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诵教学策略初探——以杜牧《江南春》教学为例论文_李伟

古诗吟诵教学策略初探——以杜牧《江南春》教学为例论文_李伟

摘要: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块瑰宝,是中华文化群山中一座的高峻挺拔的山峰,是中国古人的读诗方式。但在古诗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诗句分析和诗意的讲解,往往忽视了传统吟诵方式教学,减弱了古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针对班级出现学习古诗的问题,笔者以杜牧《江南春》教学为例,在古诗教学中尝试“回归”吟诵教学形式,以求到达提高学生古诗学习效果和鉴赏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古诗;教学;吟诵;策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块瑰宝,是中华文化群山中一座的高峻挺拔的山峰,更是中华广大人民智慧之结晶。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古诗,学过的、背诵过的古诗为数不少,可以说中国人是在古诗的滋润下成长的。可在一次学习古诗课堂中,当笔者提问导入时,询问同学们能否背诵学过的古诗《枫桥夜泊》,本人刚接手的班级里的这群孩子能不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整背诵出来的寥寥可数,大部分只能记起其中一部分,甚至少部分同学完全没有的印象。为什么这首曾经是同学们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会在过了一个学期后忘得那么干脆,仿佛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没有泛起过一缕波澜?笔者疑惑不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决定问个究竟,便产生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古诗学习摸底调查的设想。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75%的学生喜欢学习古诗,“一般”和“不喜欢”的是人数不多,从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知道本班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古诗兴趣。(2)82.5%的学生反映在古诗的课堂学习中老师的教学以讲授诗意为主,学生朗读背诵的学习的课堂时间较少。(3)有72.5%的学生在学习完古诗后不能很好的体会诗人的感情。综上数据调查,笔者了解到了班级学生有较浓的古诗学习兴趣,但课堂上学生古诗学习是以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学生课堂以被动参与学习为主。这种单一教学形式,是造成学生学习古诗后不能准确体会诗人的感情的人数较多的主要成因。

经过调查数据分析后,笔者在心里一直嘀咕着:怎样能让学生学好古诗?有什么办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和记忆效果?如何教学才利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在一次参加古诗文吟诵培训活动中笔者得到了启发,何不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吟诵学习?笔者便开始了在古诗教学中加入吟诵教学环节的尝试。

一、何为吟诵

吟诵是一种按一定的规则,有明显的韵律,节奏强烈的读书方法。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音韵美。

二、为何吟诵

吟诵是古人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手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被西式读书方式所取代,学校也顺应时代潮流不再以吟诵这种读书方式传授古诗。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发布《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从上至下逐层要求并指导学校用吟诵传统读书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其积极作用。

吟诵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呈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原本就因吟诵而生。“好诗不厌百回吟”,吟诵古诗就是一个对古诗熟悉、感悟逐级加深的学习过程。反复吟诵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字、诗意的理解的同时,也可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通过吟诵时语言长短、高低、快慢等变化,既展现了汉字的声音特点,还更能体会到古诗散发的音韵美。在古代,诗和歌是相通的,古诗可以作为歌来吟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唱的韵律,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读出来。吟诵可以把古诗中优美的韵律、高低起伏的节奏,会形成特有的声波刻在学生的大脑皮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累和记忆,使得古诗学习能内在大脑皮层上刻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就可以记得更加牢固。

三、初试吟诵

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吟诵应是古诗课堂教学改革一把有形的利器。笔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案例展开吟诵教学尝试。

(一)回顾导入,揭课题美

为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消除其与本文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学习冲动,使课堂接近学生,笔者根据这首诗的描写的季节,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当课件出现“春”字时,我便顺势地说,一个“春”字让老师联想到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同学们,你们又想到了哪句诗句呢?当学生分享完诗句后,就揭示今天学习的古诗课题“江南春”,随后向学生介绍古诗作者。

(二)品词析句,赏风景美

“七分诗三分读”,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其根本要素就是朗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导入课题后,笔者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把古诗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尝试整体感知。再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各组借助工具书、书本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诗意。整体感知后,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诗文,为深入品析诗句打下了基础。随后继续理解文本,学生从中感悟到了江南的春天美不胜收和生机勃勃的特点。理解了诗人杜牧诗句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江南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再催化对这种赞美之情的感同身受,笔者马上播放《江南春天的风景》视频,学生直观感受江南春天的美景与杜牧的当时感受相互交融,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陶醉在诗人描绘的意境中。

(三)走进作者,悟品德美

古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也是诗人的际遇和思想的宣泄或诉说。《江南春》就是杜牧的“诗言志”。如果学生学习《江南春》这首古诗,只体会到诗人赞美江南春天的美丽和有生机这一点上,可见这堂课老师教学是不够深入的,学生也是浅层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了学生能真正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笔者在这个环节摆出了南朝历史背景和杜牧当时所处在唐朝后期的现实情况,历史总是那么的藕然巧合,暗示了诗人对唐朝前途的担忧,而发出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期望唐朝统治者能以历史为鉴,表达了杜牧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了对古诗更加深入剖析理解后,学生在通过轻重、语气、节奏、高低的语言将自己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这就能读出古诗的原本的味道。例如,重读“千”、“莺”、“绿”能突出江南春天的美丽; 轻读“楼台”、“烟雨”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叹息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吟诵古诗,感音律美

平仄、押韵,是古诗产生韵律美的原因。吟诵古诗可以有效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生进行古诗吟诵,必须学习吟诵规则,按古人的方法吟诵才有接近古人读书的状态的可能,才能很好的感受古诗作诗的情感。“平长仄短,入声短促;尾韵拖长,依字行腔”作为吟诵的基本规则,笔者在教学中出示。师生共同标出平仄入声的标记,在老师指导吟诵方法后,学生就可以尝试吟诵,学生根据上个环节对古诗和诗人的理解,运用上吟诵规则,就可以将古诗中的意义和声音联系起来,学生更能体会到诗情和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学生真正能够走进诗人作诗时的内心就是他们声情并茂地吟诵,学生与诗人仿佛能感同身受,两者的情感穿越时空彼此共鸣。

(五)拓展延伸,展爱国美

一首古诗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语文老师要跳出教材教真的是语文。所以在教完一首诗后,更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相似的古诗学习上,训练学生举一反三和触类旁空的学习能力。进入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拓展了两首一样具有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古诗,分别是杜牧的《泊秦淮》和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学生在两首诗中,运用借助历史资料的方法,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更加巩固了学习方法。此时,教师也顺水推舟的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用吟诵的方法吟诵这两首古诗。课堂拓展延伸,既补充了教学内容,又展开了大语文学习,还开阔了学生视野和丰富了文化积累。

四、结束语

吟诵这种读诗方式,是朗读的进阶补充。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让吟诵“回归”,对古诗教学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笔者现在虽然只进行古诗教学运用吟诵的初步尝试,教学效果也未能显现,但笔者将继续尝试深入研究,深信“吟诵”会像一支神奇的魔法棒,发挥其强大的“战斗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古诗学习,吸引他们真正热爱古诗、欣赏古诗,感悟古诗。

参考文献:

[1]徐健顺.吟诵与教育.人民教育.2009第23期

[2]徐健顺.我爱吟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秦德祥.吟诵定义及文化定位之我见.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第1期

[4] 秦燕.创新吟诵教学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3)

[5] 伍碧波.让吟诵走进语文课堂[J].文学教育(下).2016(08)

[6] 罗惠玲.试论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 2016(23)

[7]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导论[M].中华书局. 2016

[8] 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  ;  ;  ;  ;  ;  ;  ;  

古诗吟诵教学策略初探——以杜牧《江南春》教学为例论文_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