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的编写特色论文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的编写特色

周天长 付洁

【摘要】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遵循《盲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6年版)》理念要求,参考普校教材的框架编写而成。新教材与时俱进,时代气息浓厚,突出生命教育中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法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盲教育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课堂教学和视障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

【关键词】 盲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盲校七年级政治学科教学终于有了专门为视障学生编写的课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教材充分尊重全盲和低视学生的特点,在普校《道德与法治》(2016年版)教材的基础上,分别编写了盲文和大字(文字内容一致,呈现方式有别)两套读本。新教材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又结合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关于法治内容的介绍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们倍感亲切。新教材在文字的字号设置、图片背景设计、栏目安排、材料选用、删繁就简、图片转换成文字描述等诸多细节之处都反映了教材编写专家们的良苦用心。

一、新教材“时代”特色鲜明

新教材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的背景下编写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原普校教材的框架下,新教材对自我认识、建立友谊、尊敬师长、珍爱生命、心理健康、集体主义、法治观念等各单元进行梳理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为指导,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重新表述,使教材与时代脉搏一起律动。

有一次,一个哲学家前来拜访,想和哈雷德一起讨论他刚刚公演的新剧《格曼纱的早晨》。不过,哈雷德并不欢迎他的到来,因为他和这个哲学家不相识,对于哲学家提出的任何问题,他都闭口不谈。最后,当哲学家打算告辞离开时,哈雷德还不安地问上一句:“你是到我这里来打探些什么隐私的吗?”

新教材在国家思想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架起了一个既科学又艺术的桥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了视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盲校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专题学习、循序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度展开、螺旋上升的形式,结合新增的材料内容,使视障学生充分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

例如,在新教材上册第一课“有梦就有希望”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编者将这一内容补充进教材,既彰显了时代特色,又向视障中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生理残疾束缚了视障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梦想似乎与大多数的盲生缺乏关联性,新教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大胆畅想未来为前提,点燃了他们追求卓越的希望。

课堂探究

同样在新教材上册的第一课“探究与分享”中,首次引用了残疾人楷模张海迪的故事材料,让视障学生们懂得把自己的梦想与时代、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鼓励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张海迪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们觉得来自残疾人特殊群体的事迹,学习起来更亲切,榜样激励作用更加强大。新材料的引用和学习,能够让视障学生们正确面对自身的残疾,不悲观,不气馁,振作精神,迎接生命的挑战,更有信心成为“时代新人”。

二、新教材突出“生命教育”中心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在“运用你的经验——情境三”中,选用了一张“盲人按摩”的照片,内容介绍里说明:“政府和社会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思考练习:“国家和社会还给予残疾人那些特殊保护?”盲人按摩,作为视障学生未来就业的主渠道,一直受到他们的热切关注,新教材首次引用反映盲人按摩的照片,并从法律上给予保障与认可,增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自信,课堂教学中引起很大反响。

比如,在新教材上册的第八课“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引用的新材料是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的7.0级地震,在震后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生命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各级各职能部门、人民子弟兵、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生命的珍爱。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的残疾,导致对于生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理解,有时意志消沉,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新教材引用的新材料,就是让视障学生们懂得,在社会主义温暖的大家庭,无论是处于怎样的逆境状况,个体生命都是宝贵的,都会得到重视与关爱,自己应该振作起来,挖掘优势资源,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例如,新教材上册第一课,在“少年有梦”的内容里,引用了“12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材料。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可谓是多灾多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报效国家的不二选择。少年周恩来目睹了国家羸弱、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既表现出他的梦想已经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又体现了“国家有难,舍我其谁”的优秀文化传承,启发和鼓励当代青少年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三、新教材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在原教材基础上,新教材新增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法律知识介绍,这一特色在下册的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得到集中体现。

再比如,在上册第九课“守护生命”的内容中,“探究与分享三”新材料讲述了抗日战争年代“陕甘宁边区”的故事。当时面对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大无畏精神风貌,激发起“人民的旺盛斗志”,延安精神由此形成。尽管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可是爱好和平、心系民族危亡的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文艺工作者更是创作出很多的“红色经典”,养护着我们的精神。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都希望祖国强盛。从新高度来理解对生命的精神养护,其意义不仅是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视障学生来说,在人生的逆境面前,只有坦然、乐观地面对命运的安排,将来才能实现自我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再如,新教材下册第三课“青春有格”中,讲到“行己有耻”,“相关链接一”引用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和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教材把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知羞耻”提升到做人和国家荣辱的高度,教育青少年“知羞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已经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四、新教材强调实施“法治教育”

新教材的法治特色,体现在增加了与残疾人相关的法律内容。依法治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创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更需要法律给予切实保障,让他们共享祖国繁荣昌盛带来的丰硕成果。

互动教学

新教材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质。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从独特的角度为生命教育赋予新的含义。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在凸显自身生命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与他人生命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一个生命个体从小学的懵懂无知到中学的成长蜕变,体现了学生成长、生活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发展的历程中有效地融入了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教育。同时,通过引用材料的更新与解读,提升了生命教育的高度,赋予了其新的含义,真正把生命教育落实在教学之中。随着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新教材还在下册的第十课增加了“法律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学习内容,首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予以详细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探究与分享四”中,列举近年来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成就,说明了我们国家残疾人事业的巨大发展,同时,希望学生们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相连。由此可见,新教材突出了以残疾人权益保障为核心的法治特色。

②层黏土(Q3-4al+pl):灰黄色~黄色,局部上部为灰黑色,可塑~硬塑,局部底部含铁锰质结核,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压缩性;场区沟渠及北部有缺失。

主题团日活动

五、新教材体现盲生学习需要

(一)调整文字表述方式

在编写细节上,新教材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的学习特点。新教材在文字叙述中,将原教材中不适合盲生情况的内容进行修改。例如,上册第三页,原文“我们告别小学,满怀希望地跨进中学”修改成“我们满怀希望进入中学阶段”,这样的改动符合盲生实际情况。因为我国大部分盲校都实行一贯制,即学生们从六岁上学直到“职教”毕业或考入高校,都在一所学校中完成,这显然与普校学生不同。因此,新教材将“告别小学、跨进中学”改为“进入中学阶段”更符合盲校实际。

在本次的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地将城市的建筑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了有效融合。从设计区域至外部交通以及空间层面都十分符合生态建筑理念,湿地公园水岸与周边城市居民之间相互呼应的效果十分贴合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具体而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使用的是一种几何抽象的折线形湖水纹样斑块,然后在其中融入了工程当地的文化符号以及生态环境形象。另外一方面,在进行生态湿地设计时,需充分与城市的发展理念相融合,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休闲与绿化空间,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绿化生态带以及经济活力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活力。

1.栏目设置。栏目设置以一节为单位,如果某一栏目出现了两次以上,就增加数字编号。例如,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为探究与分享一、二、三等,这样的设计更便于全盲学生学习,他们可以清楚而有条理地摸读课文,不至于混淆。

(二)优化排版设计

根据目前学界的讨论成果,体育赛事转播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学者们也并没有就它的内涵外延达成共识。

再比如,考虑到学生的视障状况,新教材把课文中出现的“镜头”改成“场景”,把“看到”改成“闻到”或“领悟到”,把“翻看相册”改成“回忆”,把“色彩”改成“声音”等,让视障学生阅读的时候觉得很亲切。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其理论内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唯物史观,同时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列表替代了“图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需要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思考与练习的时候。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普校教材往往会将练习内容设计在一些图形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低视生对于这样的排版无所适从,看不清也写不好。因此新教材采用宽格的列表形式,效果好很多。

然而,全民开启造星模式也开启了某种权力游戏。此前,《人民日报》有评论指出:由于流程不透明、款项管理混乱,一些“粉头”借集资之名行诈骗之实,甚至携巨款消失。正如该评论所说,新模式、新业态的长势越是欣欣向荣,就越要创新监管方式。

3.设计讨论互动场景。新教材中有很多学生讨论的场景,并给参与其中的学生编上名字,如小杰、小明、小新和小娟等。看似很小的细节,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带来意外的收获。有的视障学生觉得书里的人物忽然有了个性,也有的觉得很真实,还有的对号入座,就好像是自己在发言。

4.将盲文版教材中的图片转化成文字描述。例如教材上册122页的“探究与分享一”,将三张图片的内容都转换成文字描述。新教材的这种安排,受益最大的是全盲学生,因为盲文版教材不可能有图片,随意地删除重要的学习内容则可能会破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因此,这样的处理恰到好处。

政治是一种思维活动,政治教育是政治思维教育,重在政治思维方式和政治思维能力;政治也是一种文化,政治教育是政治文化教育,重在政治的理性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教育。作为盲校政治学科教师,我们要不断深入钻研新教材,读懂新教材的新意与特色,把握精髓和难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打造更加高效的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61

(作者单位: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300221)

标签:;  ;  ;  ;  ;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的编写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