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方才有所为论文_麦永新

有所不为方才有所为论文_麦永新

——从老庄哲学思想中寻求现代学校管理的智慧

麦永新 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

摘要:老庄哲学蕴涵无穷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管理可从中寻求智慧。作为一校之魂,校长应该遵从学生之道、教师之道、学校之道,为其所当为,止其所当止,实现学校的最好发展。

关键词:老庄哲学 现代教育管理 无为而治 智慧

如何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现代教育管理的智慧?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有幸聆听过一位教授的讲座《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和震撼。联系前段时间读到的老庄哲学思想,我有了新的思考:从老庄哲学思想中寻求现代学校管理的智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道以自然为本,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二是“无不为”,即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自然达到“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既有不恣意妄为之意,又有“无不为”之意,为其所当为,止其所当止。

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校长是一校之魂。这就需要校长具备超前的理念,正确的决策、准确的识人和科学的行事。对于校长,指挥团队“做正确的事”比教育部下“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校长就是要引领方向识人用人,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校长如果整天被杂事包围,拘泥于琐碎事务,缺乏思考,就很容易固步自封,目光短浅,抓小遗大,甚至会不辨方向,盲目指挥,误入歧途。因此,校长要具有道家“无为而治”智慧,顺应学生之“道”、教师之“道”、学校之“道”进行管理活动,有所不为方才有所为,从而达到不治而平的目的。

一、顺应学生之“道”

学生之“道”是做人之道。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我们所培养的人将来也要服务于社会。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庄子的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他倡导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基于生命的感悟和基于身体的实践。《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健体”的思想大概源于此。学校管理不应只把关注点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其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及幸福感:身心健康;正直勤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成绩优秀。

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引领者、执行者,我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考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在环境中与环境相互构成的人,是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是既有唯一性又有着普遍性的人,是具有内在发展需求和能力,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的人”(叶澜)。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成长,并从中学会欣赏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学校管理中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强求平衡划一,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和倾向的学生,不人为降低特长生的需求,不肆意拔高差生的实际。重成绩而不惟成绩,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注重学生特长培养,抓牢抓实抓大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为学生创建发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特长越拉越长。

华山“险”,泰山“雄”,娥眉“秀”。山尚且如此,我们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更应该是彰显个性的“千人千面”。唯此,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学校生活,享受学习过程,享受成长的历程。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不会唱出“手拿炸药包,我去炸学校”的歌谣,因为他们真心喜欢学校,真心喜欢上学。

二、顺应教师之“道”

教师之“道”就是在遵从社会原则和管理秩序的前提下争取个性发展的权利。

真正的课程改革之战场发生在课堂之中,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学校的发展应以教师为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教师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学校发展的愿景结合起来呢?庄子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管理者要懂得取舍,要舍得放弃,管理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一应俱全,“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并不是管理得越具体越好,规章制度越细致越好。管理者的“为”应“为”得自然而然,不着痕迹。作为管理者,校长不必去规定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细节,无需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这样那样的限制。校长只需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

在教学管理中,我从不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做过多过细的规定,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努力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毕竟,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教师要思考的。干预教师课堂,只会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最终也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个性的老师怎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呢?

而我要做的,第一是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的领导——思想的领导是校长最重要、最有力的领导手段,实施民主的管理——以各种形式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学校发展规划与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学校的发展目标落实的原动力来自于教职工,让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相适应,才能达成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全面和谐。第二就是尽量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他们创造条件外出学习,加快他们成熟的进程。我在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着力打造教师特色品牌,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案例讨论,反思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我非常注意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指导教师用教育的思想武装教学行为。

在管理过程中,我一再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放松对教师的束缚,减少干预,相信教师的能力,给教师最大的私人空间,让教师安居乐教,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幸福感,让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契合,也就实现了“无为而治”。

三、顺应学校之“道”

学校的发展既要做实承传,又要创新。学校之“道”是“找准位置,鲜明个性,彰显特色”,是发展、创新,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的发展,首先就是要有准确的定位——对学校目前状况的定位,对学校将来发展可能性的定位。校长应该通过对学校外部办学环境和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思考和调研,对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的定位;管理效能的定位;发展路径的定位。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张扬学校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名牌学校,更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

其次,建设有张力的学校文化。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的第一要素是价值观念,抓住了它,才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张俊华博士指出:“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引领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总和。它不是虚无的、空泛的和飘渺的,学校文化是实在的、具体的和无所不在的。学校的每一个体、每一班级、每一处室、每一角落、每一学科、每一细节、每一行动都体现学校精神,都体现学校文化,建构学校文化是校长的首要责任、使命、目标和战略定位。学校的灵魂是其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精、气、神的躯壳。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构的精神领袖,校长应该在文化、思维、行为、学术四个方面引领群体,应该是价值、规范、理解、宽容的典范。”

教育的本质就是协助学生达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及实现理想。校长应站在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以素质教育的远见,从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把学校创设成育人文化场,以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作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关注教育的精神价值,立足提升师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彰显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提倡善于研究的工作方式,勤奋进取的工作态度,求实创新的专业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确如此,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走向。作为一校之长,务必做到转变在观念上,落实在管理中,努力提升专业领导能力,才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 “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同理,我所说的校长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懂得取舍,要明白作为管理者的职责,用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时代的手段去治理,从而达到不治而平的目的。

“无为”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有所不为方才有所为更应该是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王玉孝等编著《老子*道德经》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3)《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二期

(4)《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论文作者:麦永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有所不为方才有所为论文_麦永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