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和氨基酸及品质的效应

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和氨基酸及品质的效应

赵首萍[1]2002年在《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和氨基酸及品质的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选用6个不同HMW-GS组成类型的春小麦为材料,研究N_(128)水平和N_(60)水平下不同硫肥处理对春小麦蛋白质积累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施用S肥不影响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但影响积累速度和最终积累量。高氮条件下施硫可以增加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尤其是可明显提高高蛋白优质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硫施用量不宜过高。氮的供应水平是硫能否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限制因素,尤其是在高氮条件下硫对高蛋白优质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作用更为明显,对低蛋白劣质品种虽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作用不明显。2+12亚基组成品种最终均以尿素施用60kg/hm~2条件下配合一定S肥表现较好,5+10亚基组成品种则以128kg/hm~2处理条件下较高。 不同HMW-GS组成品种HMW-G聚合体在开花后15天左右开始出现,LMW-G聚合体在开花后5天左右出现,以后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成熟。高氮条件下施硫可增加HMW-G聚合体积累量,足够的S是获得较高HMW-G聚合体积累量的保证。N_(60)和N_(128)水平条件下施硫均可增加绝大多数品种LMW-G聚合体最终积累量,但N_(128)水平增加幅度比N_(60)水平高,表明高氮有利于LMW-G聚合体积累。2+12亚基组成品种,HMW-G聚合体最终积累量差异很大,NE7742HMW-G聚合体形成时间早、积累强度大,最终具有较高的HMW-G聚合体积累量。 2+12亚基组成高蛋白优质品种NE7742与5+10亚基组成高蛋白优质品种HMW-G聚合体积累表现相似,在高N下施用一定S,HMW-G聚合体积累量较高。 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施用S肥对面筋含量、沉降值有影响。高N条件下(N_(128)),施硫可提高高蛋白优质品种和低蛋白劣质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但施硫对高蛋白优质品种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作用更明显,需硫量也高,而在低氮(N_(60))条件下,除Liao10湿面筋表现增加和沉降值表现降低外,其它品种施硫均表现湿面筋含量降低而沉降值提高。高蛋白优质品种在氮供应较充足条件下,S才能发挥作用,改善各项品质指标,否则,氮将成为硫发挥作用的限制因素。 N_(128)水平下,S_(25)~S_(75)处理范围内,NE7742和Roblin综合品质指标表现好,但以N_(128)S_(75)处理为最佳,而NKH9在S_(25)~S_(50)范围内综合品质指标表现好。表明,在N_(128)水平下,高蛋白优质品种NE7742和Roblin综合品质指标表现优所需硫的量要比低蛋白劣质品种NKH9高。 N施用水平较高条件下,施用S肥可以增加5+10和2+12亚基组成品种总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含量,而且含硫氨基酸与湿面筋和沉降值呈正相关,从而改善品质。赵首萍 摘要 2002年5月 不同品种同一S处理,总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含量不同,前者以NE7742为最高,其次为Roblin,N’KHg最低。总氨基酸含量和含硫氨基酸含量高可能是NE7742表现优质的一个原因。

邹春雷[2]2016年在《花后碳氮调控对春小麦源库关系与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叶面喷施碳和氮对春小麦源、库关系与籽粒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克旱19和龙麦33为材料,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5%和2%的蔗糖和尿素作为外源碳氮调控物质,从齐穗期开始分3次进行叶面喷施处理。通过测定源、库器官干物质积累、糖含量变化和籽粒品质,分析源、库关系,探讨叶面喷施碳氮物质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面喷施5%蔗糖降低了小麦旗下叶、倒二节的干物质重,增加了旗叶、旗下叶的干物质重下降幅度及其干物质转运对“库”器官的贡献率;而叶面喷施2%尿素增加了小麦旗下叶、穗下节、穗部的干物质重,降低了旗叶的干物质转运对“库”器官的贡献率。2.叶面喷施5%蔗糖降低了春小麦旗叶、旗下叶等“源”器官以及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叶面喷施2%尿素增加了小麦旗叶、穗下节等“源”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同时降低了穗轴、籽粒等“库”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叶面喷施5%蔗糖和2%尿素增加了小麦不同时期籽粒总淀粉含量。3.叶面喷施5%蔗糖和2%尿素使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了12.8%~38.1%,喷施2%尿素效果更加明显。5%蔗糖处理下克旱19和龙麦33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1.9%和9.5%;而2%尿素处理下穗粒数提高了20.6%和8.9%,千粒重提高了4.6%和7.2%,产量提高了16.9%和15.8%。叶面喷施2%尿素处理下龙麦33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了6.2%,湿面筋含量提高了5.5%,沉降值提高了14.7%。4.叶面喷施5%蔗糖处理下龙麦33的面粉吸水率提高了2.8%;2%尿素处理下龙麦33的面粉吸水率分别提高了4.7%。2%尿素处理下龙麦33的面团稳定时间延长了26.7%,断裂时间延长了12.5%,公差指数降低了18.1%。5%蔗糖处理下克旱19的面团拉伸阻力提高了10.8%,拉伸面积提高了8.7%,拉伸比例提高了9.1%;龙麦33的拉伸面积提高了7.9%,拉伸比例提高了5.0%。2%尿素处理下克旱19的拉伸面积提高了8.7%,拉伸比例提高了9.1%;龙麦33的拉伸面积提高了6.7%,拉伸比例提高了5.0%。

刘志华[3]2004年在《硫对春小麦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聚合体积累的效应及其与品质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条件下,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醇溶蛋白和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的形成积累规律,探讨硫对醇溶蛋白组分和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的作用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品质类型品种醇溶蛋白组分的初始积累量(开花后10天)、积累强度和最终积累水平不同,α-醇溶蛋白的初始积累量较低,积累强度小,最终积累水平低;β-和γ-醇溶蛋白的积累因品种不同而异;ω-醇溶蛋白初始积累水平高,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因品种而异。 硫对不同品质类型品种醇溶蛋白组分具有调节作用,但硫对各组分调节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一定施氮量为基础。低氮施硫对所有供试品种β-,γ-和ω-醇溶蛋白含量的调节具有正效应,对α-醇溶蛋白含量的正调节作用也以低氮施硫为主。 醇溶蛋白组分的形成和积累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但在一定施氮量基础上,施硫有利于富硫醇溶蛋白组分谱带的形成和积累,不同品种表现各异。 所有氮硫处理,不同品种4种醇溶蛋白组分的变化总体上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SDS-沉降值的影响不大。 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在籽粒灌浆过程中,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动态积累总的呈降低趋势。不同品种SDS-不溶性谷蛋白大聚合体初始积累量和最终积累量均存在差异,但在开花后25天~30天内,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的积累呈快速降低趋势。所有品种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最终积累量都低于初始积累量。 施硫对不同品种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具有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因品种和施氮量而异。N_(60)条件下,施硫对高蛋白品种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积累十分不利。高氮(N_(128))条件下,施硫对高蛋白品种Neepawa和Liao10 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的提高更为有利,而对高蛋白品种NE7742和Roblin 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但对低蛋白品种NKH9的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的提高极为不利,对其调节作用呈负效应。 无论高氮还是低氮处理,随施硫量的增加,NE7742 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反而降低,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和SDS-沉降值的提高有利。Roblin和NKH9高氮施硫处理与NE7742的相同,但低氮(N_(60))条件下,SDS-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间呈正相关,与SDS-沉降值呈正相关。

韩占江[4]2004年在《硫对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籽粒淀粉积累效应及其与品质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1-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室盆栽场进行。以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硫处理淀粉及其组分的形成和积累及其与品质的关系,以及氮硫处理对淀粉积累和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氮不同硫处理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动态积累趋势基本相同,随着籽粒灌浆进程,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积累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在开花后5天左右开始积累,但不同硫处理起始积累量和最终积累量不同。同一氮不同施硫处理,各品种籽粒总淀粉及支链链淀粉最终积累量不同,获得较高的最终积累量所需硫的量也各异。研究认为,施硫对不同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的积累具有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因氮肥施用水平而异。同一品种不同施氮处理,获得最高籽粒总淀粉含量对硫的需求量各异,但所有供试品种,均以低氮(N30或N60)水平施用一定量的硫,可以获得较高籽粒总淀粉含量。不同氮水平,各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对不同硫处理的反应各异。低氮条件下(N30),施硫更有利于高蛋白低产品种总淀粉含量的提高,而不利于高产低蛋白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提高,高产高蛋白品种总淀粉含量介于前两品种之间,对氮和硫的需求量都较低。而在高氮(N128)低硫(S25)条件下,更有利于高产低蛋白品种总淀粉含量的提高。相同硫不同氮处理对小麦籽粒总淀粉积累趋势没有影响,但不同氮素水平影响小麦总淀粉初始积累量和最终积累量。施硫量相同条件下,高氮不利于籽粒总淀粉的积累,而低氮促进籽粒总淀粉最终积累量的增加,但籽粒总淀粉的积累必须以一定氮素施用水平为基础。直链淀粉积累与支链淀粉不同,直链淀粉开始积累比支链淀粉晚,开花后5~15天,直链淀粉才有一定量积累,且积累速率很高大,但最终积累量远小于支链淀粉。相同氮素不同硫处理,同一品种直链淀粉动态积累趋势相似,各品种开花后直链淀粉动态积累总体上都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硫处理直链淀粉起始积累量和最终积累量不同。施硫对不同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具有调节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的发挥要以一定氮水平为基础。高氮条件下施用硫肥有利于改善淀粉组分,降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但施硫量不宜过高。硫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在小麦生产上,应因品种而宜,综合考虑硫对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调节作用,确定最佳施氮和施硫量,保证小麦品种品质潜力的充分发挥。

车升国[5]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周杰[6]2012年在《氮硫互作对小麦产量和氮硫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文中指出试验于2009~2011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和试验农场进行。选用烟农19、鲁麦21、淄麦12、豫麦34、汶农6号共5个小麦品种,通过水培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硫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硫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1氮硫互作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氮、硫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在水培条件下,以鲁麦21、烟农19、豫麦34和淄麦12共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2个供氮水平,分别为4mmol·L~(-1)(N4)、8mmol·L~(-1)(N8),叁个供硫水平,分别为0.15mmol·L~(-1)(S0.15)、0.60mmol·L~(-1)(S0.60)、2.40mmol·L~(-1)(S2.40),共计6个氮硫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表明,同一供氮水平下,在0.15mmol·L~(-1)~2.40mmol·L~(-1)供硫水平范围内,小麦幼苗根系活力随供硫水平的提高而显着下降。在4mmol·L~(-1)供氮水平下提高供硫水平,小麦幼苗地上部植株含硫量和含氮量均增加,叶片光合速率提高,促进了叶片和次生根的发育,增加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量,但硫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在8mmol·L~(-1)供氮水平下,随供硫水平提高,小麦幼苗地上部含硫量增加,含氮量无显着变化;供硫水平过高则导致幼苗叶片光合同化能力降低,对幼苗发育、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及氮硫素积累不利,氮硫利用效率降低。在0.15mmol·L~(-1)供硫水平下提高供氮水平有利于增加小麦地上部和根部含氮量,在2.40mmol·L~(-1)供硫水平下提高供氮水平对小麦地上部和根部含氮量无显着影响。说明在一定的氮硫供应水平下,氮素和硫素之间存在互促效应;供应水平过高,则相互抑制,不利于小麦对氮硫素的吸收和利用。不同品种对氮硫供应水平的反应不同。与鲁麦21和烟农19相比,在4mmol·L~(-1)供氮水平下,较高的供硫水平更有利于豫麦34和淄麦12各器官硫素和氮素的积累;在8mmol·L~(-1)供氮水平下,豫麦34和淄麦12对过高供硫水平的耐受能力较强。2氮硫互作对小麦氮、硫代谢和籽粒产量形成及氮硫利用效率的影响2009~2010和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在田间条件下,以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小麦品种为主区,施氮水平为副主区,施硫量为副区。2009~2010小麦生长季,设两个施氮水平,分别施纯氮0kg·hm~(-2)(N0)和240kg·hm~(-2)(N240),两个施硫量,分别施纯硫0kg·hm~(-2)(S0)和60kg·hm~(-2)(S60);2010~2011小麦生长季,设叁个施氮水平,分别施纯氮0kg·hm~(-2)(N0)、120kg·hm~(-2)(N120)和240kg·hm~(-2)(N240),四个施硫量,分别施硫0kg·hm~(-2)(S0)、20kg·hm~(-2)(S20)、40kg·hm~(-2)(S40)和60kg·hm~(-2)(S60),研究结果如下:2.1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在N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40处理最高,两品种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提高。在N120和N24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小麦旗叶NR和蛋白水解酶活性、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先增加后降低;汶农6号小麦旗叶NR活性在开花后7天和14天随施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开花后21天和28天随施硫量增加而升高,随施硫量增加,汶农6号小麦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开花前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提高。说明低供氮水平下,在0~60kg·hm~(-2)范围内,施硫可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氮素同化能力,促进旗叶蛋白质降解,有利于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和向籽粒中的分配;中、高供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有利于两品种氮素同化积累和向籽粒中的分配,施硫量增至60kg·hm~(-2),对烟农19氮素代谢不利,但对汶农6号仍有促进作用。2.2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硫素代谢的影响同一供氮水平下,施硫60kg·hm~(-2)显着降低烟19小麦开花后各时期旗叶O-乙酰丝氨酸硫裂解酶(OASS)和丝氨酸乙酰转移酶(SAT)活性,降低汶农6号开花后0天、5天和15天旗叶OASS和SAT活性,显着提高开花后25天旗叶OASS和SAT活性。低供氮水平下,在0~60kg·hm~(-2)范围内,施硫可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地上部各器官硫素积累量、开花后硫素吸收量、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硫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中、高供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有利于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硫素的积累和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硫素向籽粒的转移,施硫量增至60kg·hm~(-2),不利于烟农19小麦硫素的同化和营养器官硫素向籽粒中的分配,但对汶农6号硫素代谢有促进作用。2.3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衰老特性的影响N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旗叶MDA含量降低。N12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小麦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提高后降低,S20处理最高,但旗叶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随施硫量增加,汶农6号小麦旗叶SOD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旗叶MDA含量显着降低。N24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小麦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提高后降低,旗叶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汶农6号小麦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MDA含量呈降低趋势,但在开花14后,S20、S40和S60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在低供氮水平下,0~60kg·hm~(-2)范围内,施硫可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旗叶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中、高供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有利于延缓两品种旗叶衰老,但施硫量超过20kg·hm~(-2)对烟农19小麦无益。2.4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光合碳代谢的影响N0水平下,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后0天、7天和14天随施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开花后21天和28天随施硫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施硫量增加,两品种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N12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先提高后降低,以S20处理较高,汶农6号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N240水平下,烟农19在开花后0天和7天的旗叶光合速率随施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开花后14天、21天和28天的旗叶光合速率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旗叶SPS活性和蔗糖含量降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先增加后降低;随施硫量增加,汶农6号整个灌浆阶段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蔗糖含量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但S40与S60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说明低供氮水平下,在0~60kg·hm~(-2)范围内,施硫可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旗叶光合碳同化和蔗糖合成能力,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中供氮水平,适量施硫有利于两品种光合碳同化和干物质积累,但施硫量超过20kg·hm~(-2)对烟农19光合碳代谢不利;在高供氮水平下,施硫量增至60kg·hm~(-2)对烟农19和汶农6号光合碳同化和干物质积累均无益。2.5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硫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品种间比较,汶农6号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烟农19。N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和汶农6号籽粒产量提高,但硫素利用效率降低;烟农19氮素利用效率先提高后降低,以S20处理最高,汶农6号氮素利用效率降低。N120和N24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籽粒产量先提高后降低,以S20处理最高,汶农6号籽粒产量提高;烟农19氮、硫素利用效率均呈先降后升趋势,汶农6号氮、硫素利用效率显着降低。说明汶农6号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均较高,较高的供氮和供硫水平有利于其产量的增加;烟农19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在中、高供氮水平下,施硫量超过20kg·hm~(-2)会导致其产量降低。2.6不同供氮水平下施硫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N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增加;N120和N24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120S40处理最高,汶农6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增加。N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烟农19小麦吸水率提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先延长后缩短,汶农6号吸水率提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N120水平下,随施硫量增加,两品种面团形成时间和烟农19面团稳定时间先延长后缩短,汶农6号面团稳定时间缩短,两品种吸水率无显着变化;N240水平下,施硫降低两品种吸水率、缩短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使加工品质变劣。

周龙静[7]2013年在《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存在差异,而这种空间差异既受遗传因素控制,也受生态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氮素是影响小麦品质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小麦的品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以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扬麦16、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运用籽粒分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及对氮素的响应,同时采用’5N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为小麦籽粒品质调优途径与合理氮肥运筹技术的建立提供依据。1、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运用籽粒分层技术,对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两个小麦品种进行化学组分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发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HMW-GS和GMP含量,面粉糊化参数等因部位和基因型的差异出现显着变异。由籽粒外向籽粒内,面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A-和B-型淀粉粒数目、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总蛋白、GMP和HMW-GS含量,主要糊化参数,降落值,SDS-沉淀值、膨胀势基本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而支/直比、C-型淀粉粒数目、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因此,籽粒外面第一层(P1)淀粉和HMW-GS含量、淀粉粘度参数、降落值、沉淀值和膨胀势最低,第二层(P2)总蛋白含量最高。总体而言,由外向内,小麦各层面粉加工品质呈逐渐提高趋势。2、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对叶面喷施氮肥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叶面喷施氮肥结合籽粒分层技术,对180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筛选出对氮素响应具有代表性的5个家系,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总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减弱;二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增强;叁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先增强后减弱。3、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调控效应对5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各组分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5个家系品种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各不相同,除清蛋白含量对氮素的响应均不明显外,其中球蛋白或醇溶蛋白对氮素的响应较为敏感。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GMP含量均有增加效应,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并在P2达到了最大值。而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HMW-GS及其各基因位点编码的亚基含量的调节效应有增加也有减少,且均受7+8亚基对的主效作用,这可能由于不同位点亚基对的表达量对氮肥的响应具有品种间差异。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D1位点对GMP含量的效应较为显着,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B1位点和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虽未达到显着水平,但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相对较大。还发现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籽粒不同部位总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家系,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也相对增加,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相对减小,表明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对氮素的响应与其他蛋白质组分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导致与籽粒总蛋白含量变化同步。4、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在砂培试验条件下,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结合籽粒分层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前吸收并对籽粒氮素贡献较大的器官为叶片和茎中;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吸收的氮素开始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中的氮70%以上来自花前贮藏氮素的再转运,其中以拔节到开花期吸收的氮素贡献更大。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无论是花前贮藏氮素还是花后积累氮素在籽粒不同部位氮素分配,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在第二层(P2)达到最大值。花前贮藏氮素对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播种到拔节期吸收的氮素对球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拔节到开花期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花前贮藏氮素对麦谷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增加,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减小。

荆奇[8]2001年在《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及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两年叁点试验,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及黄淮麦区40个主栽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物理和化学性状及面粉烘烤品质在不同小麦生态区的表现,明确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环境及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及品质评价指标,解析了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累积转运过程,以及基因型和环境的效应。主要结果表明: 1 基因型方差在所有品质性状上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小麦基因型所表现的品质性状具有极显着差异。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面筋指数对环境反应不敏感,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容重等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在基因型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小麦籽粒品质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其品质与产量性状对环境的反应不同。 2 小麦籽粒各品质性状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叁者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淀粉含量与灰分含量、出粉率、降落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容重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沉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及谷+醇溶蛋白相关性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产量与品质并非绝对的负相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统一。 3 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出粉率、淀粉含量、容重等是评价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与面包评分和比容呈直线多元回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面包的体积和评分,其中面筋含量的作用远大于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降落值、千粒重和灰分决定饼干评分的58.2%,其中,沉降值对饼干的评分具有负作用。 4 基因型与环境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有显着的影响,而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对球蛋白含量影响不大。在徐州试验点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大于在南京试验点的比值。高蛋白小麦粉面包烘烤品质与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两者比值在1.3左右时,面包比容最大。 5 小麦籽粒积累氮素的70%以上来源于花前植株累积氮素的再动员,籽粒中80%以上的干物质来源于花后植株的同化物。籽粒中氮素与干物质的来源及分配随基因型和环境的不同而改变。

胡志颖[9]2013年在《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互作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泰安)进行,采用品种、氮、硫叁因素不完全正交设计,供试品种为烟农19和汶农6号,研究高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营养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氮硫互作对小麦开花后茎、叶、籽粒中全硫、可溶性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的影响单施氮肥比单施硫肥有利于小麦开花后叶片中全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的提高,氮硫配施使叶片中全硫和非可溶性硫含量进一步增加,但单施硫肥显着提高两品种小麦开花期叶片中可溶性硫含量,促进烟农19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后期迅速向叶外转移,对汶农6号灌浆中后期叶片中可溶性硫素的转移不利。氮硫配施则促进了汶农6号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在灌浆后期的向外转移。氮硫配施可促进烟农19茎秆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和中期的积累,及灌浆后期向茎外的转移,亦有利于上部节位节间非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灌浆后期的分解转移;对汶农6号各节位节间中非可溶性硫在灌浆前期的积累和灌浆后期的分解转移亦有显着促进作用。单施硫肥并不能提高两品种灌浆初期各节位节间各形态硫素的含量,但显着增加汶农6号灌浆后期倒叁和倒四节间中非可溶性硫素的积累;而单施氮肥则可促进汶农6号茎秆中可溶性硫素在灌浆后期向茎外的转移。单施硫肥只提高了两品种灌浆前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和全硫含量,却不利于灌浆后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和全硫的积累;单施氮肥显着提高两品种灌浆后期籽粒全硫含量和烟农19籽粒中非可溶性硫含量;氮硫配施则显着促进汶农6号灌浆后期籽粒中非可溶性硫的积累。2、氮硫互作对小麦花后茎、叶、籽粒中全氮、可溶性氮和非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烟农19和汶农6号开花后上位叶片中全氮含量高于下位叶片。单施氮肥和氮硫配施均可提高两品种叶片在灌浆前期的全氮含量,并促进氮素在灌浆后期向叶外转移,特别有利于汶农6号叶片中非可溶性氮在灌浆后期的分解转运。单施硫肥不利于提高两品种叶片全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单施氮肥虽能提高汶农6号上位叶片在灌浆前中期的可溶性氮含量,但抑制了下位叶片中可溶性氮素在灌浆后期向叶外的转运。单施氮肥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开花后茎秆中可溶性氮含量,并促进小麦各节位节间非可溶性氮素较早较快的分解和向外转移,氮硫配施可进一步提高烟农19各节位节间全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单施硫肥显着提高汶农6号开花后和烟农19灌浆前中期的籽粒非可溶性氮含量,单施氮肥则对提高两品种籽粒可溶性氮含量有利,氮硫配施亦可提高两品种籽粒可溶性氮含量,并促进灌浆后期籽粒中全氮的积累。3、氮硫互作对小麦光合同化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氮硫配施并不能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灌浆前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在氮肥底追比例为1:1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或一次性底施对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但分期施硫会导致烟农19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在氮肥底追比例为1:2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可提高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但对烟农19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能力无显着影响。同一氮肥底追比例条件下,分期施硫可提高汶农6号灌浆中后期的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但对烟农19籽粒灌浆速率无显着影响。氮硫配施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并不能提高两品种小麦开花后单株干物质同化量。在氮肥追施比例为1:2的条件下,硫肥分期施显着增加汶农6号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对烟农19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均无显着影响。4、氮硫互作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单施氮肥或硫肥均能显着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两品种小麦籽粒产量,氮硫配施使汶农6号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但对烟农19影响较小。单施氮肥或氮硫配施均比单施硫肥更有利于提高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氮硫配施对两品种籽粒品质的调节效果与单施氮肥或硫肥相比差异不明显。氮肥底追比由1:1改为1:2可显着提高烟农19籽粒产量,但对汶农6号小麦无显着影响。在氮肥底追比为1:1的条件下,分期施硫对两品种籽粒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改善两品种籽粒品质;在氮肥底追比为1:2的条件下,分期施硫显着提高汶农6号籽粒产量和品质,对烟农19籽粒产量无显着影响,但不利于其籽粒品质的改善。

沈学善[10]2007年在《施硫对两种品质类型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4-200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进行。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和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较高施氮水平(330kg/hm~2纯氮)下,不同施硫量对小麦氮、硫同化关键酶活性、光合特性、氮素和硫素的积累与分配和产量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硫对小麦氮、硫同化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硫均可以提高两品种旗叶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氮酸丙酮酸转氨酶(GPT)的活性,但不同施硫处理对不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豫麦34的NR活性S2>S1,豫麦50则相反;两品种的GS活性趋势相同,均为S2>S1;豫麦34的GPT活性S1>S2,豫麦50则相反。与对照相比,施硫均降低了两品种旗叶中乙酰丝氨酸水解酶(OASS)活性,且S1>S2。两品种相比较,豫麦34的NR和GS活性高于豫麦50,而GPT和OASS活性则相反。2.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硫可以提高豫麦34花后20天内旗叶叶绿素含量(Ch1)和灌浆中后期的净光合速率(Pn),同时提高了豫麦50开花后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两品种Ch1表现为S2>S1,且豫麦34的Ch1高于豫麦50。豫麦34的灌浆期短于豫麦50,而其花后20d前的Pn值则高于豫麦50。与对照相比,施硫均可以提高两品种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S2>S1。两品种相比较,豫麦34灌浆初期之前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豫麦50,灌浆中后期则相反;拔节之前豫麦34的LAI略高于豫麦50,开花后,豫麦34的LAI明显低于豫麦50。3.硫对小麦碳、氮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两品种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和单株含氮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拔节前干物质积累缓慢,拔节后干物质积累迅速增加;单株含氮量随生育进程先升高后降低,豫麦34返青期单株含氮量最高,而豫麦50拔节期含氮量最高。与对照S0相比,施硫均能提高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2>S1,两品种相比较,豫麦34在抽穗期和开花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低于豫麦50,而在成熟期其干物质积累量则高于豫麦50。与对照S0相比,施硫均能提高两品种的单株含氮量,豫麦34在返青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表现为S1>S2,其余时期则表现为S2>S1;豫麦50含氮量在全生育期均表现为S1>S2。两品种相比较,豫麦34含氮量在拔节前和开花后高于豫麦50,而在拔节到抽穗期间低于豫麦50。施硫处理不仅提高了两品种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量,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最终单茎籽粒重和氮素积累量高于不施硫处理。4.施硫对小麦硫素的吸收、积累、分配与转移两品种地上部植株含硫量在小麦生育期内先升高后降低,拔节期含硫量最高。随生育期的推进,两品种单株地上部分的硫素积累量逐渐增加,至成熟期达最大值。与对照相比,施硫均可以提高两品种单株的含硫量和硫素积累量,均表现为S2>S1。拔节至开花是硫素吸收的高峰期,施硫提高了两品种拔节至开花期的硫素阶段吸收量和阶段吸收率,表现为S2>S1>S0。开花前硫素主要分配于叶片中,豫麦34成熟期55%-60%的硫素分配于籽粒中,而豫麦50仅有35.5%-36.5%的硫素分配于籽粒中,且豫麦34籽粒含硫量高于豫麦50。与对照相比,施硫可以提高两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营养器官的硫素积累量,且52>S1,而两品种籽粒硫素积累量则表现为S1>S2>S0。豫麦34的所有处理和豫麦50的S1,S0在开花至成熟期间,叶片、穗轴和颖壳中均有硫素移出,豫麦50的S2茎鞘中也有硫素移出。籽粒由再分配所获硫素占籽粒总吸硫量的百分比,豫麦34为49.71%-50.27%,而豫麦50则为53.81%-60.00%。在各营养器官中,叶片转入耔粒的硫素最多,颖壳次之。两品种施硫处理营养器官转入籽粒的硫量均高于对照,且S2>S1。5.施硫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硫均能显着提高两品种的籽粒产量,豫麦34籽粒产量S1和S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0.69%和6.65%,豫麦50籽粒产量S1和S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78%和4.07%。但硫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大量施用硫肥处理(S2)增产幅度仅为低量施用处理(S1)的一半左右。施硫处理均能提高两品种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籽粒灌浆速率,但不同施硫量对两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豫麦34的S1成穗数和穗粒数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着水平,而豫麦50的S1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对照差异达显着水平。6.施硫对小麦籽粒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硫处理均可以显着提高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含量及其产量,且S1处理显着高于S2处理.豫麦34的S1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57%和17.90%,豫麦50籽粒总蛋白质含量和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87%和21.72%。与各自对照相比,豫麦34的S1籽粒总淀粉含量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5.01%和27.31%,豫麦50籽粒总淀粉含量和产量分别增加了21.00%和32.81%。豫麦34的S2和豫麦50的S1与对照相比,提高了面粉中总氨基酸与含硫氨基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施硫均能提高两品种的籽粒容重和面粉中的谷蛋白大聚合体、硫氢键和二硫键含量,且S2>S1。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的现状,在优质小麦的施肥运筹中,在氮磷钾肥合理配比的基础上,建议每公顷施用20kg左右的硫肥,可收到较好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和氨基酸及品质的效应[D]. 赵首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02

[2]. 花后碳氮调控对春小麦源库关系与籽粒品质的影响[D]. 邹春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3]. 硫对春小麦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聚合体积累的效应及其与品质关系[D]. 刘志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4]. 硫对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籽粒淀粉积累效应及其与品质的关系[D]. 韩占江.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5].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6]. 氮硫互作对小麦产量和氮硫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 周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7].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D]. 周龙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8].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及评价指标研究[D]. 荆奇.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9]. 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硫互作效应研究[D]. 胡志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10]. 施硫对两种品质类型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沈学善.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和氨基酸及品质的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