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庸》看儒学复兴与师德修养论文

从《中庸》看儒学复兴与师德修养论文

从《中庸》看儒学复兴与师德修养

冯文全 李凤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 《中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道德修养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现今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呼吁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新时代要传扬儒学经典,以优秀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指导教师修身、立学、施教、育德,让教师有能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当代教师更应该汲取中庸之道的汁液,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庸之道,做到素位而行,安守本分;静以修身,德高为范;正道直行,持守中庸。努力实现教师的长远发展和长效育人。

关键词: 《中庸》;儒学复兴;师德修养

“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治天下之大事也”[1],而教师又是学校的“半边天”,承担着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品德修养是教师生长的根本,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至关重要的元素,也是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必要条件。同时,为治疗因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价值紊乱、诚信缺失、人伦失范、世态炎凉等恶疾,儒学复兴不啻为一剂良方,因此,我们要重拾文化传统,从国学经典中挖掘有益资源以促进道德养成。《中庸》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囿于时代和儒家文化的熏染,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中庸》被视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玄妙的处世哲学,其内容除了认为修身是人之根本之外,还提出了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对现今师德养成的借鉴价值仍不可小觑。针对当前对师德养成的迫切要求,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中庸》的道德修养思想,改进教师教育,进而为我国当代的教师道德养成与高品质学校建设供给营养,实现传统优秀师德思想与现今师德实践的有机融合。

3.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书本知识,还需要投身到实践中去。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大学生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地,但许多高校的孵化中心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利用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而是用于许多商业用途。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培养需要不断在实践当中去学习和提高,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高校要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使用。大学生是拥有集学历、技术、知识文化于一身的高尖端人才,大学生创业要不断多元化。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也要不断强化,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出课本,用实际行动促进“好创意”的诞生。

一、儒学复兴,现实社会的诉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变革的任务结束,社会发展的任务接踵而至,这就需要以道德为精神支撑,以保证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国人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越来越亟需获得一种持久的精神支柱,以汇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复兴应运而生。儒家文化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激荡沉浮,凝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国人对优秀传统道德的呼唤乃是以自身的民族话语表达了一种现代性的诉求。换言之,道德的呼唤本身兼具现代性和民族性两方面的特质。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的认可度是以往所有时期不能相提并论的;传统的儒家道德,特别推崇的是通过修身自律达到“至圣”的境界,其实质是一种遵守家族伦理观念的道德自律自觉,甚至这种道德自律被进一步上升到天道的高度而具有了绝对意义。这些都是无法直接赋予现代道德的。另外,道德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诉求,意味着道德尽管受到现代自由学说的冲击,但并没有使它销声匿迹。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本身也包含着对优秀传统的追溯。众所周知,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年“文革”简单地将传统儒学与封建思想等同起来,进行全面的批孔批儒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肆意践踏使国人在相当长的岁月中过着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丧失了立身的文化根源和精神脊梁。

(3)设计仅考虑最大负荷工况,未结合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生产负荷,变工况状态下机组与循环泵系统的调节措施欠缺;

全盘西化屡屡失败的事实印证了西方自由学说在中国难以存续,民族性的丧失只能让国人的道德世界崩塌,社会人情淡薄。重拾文化传统,挖掘有益资源便成了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国学热的产生也证实了国人对重学国粹的激情,对初心的渴求。“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2]儒学复兴并不与社会现代化的理念背道而驰,而是为现代化的生根、生长提供更稳固、更肥沃的土壤。

二、师德修养,学校发展的根本

2.三达德

2018年两会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以来,师德修养再次掀起了热潮。加强师德修养,让教师全心全意担当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成为现今教师教育振兴的关键。

三、《中庸》之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

3.至诚尽性

有论者认为,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3]。从沈从文对男女之间的情爱论也许可以这么说,但在沈从文的血亲情理审美选择中,始终坚守民间精神立场的沈从文,其作品中的血亲情理的描写始终坚守着封建文化核心——慈孝友悌的特殊性血缘亲情,也就是传统儒家那种主张血缘亲情本根至上、坚持血亲情理精神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这种坚守,没有让沈从文在封建文化的熏染中消极与落伍,反而在这种慈孝友悌的特殊性血缘亲情中滋长与怒放着文思与才情。

(一)《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

1.五达道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7(38)]《中庸》中的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指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通行的大道。依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来调节这五种人际关系,节七情六欲,修十义,以礼约之,达到“五伦合礼”的理想境界。

放样数据计算完后会在QtableView表格中进行显示,若后面的放样中使用该数据,需进行保存。本程序支持将计算得到的结果以txt文本格式进行保存。将计算的结果进行保存,可使用文件输出对象Ofstream,其实现的部分代码如下:

从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教师发展以德为本中可以看出师德修养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3]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等言论,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师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师师德境界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思想成长,也会影响学校文明品质的提升和社会道德舆论的风向。用中国传统师德修养理念和现代社会道德需求来审视,如果仅是要求教师授课、进修是远远不够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成功的教师应当让自己的德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像磁铁一样,让学生紧紧贴近自己,贴近课堂,贴近学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品质。

《中庸》指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7](38)“知”即智慧,从《中庸》中来看,成就万物就是智慧。对此,《中庸》又提出“好学近乎知”,意即勤学就接近于智慧。博学“六艺”和更为广泛的“文(文化艺术知识)、行(实践行为)、忠(忠心)、信(与人交往的诚信)”就是成为有智慧的人的基础修行,也是一种道德体验。人在“学”中获得的是自我理解和生命智慧。[8]“仁”即爱人,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同情和关心,但这并不是要求人做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中庸》中提到“力行近乎仁”,尽力实行就接近仁爱了,因此,“仁”还要通过孝悌、忠恕等具体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和人情来往中,使人最原始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自然禀赋得以充分显现,达到至诚的境界。“勇”在《中庸》中的解释是“知耻近乎勇”,意为知道耻辱就和勇敢更亲近了。这里把羞耻和勇敢联系起来,从人的道德情感体验出发,要人在懂得羞耻之后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正,做到内心对自己的真诚,不自欺欺人,这是实现“至诚”境界的必需品质。《中庸》认为,知道“知、仁、勇”三者之后,就知道修养自己的要领——纯洁心灵,清净无欲,仪表端庄,无礼不为。

3.至诚明

《中庸》中对“诚”的论述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由此可见,在《中庸》中,“诚”是天道的准绳,求 “诚”是人道的原则准绳。“诚”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辩证统一,从而促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达到至诚的境界,还要选择一个美好的目标,通过学、问、思、辨、行五大步骤去坚守。“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7(43)]一句又解释了人的本性、教化、明理和真诚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道理和真诚是一致的。“至诚”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和至高的德性,要达到这一境界,就不可避免要经历识诚、思诚、求诚这三个阶段。“诚”对识诚这一阶段起到了引领作用;再以人对诚及其自身的天性的理解为基础,诱导人们忠诚于自己的自然天性,即思诚;最后强调践行,引导人们向善,复归本性。

(二)《中庸》之道的修德方法

《中庸》中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7(45)]认为真诚贯穿事物开始至终结的全过程,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把诚提到了“赞天地之化育”的高度。因为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在释放自身的天性之后,充分发扬万物的自然禀赋,教化培育世间万物。所以,至诚尽性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法则。诚是立身之本,性是修身之基,因此,要选择一个美好的目标去不懈追求。并借助渊博的学识,细致、谨慎地思考和辨别问题,达到化育万物的至诚境界。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君子慎其独也。”[7(23)]意思是“道”是必须时刻坚守的,如果可以暂时丢弃就不是“道”了。君子即使在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时候都是谨慎小心、心存畏戒的,因为没有什么比黑暗之中和渺小之处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重在养心,在“隐、微”之处做到言语、意念、行动如一,行乎当行,止乎当止。首先以言行如一为情操,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7(71)]。其次以心口如一为良知,说出的话应当发自肺腑,语出之理应当极尽恪守。最后以始终如一为坦荡,不忘初心,始终坚守自己的美好目标,并以此作为自己保持修养的内在定力,做到意念诚实,襟怀坦荡,无愧于天地。

又如在《中原音韵》序跋系统中,虞集贬抑南宋“词气又不无卑弱之憾”,进而抬升元曲地位,认为元代“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气化之盛”[7](P173),琐非复初也定位“周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8](P179),罗宗信亦说“北方诸俊新声一作,古未有之,实治世之音也”[9](P177)。凡此等等,都将包含杂剧在内的整个北曲文学、音乐系统视为代表政权正统性的“正声”,承载着“鸣国家气化之盛”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想象。

2.忠恕宽容

在现代社会中,中庸被曲解为没有原则。研读《中庸》,就能对中庸的思想有更深刻的领会。中庸又可称为中和,从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7(23)]可以将中和解释为喜怒不形于色,沉着而有涵养,即使感情外露也能持中守节。从这些来看,中庸理应是修己之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7(32)]与“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7(32)]等句表达出忠恕宽容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立足于他所处的地位努力做事,无论什么境遇都能以忠恕之道悠然自得。“忠”即修己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这体现了人的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一个是约束个体自己的行为,一个是担负起对他人的责任,其共通的要旨,就是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人民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收入《世界伦理宣言》之中,可见忠恕宽容已经成为世界共通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自己达到忠恕宽容的仁爱之境,才能用自己的忠恕和宽容去化育万物,祛除因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价值紊乱、诚信缺失、人伦失范、世态炎凉等恶疾,营造一个平和的社会环境。

何为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一句能够解释这一点。德,是循道而为的行为方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5]也体现出世间大德的运作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因此,道德就是合乎自然规律、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行为方式,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7(23)],清晰地说明了性、道、教三者的关系,告诫我们要按照人的自然禀赋和道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达到教化的目的,通过教育催生人自然禀赋中善的胚芽,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6]。其核心是通过自我化育达到仁善、圣德的“内圣外王”境界。

1.慎独自修

四、《中庸》之道对师德修养的借鉴价值

与此同时,师德修养,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源所在。教师担负着育人育才的重任,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师德修养境界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德行优劣,因此学校是振兴师德教育的主体,师德修养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组织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深刻意识到师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并且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教师就担负着教授知识、解答疑惑、延续道统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不仅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等基本规范,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内容以丰富师德修养的内涵。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大本营,这就要求学校把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放在显要位置,把中华优秀道德理论和现代价值观念融合于师德养成过程,实现学校培训与教师自育的自然辅成,推动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往圣绝学传承者、科学知识传授者、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

河湖健康评估 河湖健康评估是指对河湖系统物理完整性(水文完整性和物理结构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完整性及其相互协调性的评价。

(一)素位而行,安守本分

现今教师担负着往圣绝学传承者、科学知识传授者、学生成长引路人等多重担子。多重重担集于一身,教师必须时刻谨言慎行,并且不为物欲所迷、不为压力所迫,以免最后失掉自己的方向,最终离开教师岗位。爱岗敬业是现今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然而,教师职业前景不明朗、收入不乐观影响了教师的职业积极性,校外兼职、有偿辅导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尸位素餐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庸》有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一个人只要立足于他所处的地位努力做事,无论什么境遇都能悠然自得。告诫教师应该素位而行,安守本分,在其位谋其政,坚信任何成功都是在恰如其分地适应环境后再加上不懈努力获得的,不要自欺欺人地将自己的一事无成或是失败怪罪于工作环境,而是要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选择一个美好的目标继续努力,在奋斗中要积累经验和创造价值,这样,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二)静以修身,德高为范

人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养成良好的德行,达到“修己治人”的长远目标。儒家的静目的在于内省以思己过,体味经典中的道德意蕴,以此修养身心,以更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现今教师虽面临收入低、评职称难的现实问题,但应学会守静,学会厚德载物,体验教师职业带来的美好和感动。教师要能够发现美好,首先要在宁静中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其次,在自育育人的过程中修养德行,以忠恕宽容的眼光看待事物,以仁爱慈和的情态关爱学生,以谨慎敬戒的准则为人处世。《中庸》对“慎独”问题的阐述,要求教师自觉克己修仁,谨言慎行不拘于时。教师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以德待人待物,以修养自身的各种德行,如口德、谦让、宽容、尊重、诚信等。只有在任何时候都无愧于天地,才能积累大德,感化学生,达到“不令而行”的长时教育效果。

(三)正道直行,持守中庸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是待人接物的思想智慧,也是一种中和有度的处世观念。要坚持中庸之道,教师首先必须怀着一颗诚心。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真诚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可以化育万物。教师应注意自我的道德修养,不矜细行,以真诚感化学生,从而做到厚德载物。同时,教师要秉承中庸之道,必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坚持正道直行,凡事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恰如其分地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不偏不倚,处事中和。并且秉道直行,安然自足,不因成就高低、境遇好坏怨天尤人。

《中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道德修养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现今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呼吁引起了国家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新时代要以回归为风尚,传扬儒学经典,以优秀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指导教师修身、立学、施教、育德,做一名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知识扎实广博、心性仁爱诚善的好教师,让教师有能力担当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当代教师更应该汲取中庸之道的汁液,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庸之道修养自身德行,实现教师的长远发展和长效育人。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教育的名言[EB/OL].(2018-06-17)[2018-09-17].http://www.ruiwen.com/mingyan/1683873.html

[2]余仕麟,余彦.复兴儒学的根本意义:寻回民族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2):77-82.

[3]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3-30)[2018-09-1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30/16/4958641_741562594.shtml.

[4][5]韩非,编著.道德经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71,83.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65.

[7]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

[8][9]刘寒.《中庸》之“诚”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16(10):77-81.

Confucian Revival and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from The Golden Mean

FENG Wen-quan,LI Feng-ping

(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

Abstract: The Golden Mean contains rich philosophical and moral wisdom. It is a model wor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wadays, the appeal of the society to teachers' morality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sprea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guide teachers to cultivate,learn, teach and educate their morality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moral cultivation theory, so that teachers can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Contemporary teachers should absorb the juic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properly us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o as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abide by their duties;quietly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high morality as a model; upright, adhere t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order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Golden Mean; Confucian revival; teachers' moral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717(2019)07-0125-04

收稿日期: 2019-03-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 BEA150074)

作者简介:

冯文全(1960-),男,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德育原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

设第i个粒子的独立位置Xi=(xi1,xi2,…,xiD)和速度Vi=(vi1,vi2,…,viD),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个体最佳位置pbest和全局极值最优解gbest,按照式(8)、式(9)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

李凤平(1994-),女,重庆奉节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标签:;  ;  ;  ;  

从《中庸》看儒学复兴与师德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