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古诗歌教学的再思考论文_俞熙

关于初中古诗歌教学的再思考论文_俞熙

福州市福清海口中学 350313

说起古诗歌课堂教学总是困惑不已。如今随着课改,古诗歌欣赏题的出现,所占分值比例提高了,于是对古诗歌的教学再做一番思考,主要从语音、字形、语义、语法等基础方面来解读诗歌,有不足地方敬请方家斧正,不胜感激。

中华民族文化起源是诗歌。古诗歌年代久远了,但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质不变,我们授课必须遵循诗歌的特质。首先强化诵读深度,因声求气,体会古诗歌的韵律美,进而体悟诗情。诵读不仅有利于感悟古诗所特有的韵律美,也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汉字的语音语调是特立独行的,诗歌平平仄仄的语音语调如曲径通幽。古诗歌的教学将诵读贯穿在教学的预习、讲解、分析过程中,形成一条任务活动链,让每次的诵读都是一次质量的提升过程。如果老师懂得一些音韵学,那么导引到位学生会理解更深入的。例在教读《秋词》这首诗歌时,引导学生诵读,明确语调是明朗刚健的,而不是悲伤低沉的。从韵律角度进行赏读的,跟学生讲清古诗有关常识,偶数行最后一个字“朝”和“霄”,韵脚是ao,开口呼的,押萧韵,是一个比较跳跃辽远的韵,铿锵有力。诗人选ao韵脚与他所抒发的积极向上诗情是相谐的。诗人一反常态,写出秋日的美景胜过春天,从地面写到天上,仿佛那只鹤具有能够冲破云层的干劲,有气势。诗中气象开阔,这正是刘禹锡被贬后依然积极而不消沉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声韵是富有含义的!韵部有“霄豪之响”“家麻之和”“尤侯之幽”“齐微之弱”“东钟之洪”“庚青之清”等等,诗人因兴发感动而写诗歌,选择的韵和调与自己所表达的志意是一致的。感伤基调的诗歌如《渡荆门送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多选ou韵(忧愁之义);开朗明快基调的诗歌如《过故人庄》、《己亥杂诗》多选a韵,还有其他多种韵情关系。学生走进了读诗门道,对诗歌的把握自然比较准确。我国古代有吟诵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曲调等声音的形式来表情达意。而今我们没有了吟诵,对诗文的理解就有可能偏误了。

其次加强字形辨析的力度,体会古诗歌的结构美,进而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咬文嚼字,随文学习是回归语文课堂的正道。古诗歌教学更需要追根溯源的探究学习法。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不仅是一种符号工具,还蕴含历史与文化的信息。汉字的结构与汉字的的意义是高度融合在一起。仓颉造字,点画为文,合文为字。诗歌的结构与汉字的结构一样具有美感。汉字形状多如方块,建构出来的古诗可谓美到极致,那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企及的。以绝句律诗为例,一首绝句,四句就成诗作,如四根柱子搭建的一间房屋,一首律诗好像搭建出两间房屋,以此类推。每个汉字又有各自的成长故事,诗作用20个、28个字、或40个、56个字符似构建一间间房子,欣赏他们犹如走进文学殿堂。这是诗歌用语言极简主义风格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郑敏教授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了感情的向人们述说生活的脸”。例《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与《商山早行》中“凫雁满回塘”两个同音不同意的燕与雁,学生经常写错,这要从造字法和意义入手,“燕”象形字,燕子之形象,有春的使者和守信之义;而“雁”形声字,常成“一”字或“人”字排行的,有信使、思念、思乡之义,这样结合具体诗句讲解学生记得牢。近体诗字与字之间平仄是相间模式,句与句之间平仄是相对的模式,必须押平声韵,其他形式根据诗情需要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如古体诗《望岳》押仄韵,乐府诗《观沧海》也有自己的特点。一首诗句与句、联与联之间有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结构,浑然一体。而词更严格,不同词牌有定调定格定韵定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诗歌还有诗画一体的结构特质,课堂上可以做些图文转换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汉字演变历史悠久,有些汉字变化较大,致使我们学习存在困难。老师如果懂得文字学,在讲析时融入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默写时既可以减少写错别字的频率,又容易理解诗意,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的。

再者加强理解语义的广度,体悟古诗歌的志意美。学生怕读古诗词,就是诗歌的语言比较含蓄与多义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练就真本领才能抓住语义。多义性就是理解字面背后的具体信息,根据文脉通过联想或想象多角度进行深入探究语汇密码,要破译古诗中词语的文化密码,必须透过字面抓到语言更深广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具体某个字的义项,它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下会产生出不同的形象和意境。例如““壮士十年归”与“归园田居”两个“归”字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本义归来,第二个引申义“回归自然”,你要读出真正的“归”意,才读懂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人陶渊明。其他如“杨花、子规”、“孤雁”、“梅兰竹菊”、“落花、流水”等这些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一旦入诗就入境了,不仅有表意更有深意了。还有“绿肥红瘦”、“烟花愁雨”、“梧桐秋雨”“巴山夜雨”等这些词都有其特定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把握这些具有文化定位的意象才能读懂诗意。其次诗词中会直接用几个词语构建图画表达特殊的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句用9个名词组成3个画面,营造浓郁的伤感气氛,引导学生赏读就容易兴发感动,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闻一多曾指出:“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妙花祥,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此外,引导学生领会诗句语法的异质结构特点,增强表情达意。诗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常用特殊语法表达。这里语法指的是语序故意颠倒、省略成分,还指诗句用各种各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例如考虑韵律问题,句式的限制,增强表达情感与表现力的需要,古诗句倒装形式频见。“独钓寒江雪”(在寒江雪中独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而竹动,下渔舟而莲动)。“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通“思”,表达思念的意思(比喻、双关);“灞桥折柳”中“柳”通“留”,有挽留之意;“怀采薇”“烂柯人”化用了典故,还有许多诗句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教读古诗歌从诗句的语音、字形、语义、语法等基础方面入手,研读诗人因为某个触动点,运用恰切的组词造句方法,营造特殊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人所抒发的的情感志意,这样才能还原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把握了诗人的兴发感动点,才能理解诗人的心境,才能实现文字、文学、文人和文化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我爱吟诵》

[2].《龙榆生的词学十讲》

[3].《中学语文教学》2018.10

论文作者:俞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关于初中古诗歌教学的再思考论文_俞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