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诗歌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其文学价值为例论文_杨员奇

浅析陶渊明诗歌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其文学价值为例论文_杨员奇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给读者清新自然的感觉。在特定的年代,独特的人生经历下,陶渊明的诗歌表达的是淡然和田园诗意般的人生态度,读者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去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诗化 归隐

魏晋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想要存活下来,除非你自身足够强大,亦或加入一个团队。显然读书人选择的道路以后者居多,而陶渊明不同于那个时候的文人。读他的诗我们感觉他游离在群体之外:“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栖栖失群鸟》)好像是表达他不在群体之中惶恐不安,实际上是向我们表现陶渊明郁郁不得志。诗的末尾一句:“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违。”在大风下没有茂盛的树林,只有松树的浓荫永远不败落,这表达的就是陶渊明的归隐之心了。与大部分归隐的人不同,陶渊明决定归隐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走出封建统治的桎梏,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归隐就是选择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生存成了大问题。将归隐诗化的人不在少数,陶渊明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和道德。如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文学在现代的定义其一为社会形态,无论文学的表现形式、叙述内容多样和丰富,都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原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说的是田间的小路就要荒芜了,而田园中松菊还在。为什么偏说三径呢?原来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在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世就多以“三径”来代表归隐。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陶渊明将对官场的厌恶以归隐的方式抗争写到诗中,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将苦难一点一点磨碎,他的这种韧性使得他的诗歌有了灵魂。陶渊明的诗歌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向权贵低头,不做谄媚的小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晋书·陶渊明传》)

其二是审美的艺术,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情感性指的是激发读者共鸣,使读者产生新的认识。美是实物的一种属性,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价值判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陶渊明受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表现诗人希望能干一番大事业。但现实总是不遂人愿,群雄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担任祭酒等职务不足以让他施展抱负。“饥寒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又因为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在那样的处境下,陶渊明就逐渐亲近自然,转向归隐。形象性则是通过创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陶渊明写五柳先生其实就是写自己,精神世界富有,物质极度匮乏,不追求享受,真正把握住心灵的一尘不染。超越性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淡自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陶渊明的平淡是忧虑沉思之后的产物,对生活充满热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这些平常的事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的乡野图,这就是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极度混乱的年代,作者营造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表现艺术世界里人和社会关系对现实的超越。

其三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媒介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陶渊明的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简单的白描,语言中透着朴素。身处自然之中,没有世俗的烦扰,写出的诗歌也有了自然的感觉。平淡的语言又不是随意写出来的,是陶渊明高度凝练语言的结果,去除了世俗,给人简单、清净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在东篱下采几株菊花,抬头见到南山的好景色,好的心境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陶渊明诗歌的意蕴不是直接呈现的语言也不是诗歌中的形象,而是指诗歌内在的精神,生气,灵魂和情感。.人和人的区别可是说是很大的了,有的人为了自己一点利益,背叛出卖。有的人为了守住本心,可以放弃生命,这一直被人们作为不可企及的人格高度去推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此句诗描绘是一幅宁静的日落飞鸟归巢图,表达的诗诗人对这种飞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是魏晋风度,“风度”即尊严。陶渊明用归去劳作的方式来保护尊严,很基本也很有效。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有着理解和还原作家赋予作品意义的作用。“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杂诗》)诗人在很多诗作中都提到过“南山”,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读者的阅读活动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我们应该意识到,反复提到的一个意象是不是有象征意义?如果有,象征着什么?南山是一种精神象征。作者希望读者能和他产生共鸣,这样他的作品才有时代性的意义。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分为三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饮酒诗以“醉人”姿态抨击社会,咏怀诗表现诗人内心的愤懑,田园诗充分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酣畅淋漓地表现人生,是诗人文学思想的灵魂,是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

[1]张炜,陶渊明的遗产[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2]李华,陶渊明诗文常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8

[3]逮立钦,陶渊明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唐静,陈娜.从读者视角解读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J].蚌埠学院学报,2017,6(04):43-47.

杨员奇(1999—),男,汉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论文作者:杨员奇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浅析陶渊明诗歌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其文学价值为例论文_杨员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