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第一窖”名牌战略_河套王论文

“北第一窖”名牌战略_河套王论文

“北方第一窖”的名牌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牌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你置身于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时候,你会被它的恢宏大气所震撼,为它的战略定位而振奋,被它的厚重的酿造底蕴所吸引,为它神圣的责任感所折服。你会在瞬间明白它为什么能在草原深处一鸣惊人,不仅在白酒市场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以“北方第一窖”的傲然姿态引领了内蒙古酒业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的产物

1952年,河套酒业集团前身地方国营杭锦后旗制酒厂建厂。

1997年,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同年10月8日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2004年,河套酒业国有股全部退出,并完成了应有的法律审批手续。至此,一个从地方国营制酒厂脱胎换骨而来的民营酿酒企业——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北方草原。

体制的转变让内蒙古河套酒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7年,河套酒业的销售收入是1977年的850.9倍。不仅如此,改革之后的河套酒业在企业形象上也大大提高,2004年,“河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河套酒业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河套品牌连续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定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对质量的执著

“一季好粮,5道关口,8个关键部位,20个重要质量管理点,一瓶好酒。”在“河套”看来,质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而正是他们对酿造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执著,才促进了河套酒业的快速发展。

黄河急匆匆地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百折千回奔向黄土高原,一路上挟泥带沙淤积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并形成了河套平原近800万亩丰草肥田,加上北纬41度平均每年3230小时的日光照射,成就了河套地区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优质五谷。而这又为河套地区的酿酒工业提供了保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河套酿酒文化是随着黄河文明的兴起而兴起。这是因为有了河套地区的一季好粮,才有了河套系列酒的千年醇香。

在工艺上,河套酒业继承和发扬了“套酿”美酒的千年传统工艺,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扩大产能,增加优质酒生产线、增加原酒储存能力。到目前为止,河套已拥有3千多个粮食酒生产窖池,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纯粮白酒能力达到8万吨。正因为如此,2006年,国家酿酒工业协会授予河套酒业“北方第一窖”荣誉称号。

在“河套”看来,白酒行业的质量观念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必须把质量的判定权从企业一方转移到消费者手上,坚持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的质量观念。河套酒业成立了以张庆义董事长为首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实施了“质量兴企”工程。健全了公司、车间、班组3级质量管理网络,完善了质量目标、质量组织、生产现场、质量检验等保证体系,制定了24类近260项企业管理、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加强了质检机构建设,在整个过程中设立了5道关口、8个关键部位和20个重要质量管理点,配备了300多名专兼职质检人员,并聘请白酒专家沈怡方先生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常年指导“河套”酿酒技艺的改进。

在这一系列措施保障之下,河套酒业在质量管理上成绩显著,实现了产品合格率100%,消费者满意度100%。浸透着悠久历史的河套酒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芬芳。

用心承担社会责任

河套酒业认为,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儿女血脉相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白酒企业应该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培养企业的情感、文化底蕴,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河套酒业是一家民营企业,更是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骨干企业。截至到2007年,河套已经累计上缴税金超过12亿元,同时安排了近4000人就业,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保障照章纳税的同时,“河套”还积极踊跃地投入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东方酒业》有一组沉甸甸的数字,它记录了“河套”的奉献和爱心。2003年,“河套”捐款30万元,用于抗击非典。2004年,“河套”为印度洋海啸捐款20万元。2008年5月,“河套”为四川灾区捐款50万元。1999-2008年的10年间,“河套”共资助300多名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2006年,“河套”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了“河套酒业集团阳光教育基金”帮助8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继续完成学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河套酒业已经累计为社会捐助资金达到2500万元之多。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河套酒业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003年以来,河套集团先后与中粮屯河公司共同投资在杭锦后旗陕坝镇、黄河镇建设了两个番茄厂,日处理番茄6,000吨,番茄种植面积达65,000亩,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河套酒业集团选择与全国乳业第一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公司实施乳制品开发合作项目。同时,经过对奶酒这一传统民族产品的市场调研及该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于2004年创建了腾格里塔拉奶酒有限责任公司。以上两个乳制品生产加工项目,年需鲜奶15万吨。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杭锦后旗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套还积极探索本地优质高粱粮食基地建设工作。目前,他们已在当地的沙海乡、太阳庙等地推广优质高粱基地达25,000亩,每亩高粱增收200-300元,从而使得广大种植农户受益匪浅。

河套酒业是用心在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崛起有道

最近几年,“河套”在占领内蒙古白酒市场的同时,也开始了其全国化的布局。尤其是在河南、陕西、河北等北方市场,“河套”已经成了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关于河套酒业快速崛起的原因,河套酒业老总王永强说“如果非要总结‘河套’这几年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可以归纳为‘双核心品牌策略,渠道模式创新,区位市场战略’等几个方面。这也应该是众多白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模式。”

双核心产品策略。核心产品的带动作用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河套”的成功也与核心产品的带动作用密不可分,而且我们实施的是“双核心产品策略”。一个是“河套老窖”,一个是“河套王”。

“河套老窖”作为“河套”的拳头产品,价位适中,主打大众市场,其对销售的带动作用将会长期存在。不仅是在内蒙,而且在“河套”全国化的进程中。“河套王”是“河套老窖”之后的又一亮点,作为“河套”向上延伸的品牌形象,其价位为商务用酒的主流价位,在200元左右。随着“河套”的全国化,“河套王”将更多地承担起对销售的促进和品牌形象提升的重任。

渠道模式创新。渠道是品牌的生命,如何保证品牌在渠道内有效运作一直是“河套”研究的重点。早在2000年我们就开始调整渠道操作模式,强势挺进餐饮终端,并因此成为白酒行业较早运用终端战术的企业。2005年以来,随着自带酒水的增多,餐饮渠道的销售功能正在弱化,仅仅依靠渠道的推力已经很难完成产品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开始加强品牌传播的力度,寻求品牌效应的提升,通过品牌提升拉动消费。

大区域市场战略。“河套”确立了大区域市场概念,重点打造“河套”在北方市场的影响力。我们将巴盟、呼市等几个内蒙古重要城市作为核心市场来打造,同时把河南的郑州、洛阳,河北的石家庄,陕西的西安,以及北京等市场作为“河套”的战略性市场。目前,这些市场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下一步我们将把他们连成一片,完成“河套”的北方战略,为“河套”全国化奠定基础。

“北方第一窖”战略

“占位策略”确实能够帮助企业确立竞争优势。但是每一个占位概念的成立都需要多个支撑点。对于“河套”的“北方第一窖”的占位,我们相信它是成立的。因为“河套”在基础设施、文化建设、名牌战略、发展目标等多方面为“北方第一窖”找到落地生根的支点。

基础设施。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纯粮白酒能力达到8万吨。2006年9月,国家酿酒工业协会授予河套酒业“北方第一窖”的荣誉称号。对此,有专家评述河套酒业的浓香型白酒生产规模和产销量,已经成为北方第一;河套酒业的主导产品河套王酒是中国北方浓香型酒的典型代表不论其占地面积,窖池数量和出酒量,都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第一;即使今后还有更大的老窖车间建成,它的窖龄也不会超过“河套”。

文化建设。内蒙古酒文化源远流长,自治区出土的文物中,有1/3与酒有关。2002年,河套酒业建立“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面积2,800平方米,分5个单元,馆藏稀有文物350余件,堪称国内白酒文化建设一绝。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已经成为河套企业文化形象的代表,不断地印证着河套人如何传承和发扬北方古老的酒文化。

名牌战略。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几千年来相交融而孕育产生了河套文明,因此,他们把“于年河套,烧酒之原”作为企业的品牌传播核心理念进行全面推广。2008年起“河套”连续4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发展目标。超越自我,永远没有止境。2006年以来,“河套”已经成为二线名酒中的佼佼者。在对过去成绩的认可、继承和总结的基础上,“河套”对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更加务实的思考,立足“北方第一窖”的产业基础之上,“河套”将在未来几年之内,进一步巩固现有市场基础,谋求从内蒙到北方,从北方到全国的影响,将“河套”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牌。

标签:;  ;  ;  

“北第一窖”名牌战略_河套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