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剂量刍议论文_王斌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论文_王斌

王 斌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563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医师中药处方常用剂量与经方、《药典》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14年的100张中药处方,与《伤寒论》经方用量、以及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用量规定进行对比。结果 经方和我院处方的中药剂量远远超过了2010版《中国药典》对饮片剂量的使用规定。结论 《药典》2010版对部分中药饮片剂量规定太小,不利于中医疗效的发挥,临床医师存在风险。

[关键词] 药典;饮片;剂量;风险

中药饮片是中医方剂组成部分,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不同的剂量组成,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名家在组方用药时,往往突破规则和界限,剂量很大,超过了药典的规定数倍甚至几十倍,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更多的中医师,则墨守陈规,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是疗效寥寥,把极富特色的中医变成了慢郎中。而药剂师在调配时,以《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在医师处方超过《药典》剂量时,都会打回让医师签字后才能调配,无形之中也制造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剂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药物剂量是取得相应疗效的关键,并且合适的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1]。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是一种常见现象[2]。对于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其中很多经典方剂,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超剂量用药。

据考证,张仲景方剂药物计量使用的是东汉国家的度量衡标准,其重量单位“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3];而《伤寒论》药物计量考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4];郝万山先生也赞同15.625g的观点,约等于15g;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不管是13.8还是15.6(约数)平均14g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乾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乾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乾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於顷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衰退,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钵真传。

下面是《伤寒论》一些经方的常用量

1、桂枝汤

一次服用量为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2、麻黄汤

一次服用量为麻黄15g桂枝10g杏仁9g甘草5g

3、小青龙汤细辛的一次用量为15g

4、栀子厚朴汤厚朴一次服用量为20g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的一次性用量为40g、15g、15g.

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蜀漆一次服用量为15g......。

而《中国药典》2010版对上面所列的药物,按其凡例二十七对饮片的用法与用量规定,药典用量系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一般我们的中医处方一剂药最少的是一天吃完每日三次,个别的一天半吃完,剂量大,味数多的吃二天的也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一天一剂为例,则《药典》2010版的下列药物最大一次剂量如下:

桂枝3.3g白芍5g生姜3.3g麻黄3.3g 杏仁3.3g甘草3.3g细辛1g厚朴3.3g柴胡3.3g黄芩3.3g人参3g蜀漆1.6g

从随机抽查的100张处方中与上面药物相同药物最大一次剂量分别是:

桂枝5g 白芍10g 生姜4g 麻黄4g 杏仁6g 甘草5g 细辛2g 厚朴8g 柴胡10g黄芩8g 人参10g 蜀漆未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方和现实中用药,都比药典的规定要大,除了甘草的比例变化较小外,其他的都在3倍以上,细辛高达15倍。想仲景当年所治疾病发病之急、传变之快、险证丛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其用如此重剂截断扭转,出奇制胜便不难理解。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在人们印象中,中医药疗效慢,重调理,看急病、重症要靠西医。然而山西灵石县李可老中医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方面有独特疗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相信传统中医有如此神效。

据媒体报道,李老给人治病,喜欢用“霹雳手段”,将药量加到常规的几倍,却取得了奇效。是药三分毒,李可为何敢大剂量用?这也是偶然的误服事件给他的启发。一个西医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患者,家人为她准备后事时不甘心,想找中医试试。李可给她开了3剂药,告诉家人服用三天。不料家人一时疏忽把3剂药一次性煎服了,3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还能坐起来。这件事对李可震动极大。他意识到,《伤寒论》中的药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剂量太小。李可认为,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所以在以后的治病过程中,他有意识针对病情加大药量,果然取得了奇效。现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对李可曾做过高度评价,认为他在中医救治重症方面探出了一条新路。其学术经验在张存悌[5]及孙其新[6]等系列李可学术思想汇总中已有详述。

去年夏天,笔者内弟患口腔溃疡,疼痛难忍,请一中医诊治,辩证为胃火壅盛,予以玉女煎清热滋阴,方中用石膏30克(先煎)、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竹茹15克,二剂水煎服。初服一剂,症状未解。观其舌红苔黄而燥,舌尖见一米粒大溃疡点,自诉疼痛难忍,口渴唇干,小便黄赤。此为胃火炽盛灼伤阴液,石膏用量过轻,有杯水车薪之感,遂试着加大石膏剂量,嘱其将原方石膏量增加到90克,遵照原方用法,以观其效,不料竞一剂而愈。此案只变一味石膏之剂量,竟效如桴鼓,方悟量变效变,叹中医辩证论治之奥妙神奇也!

然观近代中药剂量,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殊不知剂量过轻,不堪大任,难以起效,不但阉割了中医学奇特的疗效,而且丢掉了中医急救阵地。

结论:《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在加强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临床用药的依据。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后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的用药特点,在方剂的选用时,决定要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以更适合于该患者的个体治疗方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中,对病人服用后没有效果同一处方,经验丰富的医师有时只增加其中一味药的剂量,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中药,遵循《药典》剂量,在临床中根本没有效果。《药典》作为法典,不但是生产使用药品的依据,同时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也是作为评判合理使用药品的依据。医师根据《药典》剂量,平稳用药,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想追求效果,必将突破剂量的限制。但是,按照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一旦发生纠纷,医师将承担举证责任,即使与剂量无关,要推翻《药典》的规定和拿出对医师有利的证据,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回归经典之本,提高中医疗效,不仅只是每个热爱中医之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权威机构、药典编篡委员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琳。经方常用50味药在《外台秘要》中的用药规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2,5,1

[2] 程先宽,韩振蕴,范吉,等。中药超大剂量应用历史及现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69-71

[3] 傅延龄,宋佳,张林。经方本原剂量研究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4);231-233

[4] 仝小林,穆兰澄,姬航宇等。《伤寒论》药物剂量,中医杂志,2009,50(4):368-372

[5] 张存悌。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57-58

[6]孙其新。中医之秘在于量,中医药通报,2008,7(5)

论文作者:王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论文_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