特有的改革内容是事业单位改革。与此同时,社会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各种民间社会团体相继成立,规模迅速扩大。从所提供物品的性质看,事业单位和民间社会团体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一方面,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压力,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也在强劲地推动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我国事业单位这种组织形式的管理问题。组织是各种行为的载体,管理由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因此,文中从各种社会组织型态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角度,分析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向、改革方式等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言,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选题意义,然后为方便全文分析,从研究需要角度出发界定了相关的叁个核心概念——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其中,事业单位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活动,采取政府管理模式的社会服务组织;非营利组织是具备正式组织结构,具有公共服务使命,以促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包括从事业单位转制形成的非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既不同于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是处于两者中间的一个概念。最后,给出了论文的研究逻辑框架图,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是一个组织理论铺垫,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说明了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和着力点,并且认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工作既要以现有社会组织型态重新划分为基础,又要对改制方向持慎重态度,需深入全面地研究、比较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下各种组织型态的制度绩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规律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摒弃我国传统的对社会组织型态按

陈文倩[8]2014年在《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我国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主要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管理体制的弊端与问题不断显露。问题的产生源自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是管理体制问题,只有通过分类改革才能解决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困境,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的分类指标和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6.3%、28.2%和25.5%;86%的场馆隶属于事业单位范畴;场馆经费主要由财政划拨,其中,全额拨款场馆占比46%,差额拨款占39.6%,自收自支占14.4%;场馆主要采用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委托经营等经营模式。2、不同地区、不同财政来源的场馆呈现出不同的经营效果,东部地区自收自支场馆经营效率最高,西部地区全额拨款场馆经营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差额拨款场馆经营效率最高。3、依据国家政策性文件、各省市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标准、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以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建立了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分类指标,将大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分为公益服务类场馆和生产经营类场馆,其中,公益服务类场馆又可细分为公益一类场馆和公益二类场馆。4、公益一类场馆的改革方向是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主要职责是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由政府保障;公益二类馆也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同时,可进行市场开发,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经费;生产经营类场馆注销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5、公益服务类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要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包括探索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强监管等;生产经营类场馆在转企改制时,要注重国有资产的处置及事业编制人员身份的转变,此外,为保证转企的有效衔接,需要采取过渡期措施。

张旭庆[9]2010年在《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的概念、性质和主要特征,对事业单位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然后对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改革中存在的误区、推进改革遇到的阻力、改革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和对策。文章搜集了大量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数据和实例,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的概述。概括介绍了我国事业单位形成的过程,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征,事业单位与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并简要介绍了事业单位的功能和分类。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对事业单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二是布局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资源浪费严重;叁是财政负担过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四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缺陷。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从1978年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是:扩大了各类事业单位的财权、事权、物权和用人权;拓宽了各项事业经费的来源渠道;促进了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第叁部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落后于企业和政府改革,根本原因是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破解,在推进改革中存在许多误区,改革的政策不够配套,改革的阻力仍然较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第四部分,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几点对策。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八点对策:一是强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机制;二是明确事业单位职能定位;叁是建立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四是探索灵活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五是建立多样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六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七是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八是改革事业单位预算制度。

周怡辰[10]2011年在《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在全球代、信息化与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管理与信任危机,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要求政府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伴随着这些危机和质疑产生、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学者们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个理论依据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策分析理论等的前提性假设、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政府改革思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的研究主题、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反映了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成就。它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也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并且对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助于扩大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视野。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市场化取向与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有一致性。第叁,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研究和分析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探讨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对于构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组织架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畅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上,细致梳理文献,总结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归纳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念,总结出这些理念对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第叁部分主要是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在深入探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基础上,得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问题”是什么、应该走向哪里、如何走。第四部分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审视和分析,出发点就是要把我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置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更开阔的理论视野中进行综合考虑,提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与实践研究[D]. 王燕妮.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事业单位改革研究[D]. 王庆庆.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 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D]. 李强. 南京大学. 2012

[4].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 刘晓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D]. 白宗青.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

[6].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 赵晓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7]. 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孙静. 武汉大学. 2005

[8]. 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D]. 陈文倩.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9].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D]. 张旭庆. 天津大学. 2010

[10]. 我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D]. 周怡辰. 云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