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的意蕴论文_王楠

教育智慧的意蕴论文_王楠

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加大对于教育改革的力度,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课程教学中都有着诸多变化。为进一步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将教师的培养与训练也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而教育机智作为一种教师应该具备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我们深知,学生呼唤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而教师除了对于基本知识的讲解,更应该给予学生的是思想与人格的引领。

关键词:教育机智;高中语文;策略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7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化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 JSJYYB-027)

一、教育机智的概念

教育机智又称为教学应变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面对课堂当中出现的一些非预期性的教学形态变化,并伴随一些不良性质的影响时,能及时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消除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尽量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的一种能力。

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因此,作为联接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中间媒介,它的存在不是凭空的,而是通过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当中,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一次次课后的反思,反复螺旋式的不断上升,才成就了今天圆满的课堂,这也成为我们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教育机智的基本原则

教育机智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对教学情境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态度,教师需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客观认识到突发事件基本特征,把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才能够“对症下药”做到对突发事件及时、灵活、巧妙的处理。

(一)、坦诚相待,宽容为怀

一堂优秀的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的,教师讲解的再精彩,也抵不过学生的无动于衷,终究只能称之为一场秀。因此,在课堂上,无论是常态教学还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首先彼此之间都应坦诚相待。其次,作为教师,宽容大度始终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美德,无论学生是无意的或是有意而为之的,都应该给学生更多空间,我相信这无畏的呵护与帮助远远比那严厉的训斥要有利得多。

(二)、冷静沉着,以动制静

面对突发事件,冲动的决定往往不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决策,因此,教师必须沉着冷静,做到以动制静,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搜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当前的事情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教师在面对比较棘手的事件时,尽可能避免做出违背全体学生意愿的决定,观察课堂的整体氛围,要尽可能顺着事态发展的趋势,对学生不断加以引导,切合实际情况,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的启迪。 (四)幽默诙谐,巧妙应变

课堂上教师的幽默感,是教师教育生涯中需要不断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较高的职业素质,他们的幽默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汲取经验,反思总结,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才能不急不躁,反而用幽默的话语,来缓解课堂的气氛,这也成为教师所追求的较高的职业技能。

三、教育机智与当前教学现状

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高中的语文课堂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如何能够快速掌握要点,找到答题技巧,拿到较高的分数,成为每位高中生关注的焦点,这样一来,教师也就针对学生的这种需求,直接对试卷中的得分点进行讲解,过程也就变得无关紧要。

然而高中生,正是思想不断成熟,心理机制不断健全的年纪,他们的课堂平静如水就真的是一番好景吗?答案是否定的,高中语文课堂呼唤活泼生动的教育机智,他们需要通过这样一节节有声有色、有起有伏的课堂教学,来感受教师的艺术美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点燃心中对于某些问题探究的希望,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机智中策略的具体应用

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一)知识技能型

在知识技能型的突发事件中,我主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来分别阐述:

1.教师引发

第一,知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所谓“硬伤”的原则性错误,这些错误大都来由于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不够充分,或者是教师想当然的认为。例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作品《离骚》时,同学们都很好奇,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很多“兮”字,怎么解释呢?老师想当然的说了一句:这在古代就是一种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但是细心的同学提出了质疑,在句子中间出现的“兮”字,并不能够作为语气词来理解,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该很快的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兮”字都可以当作语气词。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虚心的接受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一个良好的态度能自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如果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也不应该逃避,主动要求在课后时间,进一步进行的探究。

第二,心理变故。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是勇敢者,他们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站在那三尺讲台,将自己学习的知识,通过各样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这样的教师都值得我们尊重。然而,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要经历刚刚从教的阶段,在众人面前讲话,很多人心理都会紧张。例如,一位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紧张的讲不出话,手脚不受控制,又面临台下学生莫名的哄堂大笑,更是不知所措,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时,教师如何快速与同学拉近距离,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都应该不断学习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例如,和同学们聊聊自己的学生时代,在相同的年纪你们是否也有着一样的想法,这样很快就能融入这个集体,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新老师的课堂。

2.学生引发

第一,认识偏差。由于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机制已经趋于成熟化,他们爱思考,爱质疑,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总喜欢打个问号,这是当下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的提问有些非常值得老师的肯定,甚至走在了老师的前面。但是,有时也出现了理解的偏差,会对学生的认识观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抒情散文,但有些同学就提出这样的质疑:这篇散文中,感觉作者根本不是生活在动荡年代,那些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意境,像是对于生活的享受.......观察班级里同学的状态,显然面对学生这样的质疑,有些人也在默默的赞同这样的观点。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做的并不是生硬的否定学生的观点,肯定另外一种观点,而是要对学生敢于质疑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借此来鼓励其他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其次针对学生出现的这样的偏差,教师应该从根源上找到原因,例如,学生缺少对于课文写作背景的了解,或者思维过分奇异等等,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教师要始终把握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偏离,耐心的一步步进行引导,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惑。

第二,行为尴尬。这里的行为尴尬主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出现的“一头热”的现象,教师兴致极高,而同学们却处于一种呆滞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也经常的发生。教师通过对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倘若点名让学生来回答,学生仍然保持沉默,那么教师没必要究根问底,学生当然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因此,不妨换一种方法,或小组讨论,或兴趣引导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纪律导向型

教学过程当中,纪律性的教学突发事件往往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一般这样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整个课堂教学纪律变得混乱不堪,甚至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妥善的处理纪律导向型的突发事件,对于师生关系和整个课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主要将纪律导向型的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故意捣乱型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都较初中小学更加理智,所以当课堂上出现故意捣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根据该学生的出发点是否存在恶意,如若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那么教师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例如,老师在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时,“哪位同学可以来回答一下呢?”台下突然有一位平时比较活跃的小N大声说了一句:“老师,我会......”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不站起来回答,这时候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N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面对这样并无恶意的行为,教师只需要保持微笑,给小N同学以一个坚定的眼神,鼓励他,从问题最浅显的地方引导他,让他一步步来回答,对于他的勇敢给予一定的鼓励。

如若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例如,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有时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但是有几位同学,直接就采用一些不文明的话语,来谩骂甚至带有一些侮辱。教师遇到这样不文明的现象时,出于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态度,首先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告知这位同学,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并给予一定的批评,同时,可以借此机会,在全班再次制定班级的规则,帮助更多的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批评某位同学时,最好不要站在讲台上,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拉近距离,通过 眼神和动作上的交流,相信这样的事情在课堂上就不会再发生了。

2.弄巧成拙型

弄巧成拙型的突发事件在课堂上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学生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只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在高中语文的硬笔练字课上,老师在讲台上向大家示范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墨水用完了,一位同学很热心的将自己的墨水递给老师,但恰好由于太慌张了,墨水一下子打翻了,洒在了老师的身上,这时课堂的焦点一下子转移到这瓶墨水上。而作为老师,应该尽快的化解这样的尴尬,或轻轻擦拭微微一下说一声没关系的,或者巧妙的说上一句:这墨水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让老师用了等等。

3.偶然发生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然事件也时常会发生,但大都是无心之作。例如,有同学在打喷嚏时发出了奇怪的声音,大家完全可以一笑带过;上课时有同学睡觉发出了打鼾的声音,教师可以自然而然的走在这位同学的桌前,轻轻敲一下课桌,这样既提醒了这位同学,同时也没有影响其他的同学。面对这些类似的情况时,教师善意对待即可,不必过分追究。

(三)社会环境型

课堂教学不单是作为一个独立群体而存在的,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个体,会受到环境人文等各方面的制约,当这些因素影响到课堂教学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整个课堂的教学思路也会被打断。因此我主要把这些外在的环境社会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类:

1.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故障带来的教学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的,它对课堂教学总会造成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影响。如设备失灵、突然停电、教具损坏等等,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教师总要有一个基本的处理,不能当做没有发生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由硬件设备引起的的突发事件做一套完整的备课方案。当多媒体讲课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取板书展示,若板书展示也无法顺利进行时,我们以师生共同学习为契机,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交流等等。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堂优秀的讲解。

2.外来干扰

当外来干扰因素参与到我课堂教学中时,对于老师来讲,教学突发事件也就自然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操场上传来的喧哗声,窗外飞来的小鸟,各样动物的出现,门外突然来访的家长等等,都会对课堂造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先稳定大家的情绪,如若教师能够把这样的事件与教学联系起来,把它变成教学资源,那是再好不过了;倘若不能,针对这样一个事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学生不仅仅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同时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对社会生活有更深刻的认知。

五、教育机智的未来发展趋势

显然,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对于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规划中,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培养良好敏捷的应变能力,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同样,教育机智这一教学技能,也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每一位教师的不断努力中,才会朝着更加科学、人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坚定的学识基石。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7-329.

[2]李冲锋.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40 102-137.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耿红卫.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18-224.

[5]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9-201.

论文作者:王楠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教育智慧的意蕴论文_王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