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淡化美与苏轼对文艺发展的贡献_苏轼论文

略论文艺的冲淡美及苏轼对其发展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其论文,苏轼论文,文艺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2)05-0016-06

冲淡美是诸多文艺美学中的一种美的形态。它的特点是在质朴单纯的外在表现形式里面,蕴藏着冲和淡泊的情韵,从而使文艺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在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第二品,并作为主要审美趣味贯穿于全书。冲淡美又称为清朴美、自然美、清丽美、平淡美等。它在我国传统美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受到推崇。宋代梅尧臣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清代姚鼐亦说:“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与王铁夫书》)甚至文人论画,亦说“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可见,冲淡美是历代不少文学艺术家追求的艺术理想,是他们追求的作品的艺术境界。

为什么冲淡美会成为我国历代文艺界美学中的一种主要审美形态呢?我以为这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先民们的生产力很低,都是手工耕作,靠天吃饭,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个体小农经济生活。先民们接触到的都是原始的大自然,故他们很容易从青山绿水中得到平淡自然的美感。再者,他们中不管农夫还是文人,均较少受到社会的约束(除了在战争和社会极度腐败的环境里),人们都陶醉于“人生难得几回闲”的与世无争的恬静生活中。不会像今人这样过着节奏紧张的生活,故很容易,也很自然会以一种恬淡的心态来看待整个世界。这样,先民们恬淡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平淡自然景物吻合,平淡自然的冲淡美便成为先民们的最高审美境界。正如陶渊明说的:“此中真有意,欲辨已忘言。”可以说,冲淡美是先民们所追求的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学境界。

美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冲淡美也是这样。据今人张海明先生的研究,冲淡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先秦两汉的淡朴之美、魏晋至唐中叶的清丽之美、晚唐宋元的冲淡之美。不妨说,淡朴之美、清丽之美、冲淡之美是冲淡美历史发展的三级跳远,冲淡美的成熟恰恰是对前两者的辩证否定。”(《经与纬的交结——中国古代文艺学范畴论要》,P285)事实上,在冲淡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先民们对冲淡美的各种形态,只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审美趣味来加以考察和描述的,还没有触及到冲淡美的本质问题。到了苏轼,才对冲淡美作了较为深刻的阐发。现将苏轼前的有关冲淡美的描述简要介绍如下。

先秦两汉时期是冲淡美的萌生时期。这一时期冲淡美主要表现为淡朴之美。在先秦诸子中,对冲淡美影响最大的是老子和庄子。

老庄都强调“自然之道”。“道”,在老庄哲学中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必须合乎“道”,任其自然,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并说:“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他借淡来描述道给人的感受。他认为道是无声、无形、无味的,又是无限的。老子对道这种“淡”的见解,对后来冲淡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并明确把自然无为、朴素恬淡作为最高的美。他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篇》)并且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庄子还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庄子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是真正的美;合乎自然的美,就必须以天地之美为楷模。故庄子在《齐物论》中把音乐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和人籁。人籁,是人们通过各种乐器借助于人力而造成的声音之美;地籁,是风吹自然万物和各种大小洞窍所产生的声音之美;天籁,则是自然界众窍自鸣的声音之美。庄子认为“天籁”乃是最美的音乐,它不凭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自发而生的,完全摆脱了人为的束缚,故最具艺术魅力。

老庄之外,儒家贵本尚质。他们看重本色之美的思想,对冲淡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贲象穷白,贵乎反本”(《文心雕龙?情采》),“素以为绚”(《论语·八佾》引)、“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都认为素胜于绘,无色胜于五彩。这些审美思想的形成,对后来冲淡美色彩观的确立,有直接影响。

汉代是一个过渡时期,在创作风格上推崇雄浑古拙,强调文饰,对冲淡美没有新的发展。可是,在创作实践中,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冲虚平淡,抒情小品的清幽隽永,则成为魏晋六朝清丽的先声,这是不能忽视的。

魏晋六朝至中唐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400余年。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之中,文学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基本特点,正如鲁迅说的: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也许是因为战乱和社会腐败的原因,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都把自己的写作兴趣投向了大自然,抒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的那样:刘宋初年的文坛是“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其恬淡的风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倾慕。另外,亦是由于战乱、社会腐败和仕途的险恶,加上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士人们普遍不问世事,醉心于谈玄,以求全身避祸。这样,品评人物的标准也变了,恬淡无为、冲虚和平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士人们人格修养最高标准。这一时期,文艺批评理论虽然对冲谈美的理论没有作更大的发展,但这一时期人们品评文艺作品、品评人物的审美标准均是清丽之美。如《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常用的词语有:体识清远、风神清令、清淳简贵,清风朗月、花烂映发等。而刘勰品评诗文标准亦是:“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定势》)“五言流调,清丽居宗。”(《明诗》)所以,清丽美、清淡美乃这一时期最高审美标准。另外,我们还应正视这一个事实:这一时期对冲淡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和影响的,乃是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人的创作实践。他们的作品为世人提供了清淡美的范本。晚唐对冲淡美发展最有贡献的,莫过于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把“冲淡”放在第二品,且把它作为贯穿全书和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思想,如“自然”、“疏野”、“清奇”、“实境”、“超诣”、“飘逸”、“流动”诸品均可属于“冲淡”这一类的审美境界,其要点都是强调“平淡”、“自然”和“不事雕琢”。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诗品》虽然对诗歌的品评提出了24条标准,但这些标准亦是以形象的语言对各种审美特征作形象的描述的,并没有从理论上作具体的界说。如“冲淡”:“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屑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不管怎样说,《二十四诗品》的出现,标志着冲淡美已作为一条审美标准正式提出来了,而且它还处于核心之地位。

宋元时期是冲淡美的鼎盛时期。之所以会鼎盛,有其客观的社会原因,正如苏轼在《谢欧阳内翰书》中指出的那样:“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北宋初期,杨亿、刘筠一派“西昆体”作者,崇尚声偶之辞,在诗歌方面排斥杜甫,在散文方面排斥韩愈。而文人写文章,普遍是“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而当时的文章多数是“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所以,有识之士均立志要革除这种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其手段之一,就是提出要以“古朴”、“平淡”的文风作为救弊的手段和武器。在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的努力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革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苏轼的贡献和影响是最大的。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文艺天才,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散文而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诗歌而论,他是宋代的大家,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一起,并称“李、杜、韩、苏”;以词而论,他是“豪放派”的开山祖,在词学史上自成一家;以书法而论,他是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后的一位巨擘,同宋代的著名书法家蔡襄、米芾、黄庭坚一起,号称“苏、黄、米、蔡”四大家;以绘画而论,他是文人画派中的健将,与同时期的以画竹著名的文同一起,被称为“文湖州派”;他的画法,被称为“玉局法”。他的美学思想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思想,他一生追求的,乃是平淡自然的冲淡美学主张。和前人相比较,苏轼对冲淡美学思想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冲淡美的实质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创作了大量具有冲淡美的诗文。现简要分析之。

(一)在理论上揭示了冲淡美的实质

从上面所引的诗文可以看出,苏轼之前的文人对冲淡美只是作为一种审美境界,作为一种艺术效果来描述、追求的,而对于这种美的艺术特点和实质还没有揭示。苏轼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仅是归纳了这种美的形态,而且还指出了这种美的实质,让读者对这种美有一种理念上的认识和把握。比较系统地阐述这一美学思想的,乃是在《书〈黄子思诗集〉后》: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是苏东坡对具有冲淡美书法的描述;“天成”、“自得”、“超然”,又是苏东坡对具有冲淡美诗歌的描述。这些描述前人是可以做到的。而前人做不到的,乃是他对冲淡美实质的归纳概括:“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纤,细微;秾,原指花木稠多貌,此指浓郁;淡泊,原指恬静寡欲不追求名利,这里指朴素无华的语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思想感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深远趣味。你看,寥寥12个字,就把冲淡美的特点写出来了。司空图是推崇冲淡美的,并把这一美学思想贯穿于《二十四诗品》中。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又把司空图的诗论搬了出来,说“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我以为,苏轼的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解释“至味”的意思,解释“妙在笔画之外”、“天成”、“自得”、“超然”的意思,是“至味”的具体化。意思是说,具有冲淡美的诗文,其意蕴需透过字面去体味,去咀嚼,才可能得到。这种“味外之旨”,就是具有冲淡美诗文的特点。

关于冲淡美的特点,苏轼在其他诗文中还多次谈及。如,“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评陶诗二则》)“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评韩、柳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诗人,皆莫能及也。”(《追和陶渊明诗引》)“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你看,苏轼的这些论述,无非都是抓住了具有冲淡美诗文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这一矛盾的辩证关系来谈的。“散缓”、“枯澹”、“质”、“癯”均是指文字表现形式,而“奇趣”、“中膏”、“美”、“绮”、“腴”、“绚烂之极”均是指诗文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具有冲淡美的文艺作品,其表现形式是质朴单纯的,而思想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所以,难怪苏东坡近乎总结性地说:“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这,就点出了具有冲淡美诗文的特点和本质。所有这些论述,在苏轼之前是找不到的,这是苏轼在理论上对冲淡美的贡献。

(二)在写作方法上,苏轼指出了实现冲淡美的途径

苏东坡不仅在文艺理论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且在文艺创作实践中亦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在怎样才能创造出平淡自然的文艺作品这个问题上,苏东坡的做法大致有以下三点:

1.“随物赋形”

苏轼在《自评文》一文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这段话言简意赅,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它起码说明了这三个问题:其一,苏轼的文章是他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体现,“文思泉涌”,有感而发。其二,文章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该写多长,不该写多长,完全取决于文思,言尽文止。其三,具体写作方法是“随物赋形”,不须故作雕琢,而物态毕现。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平淡自然。“随物赋形”,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创作,客观存在的事物本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给它创作成什么样子;不同的事物就应该创作出它们种种不同的样子。他多次谈及这一创作方法:

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书蒲永升画后》)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滟堆赋》)

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

(《苏氏易传》卷三)

苏轼认为,要做到“随物赋形”,其创作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因为世间万物神态各异,且是不断变化的,故创作方法也只有富于变化,才能造成“神逸”的艺术效果。他曾盛赞文与可的飞白书法:

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其工至于如此,而余乃今知之。

(《文与可飞白赞》)

“飞白”,书体的一种,笔画枯槁而中空者,其风格就是冲淡。你看,依照“随物赋形”方法创作出来的书艺作品多美!它真实、自然,毫无雕琢,充分体现出冲淡美的特点。

2,以“常言”抒写

怎样才能写出平淡自然的作品来?苏东坡认为,除了用“随物赋形”的创作方法外,还必须用“常言”来写:

李端叔尝为余言:东坡云:“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

(周紫芝:《竹坡诗话》)

有明上人者,作诗甚艰,求捷法于东坡。东坡作两颂以与之,……其一云:“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乃知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

(周紫芝:《竹坡诗话》)

作诗易于造作,难于自然。坡公尝言:“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

(钱泳:《履园丛话》)

诗须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用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昔得此秘于东坡。

(赵翼:《瓯北诗话》)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常言”,就是经提炼后的“街谈市语”、“俗语”,而不像苏东坡批评扬雄所使用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的语言。因为平淡自然的文章必须使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无须故意雕琢,要“冲口而出”,故“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然而,“俗语”并不等于“陋语”。“俗语”是指文字不艰深,人人皆懂;句法规范,不是故弄玄虚,不是越少人能读懂就越好,最好能妇孺皆能读懂。而“陋语”,就是指句意浅陋,没有价值。苏东坡的意思是,要用“常言”写出具有深刻寓意的诗文来。所以他说:“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这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的。

3.渐老渐熟,方可造平淡

正如许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冲淡美是一种近乎纯粹意义上的美、深层的美,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它是艺术创作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地步的产物,是至工后的不工,大巧后的拙朴,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写作的最高境界——“无技巧”。而要从“有技巧”达到“无技巧”,从“绚烂”达到“平淡”,这一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其途径和方法都只能是“渐老渐熟”。苏轼曾在《与二郎侄》中告诫苏辙之二子苏适: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在这百来字的短信中,苏东坡不但道出了“绚烂”与“平淡”的辩证关系,而且道出了达到“平淡”的必由之路: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渐老渐熟才能造出平淡。所以,不少人又把冲淡美称为老年之美,过来人之美。

(三)在创作实践上,苏东坡不仅写作了大量平淡自然的诗文,而且独创了一种新文体——和陶诗

记得在1984年苏轼研究学会第三次讨论会(惠州)上,有人提出:苏轼晚年的岭南创作平淡得很,除了一篇《荔枝叹》外,便没有什么惊人之作。这一问题的提出正好说明,苏轼晚年追求的乃是文艺的冲淡美。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转变,其弟苏辙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说得十分清楚:“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说苏轼诗比李白和杜甫的好,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在这里暂且不论。但苏辙这番话说明,自从苏轼贬寓黄州后,就开始潜心研究文艺创作,喜欢上陶渊明的淡雅高远的风格。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给陶渊明以前无古人的评价的是苏轼。可以说,自从苏轼贬寓黄州之后,就摆脱了政治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心灵上追求一种真淳的冲淡的美学理想,并写下了大量具有冲淡美特征的诗文。如苏东坡写于惠州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你看,诗中的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然细细品味就发现里面有深意。正如一些论者说的,苏轼的诗是话中有“骨头”的。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自扬州发明的一种新文体——和陶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而苏东坡本人也十分自负地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追和陶渊明诗引》)苏东坡为什么要和陶?他在《答程全父推官书》中曾表白了他的写作意图:“仆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可见他写和陶诗是为了“陶写伊郁”,为了排遣自己胸中之烦闷。那苏东坡的和陶诗与陶渊明的诗究竟有什么异同呢?关于这个问题,清代王文诰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评语:“公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有作意效之,与陶一色者;有本不求合,适与陶相似者;有借韵为诗,置陶不问者;有毫不经意,信口改一韵者。若《饮酒》、《山海经》、《拟古杂诗》,则篇幅太多,无此若干作意,势必杂取咏古纪游诸事以足之。此虽和陶,而有与陶绝不相干者,盖未尝规规于学陶也。”(见《苏轼诗集》P2107)但不管怎么说,其真挚的感情,冲淡的美学风格都是相同的。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一:“环州皆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写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适,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适无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你看,两诗的风格很相似,都体现了平淡自然的美感,但苏东坡的和陶诗在内容方面比起陶诗来更加阔大,更加深刻。他除了与陶诗一样叙写了个人的生活状况,还赞美了惠州的山水及惠州的百姓,完全跳出了陶渊明的“小我”思想,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容。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这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那样:“陶诗之醇厚,东坡和之以清劲,如宫商之奏,各自为宫,其美正复不相掩也。”(《艺概》)

上面我已经说过,宋元时期是文艺冲淡美的鼎盛时期,其主要表现在,这种美学思想已广泛地体现在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方面,梅尧臣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音乐方面,周敦颐主张“淡和”之乐(《周子通书·乐上第十七》),成玉磵要求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在绘画方面,沈周在《题子昂重迭嶂卷》中称李成画是“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元代更是抬高了冲淡美的地位。由于受苏东坡的推崇,陶渊明诗歌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金人元好问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这代表了当时文人对冲淡美的肯定。在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元人亦首推冲淡美。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便说:“云林大痴画,皆于平淡中见本领”,可见对冲淡美的推崇。

明清以降,冲淡美在文人的审美理想中仍占主导地位,继续得到推崇。在诗歌方面,力主冲淡美的,首推“神韵说”的倡导者清人王士祯。他认为,清远简淡最得神韵。此说在当时“天下遂翕然应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后之淡。”在其他艺术方面亦是这样,明代画家董其昌等人倡山水画分南北两宗,其划分标准就是冲淡美审美观。其中的南宗王维画的特点是水墨渲染,出韵幽淡。音乐方面,明末虞山派的著名琴家徐上瀛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体例写成的《溪山琴况》,亦是以“和静淡雅”为核心,并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主张“得之弦外”,“舍艳而相遇于淡”。

至于苏东坡阐发的冲淡美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用“巨大”二字来概括。现略举三人论述以证之:

明代袁宏道认识到淡味之妙。他说:“苏子瞻酷嗜陶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袁宏道集》)

清代费钖璜在《汉诗总说》中说:“《三百篇》后,汉人创为五宫,自是气运结成,非人力所能为。故古人论曰:苏李天成,曹刘自得。天成者,如天生花草,岂人剪裁点缀所能仿佛?”显然,这个“古人”就是苏轼。可见清代文人深受苏轼之影响。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亦说:“坡诗云: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可见苏东坡的冲淡美文艺思想已深入了后世文人的心。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冲淡美这种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它在苏轼之前,乃处于一种原始的感性阶段,只能从感观上感知这种美,在形态上描述这种美。直到苏轼出现之后,才把冲淡美提高到理性上来认识,并以他大量的创作实践,指出了实现冲淡美的途径,故苏东坡在冲淡美的美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收稿日期:2002-03-12

标签:;  ;  ;  ;  ;  ;  ;  ;  

论文艺的淡化美与苏轼对文艺发展的贡献_苏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