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丹的国家理论

布丹的国家理论

张弛[1]2011年在《国家权力的发现:从人文主义到近代自然法学说》文中认为“权力”在近代早期成为西方思想家讨论政治问题的基础概念。在此之前曾有过两种理解权力的方式。第一种存在于古典时期,其主要特点在于拒绝承认权力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古希腊城邦中的暴力机制尚处在萌芽状态,且希腊人相信公民团体内部不应该出现支配与被支配的强制性关系。希腊政治思想中也未曾形成专门表达权力的相关概念;相对而言,罗马人已经从共同体的自治状态中分化出抽象的政治权力,但是罗马人落后的理性思辨能力使他们在政治思想领域未能跟上其政治现状的发展,因而没有从权力的性质为起点开创全新的政治哲学。受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认为“政治学”应该是以正义为原则,以确保共同体善为目的的一门“技艺”。由于其共和国生活的传统,意大利城市的公民亦不愿意承认城市中存在确定的支配关系。权力观念只出现在用以保护统治者地位的学科——“国家理性”之中。有关权力的另一种理解产生于中世纪。西北欧封建制度具有等级特征,但是封臣服从宗主倚靠的是契约关系而非强制力量。16世纪以布丹为代表的法国人文主义法学家充分借助历史资源,指出主权在立定法律和推行法律的过程中具有强制性,初步涉及到权力的本质。西班牙经院哲学家在解释世俗权力生成的过程中区分了权力和权威的差别,将自然法视为权力产生的动力。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有着过社会生活的倾向,主动结成了社会共同体,而共同体拥有一种力量,无论何种政体都是该力量的承担者。主权者具备的是权威,权力则来自共同体的让渡。此时在马基雅维里塔西陀主义者持有的,以维护国家存在为目的的国家理性学说在西北欧地区广泛流传,侵蚀着北方人文主义者塑造的“基督教君主”的信念。如利普修斯受国家理性的影响,提出权力是政治生活基础的观点。而国家理性与西班牙经院哲学的结合也催生出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自然法理论论证世俗主权生成的必然性。此时的英国尚没有形成有关权力观念的思想体系,王权根据道德诫律为特征的自然法维系其正当性,从而阻碍了从强制力的角度理解权力的思想的形成。直到17世纪,自然法思想、主权理论和国家理性叁大思潮已经逐渐合流,以强制力和暴力为特点的权力已经成为英国学者思考政治问题不可回避的现实。霍布斯借用自然科学中的推理模式,以每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所拥有的力量为逻辑起点,以自我保存的自然法的内在必然性为动力,放弃了经院哲学关于人天生具有社会性的假设,提出人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会将权力让渡给主权者形成政治生活中的至高力量。霍布斯拒绝使用历史经验的论证方法,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建构了由个人到主权者的单线联系,回避了世俗权力生成过程中社会共同体起到的作用,从而将国家从社会中抽离开来,使得共同体的权力和社会权力被改造为国家权力。

刘郸[2]2001年在《布丹的国家理论》文中研究表明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Jean Bodin 1530-1596)在西方政治思 想史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的国家理论,尤其是他的国家主权理论中,本文则试 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布丹的国家理论,包括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目的、国家主权理论和政体理论等,使其国家理论更加完整,并客观评价 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16世纪的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近代民族国家 和民族教会的成立已成定局。当时的政治思想家试图摆脱神学与教会的束缚,建 立一种符合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新的民族国家是与君主专制制度联系在一 起的;当时的法国,由于受到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封建割据势力增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迫切要求加强君主专制。布丹正是迎 合了这种形势,主张国家要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把主权当作国家的一个本质特 征,并且要在法国推行君主政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国的统一,达到维 持社会秩序的目的。 布丹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发表于1576年的巨着《国家论六卷》中,在 这部书中,布丹得出的结论都来自于他对历史的研究和考察,他坚信政治理论是 建立在历史观察的基础上,而且必须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去研究。直到19世纪 中叶,他的归纳和历史研究方法才在政治思想史上被普遍采纳和应用。 布丹论述中的国家起源于家庭,它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财产组成的具有最 高主权的合法政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秩序;布丹的国家具有一个最显着(的特征,即拥有主权,主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布丹第一次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并且通过对国家主权 的阐述,得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抽象的国家概念。这是布丹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围绕着主权理论,布丹论述了他的政体学说,主张在法国实行君 主制,此外,布丹还认为气候对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国的气候最适宜于推行 君主制。 这样,布丹就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国家理论,当然在这部着作中,由于写 作风格上的缺陷,不免给人以拖沓冗长之感,而且还有一些混乱之处,但是这些 仍然不能影响布丹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应该说他的国家理论为现代国家 理论奠定了基础。

张昊旻[3]2014年在《西方传统生态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遭受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不仅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足见党中央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有科学的生态政治理论的指导。研究西方传统生态政治思想,可以为我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借鉴,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生态发展的价值理念,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借鉴。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生态政治进行了概念界定,对西方传统生态思想和当代生态政治思想进行梳理分析。第叁部是本文最主要的理论支撑——梳理亚里士多德、布丹、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思想家观点中蕴含的生态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概括总结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家的生态政治思想的传承和影响以及当代西方生态政治思想对西方传统生态政治思想的继承。第五部分是西方传统生态政治思想对我国的启示。西方生态政治思想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其局限性,但我们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努力吸收其中合理的因素。积极推进公众政治参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建立节约型社会,用生态政治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曹艳华[4]2016年在《西方国家观念的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家观念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领域。从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视角考察西方国家观念,并对其演进进行探究,对西方国家观念进行梳理,探寻出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对于政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文献研究法,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西方国家观念的演进历程,从而进行“善、权利与国家:西方国家观念的考察”。纵观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观念大体呈现出古代社会的整体论国家观念,从古代国家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过渡,现代社会的工具论国家观念这一演进历程。古代国家观念涉及叁个历史时期,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观念,表明国家目的是对善和道德的追求;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古罗马也呈现出整体论国家观,以波利比阿、西塞罗为代表的城市国家观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中世纪将这一国家观带上了神学色彩,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基雅维利和布丹的国家观念呈现出由整体论向工具论国家观念的过渡。现代社会中工具论国家观念流行,国家通过社会契约方式建立起来,成为人们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工具。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国家观开创了国家工具论的先河;洛克推崇个人权利至上,主张政府权力有限;卢梭认为权力最终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府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国家的工具性一览无余。西方国家观念之所以如此演进,国家权利结构体系的变迁、国家合法性理论基础的变迁和国家根本功能的变迁这叁个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曾裕华[5]2003年在《布丹的主权论刍议》文中指出让-布丹(J.Bodin)希望建立一种绝对的权力以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为此,他根据历史理性的方法系统地阐释了国家的起源以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问题,第一次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提出和使用主权概念来标示国家的性质,为近代西方国家主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红[6]2005年在《布丹的主权理论与近代西方绝对主义国家观》文中认为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宋坤政, 谢飞[7]2014年在《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分析布丹主权理论的弱化——以欧盟为例》文中认为两极体系解体之后,各国为了避免战争、维护自身利益与生存开始形成的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也不断加快。民族国家面对这一浪潮不得不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这种现象似乎与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的主权理论分道扬镳,本文将以欧盟为例,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由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国家主权让渡现象对布丹主权理论的弱化。

唐士其[8]2002年在《主权原则的确立及其在当代世界的意义》文中提出本文从政治与法理的角度回顾了近代主权原则在欧洲封建体制中产生的过程,对历史上主权理论的内部和外部含义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的国际社会构成体对各国内部主权的相互承认是主权原则的核心因素,而该原则的确立则为维持一种和平有序的国际格局提供了重要保证。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诸如人权、民族主义、区域化等具体问题,认为在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对各国主权的尊重仍然是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

程波[9]2012年在《论马基雅维里和布丹关于国家存续意义上的“国家理性”和“主权理论”》文中认为近代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出现后,其结构、本质及其意义是什么?换言之,国家的安全和存续这一现实性问题的正当性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提供了民族国家主权学说之争的基本命题。自13世纪以来,教会(church)与国家(state)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政

李月梅[10]2006年在《主权思想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以主权思想述论为题,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主权”一词的词源、主权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让·布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的主权学说。通常认为,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是主权理论的先导者。在16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资产阶级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状态,建立统一市场。顺应时势,法国的布丹系统地提出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受时代的局限,布丹主要从对内的角度阐述了国家主权的独立性和至高无上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对外主权应运而生。国家对外主权理论是由历史上有名的“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提出的,格老秀斯在其名着《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国家主权在对外方面的独立性。 第二章着重介绍了霍布斯、约翰·洛克和卢梭的国家主权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主权学说得到丰富发展是在洛克、卢梭时期,从洛克的议会主权到卢梭的人民主权,西方主权学说基本上确立下来。 第叁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主权理论受到挑战的状况。本章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介绍了历代反国家主权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独享主权的西方国家大肆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统治,破坏了亚非拉地区的国家主权与独立,对主权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国家主权在实践中的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以及国家主权的发展趋势。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早将民族国家的主权原则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承认各民族国家的主权平等。在洛克、卢梭等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成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的高潮期。国家主权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巨大发展,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其1891年的宪法都规定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人民主权。二战后,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分外珍视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经过战争洗礼的西方国家也冷静地重新审视国家主权,双方在主权问题上得到了暂时的统一。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国家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面对一系列伴随全球化到来的问题,国家不得不将一部分主权让渡出来以便维护共同的利益,国家主权的行使日益受到限制,因此在国际上出现了“主权过时论”、“主权消亡论”、“主权变革论”等学说。尽管如此,主权仍然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象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国际交往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权力的发现:从人文主义到近代自然法学说[D]. 张弛.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2]. 布丹的国家理论[D]. 刘郸.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3]. 西方传统生态政治思想研究[D]. 张昊旻. 东北林业大学. 2014

[4]. 西方国家观念的演进[D]. 曹艳华. 贵州大学. 2016

[5]. 布丹的主权论刍议[J]. 曾裕华.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布丹的主权理论与近代西方绝对主义国家观[J]. 郑红. 浙江学刊. 2005

[7]. 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分析布丹主权理论的弱化——以欧盟为例[J]. 宋坤政, 谢飞. 品牌. 2014

[8]. 主权原则的确立及其在当代世界的意义[J]. 唐士其. 国际政治研究. 2002

[9]. 论马基雅维里和布丹关于国家存续意义上的“国家理性”和“主权理论”[J]. 程波.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2

[10]. 主权思想述论[D]. 李月梅. 山东大学. 2006

标签:;  ;  ;  ;  ;  

布丹的国家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