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修课程中“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式教学论文,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新课程中设置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开好选修课,已经成为实现语文课程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向前发展的当务之急。开选修课,首先要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高中语文学科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的基本定位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言,开设选修课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出学习内容的选择。那么,在课程设置一时还无法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成为开好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的想法是: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策略,从现有选修教材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有教材内,实现“专题选修”;在专题选修的基础上,再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选修课程,最终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的目的。下面就“专题式教学”的有关设想作一些探讨。
一、选修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的基本特性
1.“专题式教学”体现了选修课程的拓展性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里的“拓展与提高”,不是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这种“个性”,主要是指学生个人的兴趣所好和发展需要。而“个性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需要。以古代诗歌教学为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必修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22首古代诗歌。在必修课上学习古代诗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但是,如果选修课学习古代诗歌还是定位于这个目标,那就成了必修课的简单重复。人教社选修教材没有走这种“重复”的老路,而是按照“专题”编排单元。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分别是“诗歌之部”三个单元的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体现了古代诗歌选修课教学相比较必修课的基础性而所具有的拓展性。这种拓展,不是简单的内容拓展,而是就某一个领域的内容所作的上位认识的提升。可见,“专题式教学”正是体现了选修课“拓展性”的要求。
2.“专题式教学”体现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
既然是选修,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选择内容。“专题式教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能。还以古代诗歌为例。上面提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诗歌之部”所列的三个专题。如果要使学生有多一点的选择,就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即在原有专题的基础上,再开发出一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以“杜甫诗”为例,人教社选修教材中有杜甫诗四首:《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相关链接中还出现了《泊岳阳楼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解闷十二首(其六)》三首。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考虑再设计几个学习专题,以带起对杜甫诗具体篇目的学习。例如:“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杜甫诗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理解”“谈谈杜诗的‘炼字’之美”“《旅夜书怀》中的‘垂’‘阔’‘涌’‘流’四字的艺术欣赏”“《旅夜书怀》《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这些专题的设置既有内容情感的理解,也有语言的分析运用以及技法的评价。每一个专题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点走向面,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原有的一首或几首诗的基础上建构出对杜甫诗某一个特点的认识。教材确立的大的专题没有变,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没有变,而实现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途径却增加了。多条途径,殊途同归。
3.“专题式教学”体现了选修课程的灵活性
开设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会有所不同的。“专题式教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散文之部”列出了三个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这三个专题不但内含十分丰富,鉴赏站位也比较高,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采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点“专题”变通。例如,关于散文与诗歌在创造形象上的不同,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专题:“散文的逼真与诗歌的想象”“欣赏散文从形象入手”“散文形象带来的意义多解”“形象与作品的感染力”“项羽形象中的作者寄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从这些专题中作出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专题,他们都可以完成“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个专题的学习,只是在兴趣、需要和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样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设计一些专题,既可以保证不同学生的选择,又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确立专题应遵循的原则
采用“专题式教学”,关键在于确立选修专题。而要确立选修专题,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专题式教学”要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目标要求,尤其是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是“积累·整合”“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实践·运用”“拓展·创新”,确立专题必须紧紧围绕这20个字,才能保证选修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让学生做“专题”性学习,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有了“专题”,学生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内或者就某一个专门的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学习,这一过程就使得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要符合选修教材的内容和目的要求
“专题式教学”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确立适合学生学习的专题,目的还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新整合的问题。还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这本选修教材“诗歌之部”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四点:第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第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抒发的情感;第三,了解《湘夫人》中即景起兴的手法;第四,了解古代诗歌的不同体式(歌行体、骚体、五言、七言等)。据此,在第一单元,可以设计的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在诗歌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在第二单元,可以设计的专题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变换的世风升沉与诗人创作之间的关系”;在第三单元,可以设计的专题是“诗词声韵与诗意理解”“古典诗词的诵读与感悟”。学生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3.要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求
“专题式教学”在确立专题的时候,必须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果专题的内容过于浅易,学生就不会有研究的兴趣:如果专题的内容过于专业,学生也会因力所不及而望之兴叹。还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在“散文之部”,教材确立有“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专题。若要以“气”论文,对学生来说恐怕就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本单元“赏析指导”中的《六国论》为主,联系学习过的古代议论性散文,探究议论性散文的“形与气”。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引导学生建立文本间的联系,学习从某一类文本中发现共性的东西。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专题:“散文中的情理脉络”“散文中蕴含的作者心性”。说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是指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一方面是指学生未来的需求。前者是以学生在形成最终能力过程中的具体能力为目的,后者是以学生最终具备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了促使学生形成鉴赏不同风格散文的能力,具备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写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能力,可以设计这样的专题:“从不同角度鉴赏不同风格的古代散文”“‘文无定格’中的鉴赏规律”“‘春秋’笔法及其发展”“清新的语言与鲜活的情趣”。为了促使学生具备“形成最终能力过程中的具体能力”,可以设计这样的专题:“不同情趣散文的不同笔法”“自由创作中的共同规律”。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专题,既是学习任务的驱使,也是学习兴趣的需要。
4.要兼顾必修与选修二者的关系
必修课程关注的是“共同基础”,选修课程也要关注“共同基础”,但同时还必须关注“个性发展”。“专题式教学”在确立专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做到在选修中联系必修,在“共同”中促进“发展”。以杜甫诗为例,学生在必修时就学习过。作为“共同基础”,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基本思想和创作特点已经有了基本了解;要促进“个性发展”,就可以联系必修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就他的思想或创作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专题研究。可以设计这样的专题:“从《蜀相》看杜甫之‘忧’”“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具体呈现”。这样的专题,既可调动学生在“必修”时所学到的有关杜甫诗歌的基础性内容,又能保证学生从某一个方面去发展对杜甫诗歌的认识。“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在“专题式教学”中得到有机结合,就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5.要鼓励学生自主确立选修专题
学生自主确立专题,既是丰富“专题”的一条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对此,教师要有所作为。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可以提出问题,可以提供材料。学生根据任务、问题和材料,就可以确定自己感兴趣并符合自身需要的一些专题:而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有可能会衍生出一些新的专题。这样一来,鼓励学生自主设立专题,就不仅仅是丰富专题的问题了,而且是真正将这个过程变成了提升素养、增强能力的过程。对于学生自主确立的专题,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让学生的专题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接近教材规定的目标要求,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教师的这种指导比帮助学生形成专题更有意义,更是一种对学生的有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说,鼓励学生自主确立选修专题,也是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求
1.对于每个选修模块要有总体的专题设计
“专题式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目的还是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专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保证确立的每一个专题都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就需要在每一个选修模块都有对专题的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核心是学生的素养提升和能力发展。例如,学习选修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可以考虑将“不避强御、胸怀天下的人文传统”作为一个大专题。围绕这个专题,精读第三、六、九三个单元的“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求谏》《〈日知录〉三则》),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观点。在此基础上,按照“春秋笔法”“家国天下”“经世致用”三个单元专题再去设计小的专题,如“‘春秋笔法’下的春秋人物”“‘进谏’与‘纳谏’的历史得失”“学问家的社会责任”等等。这样的总体设计,其实也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也是对学生的再次发展,更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2.对于专题的研究要有比较合理的流程
“专题式教学”对已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课堂为自身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流程。以往的课堂,大多是一节课就是一个“板块”,即每一节课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而“专题式教学”有可能打破这种以“课”为单位的旧例。“专题式教学”一般是以几节课为一个“板块”,即用几节课来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流程。例如,就一个专题先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加以分析,拿出研究的结果,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完成专题作业。不同的专题,会有不同的研究过程,但从“材料研究”到“相互交流”再到“展示成果”应当是一个基本的过程。
3.对设定的专题要根据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专题式教学”本来就是一个立足于变化的事情。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调整,也就缺少了变化;缺少了变化,“专题式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问题是如何做出必要的调整。首先是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并不一定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选择专题时的那种兴趣。这里面会有多种原因。但无论怎样,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就要对已选定的专题作出一点调整。其次,是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同一个专题,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难度、范围、目标等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再次,是要考虑课时进度。有的专题,学生做起来可能感觉很有意思,那就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当然,后面的专题就有可能受到影响,那也就只好对其作出调整。同样,有的专题,学生所用时间比预期要少一些,那也没必要非按照原计划执行。专题的调整可以是内容的调整,可以是数量的调整,也可以是研究方法和时间上的调整。换言之,“专题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既关注书本,更关注学生,随“学情”灵活掌握。
“专题式教学”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修中如何实现课程的“多样性”,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最终要产生的效果是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最终要收益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共同成长。高中新课程带来的观念和课程上的种种变化,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让我们努力开拓进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