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偏差与矫正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偏差与矫正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偏差与矫正*

□文│杨瑞玲

[摘 要] 文学作品海外翻译出版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这一系统工作持续推进,更好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更多支撑,除了要借助多个部门的彼此配合与通力协作外,还应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提升翻译效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以及翻译评价等工作。鉴于此,对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多个层面给出矫正的措施,对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海外翻译出版 译介 传播学

作为实现文化交流的关键手段之一,翻译工作不但可以促进中国文学的本土发展,还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300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包括与出版相关的文化传播等)工作一直持续着。[1]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在文学海外传播和推广方面的努力更进一步,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行。当前,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文学译介到国外地区,成为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迫切愿望。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出版作为中国文学迈向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在传播学视域下对中国文学海外出版的种种偏差和暗含的种种问题、层层矛盾进行深入挖掘,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

一、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译介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热潮,即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等。[2]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翻译热潮,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规模和传播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世界文学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极大贡献。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具有特定的传播范式和译介模式。

1.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传播范式

在把拉斯韦尔模式运用至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传播学五个因素——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的作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翻译出版是文学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要让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过程与受众的接受过程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需要重点考虑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等因素。其间,要选择翻译对象、确定翻译内容、选取翻译策略和传播渠道。唯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更加接近翻译的本质——跨文化传播,最大限度地将译者、译作和翻译行为统一在一起,让身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在文学交流、影响、接受的过程中,完成文学和文化的传播。

2.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译介模式

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过程中,除了要以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指引,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①译介途径。作为与译介成败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过程中,需要对译介途径进行正确选择。一般来说,可以选择的包括本土出版社出版、海外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外合作出版等。此外,在书本纸媒传播的基础上,出版机构还应充分发挥新传播媒介和文学代理人的作用。②译介受众。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实践中,受众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文学传播活动的对象,更是传播的接受者,属于“二次传播”的主体。因此,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工作需要关注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的评价,也要关注普通受众的反应,只有充分了解其诉求与偏好,才能让中国文学走进海外受众的内心。③译介主体。近年来,在译介学的快速发展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其“存在感”更强。一个基本的趋势是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正在体现越来越强烈的创造性思维,即在承认原著价值的同时对原文予以文化间的协调,以便让更多受众接受中国文学。④译介内容。在我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需要对译介内容加以关注,一方面确保海外翻译出版的作品具有世界文学突出的普遍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作品要体现中国文学异质性,防止出现与译入语文学传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传播偏差

已有经验表明,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和以此为载体的文化走出去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3]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除了要迎合不同民族的文化认知,还要向其提供“合格的译本”,在中国译者和国外译者的合作中才会让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工作取得成效。但是,通过对已有事实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却存在着如下偏差。

1.“译入”“译出”存在脱节的情况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文学出版市场,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工作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同时坚持市场化导向原则,通过协调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让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出版在坚守与保护我国相对薄弱的翻译出版事业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主流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培养出版机构的国际视野,熟悉他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发现文学翻译出版市场的运作规律,以便实现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在市场化中回归文学本身。

1.2.2 仪器与试剂 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cobas e411。罗氏公司的可溶性fms酪氨酸激酶-1(sFlt-1)检测试剂盒(电化学发光法),胎盘生长因子PLGF(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

为了更好地纠正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偏差,需要制定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方案。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原则,注重文学共同体建设,让中国文学能够更好地走进海外市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海外主流受众进行多渠道出版,按照受众接受能力选择翻译策略,以此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让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和文化传播走向新的高度。

2.优化海外出版评价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者指出,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当中的文学作品需要借助中国译者完成翻译,其理由是这些译者更加熟悉中国文化,较之于外籍翻译专家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任何中国文学作品在翻译出来以后都要经由目的语受众开展评价工作,只有得到认可才可以出版。可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国内出版社先组织专家依据汉语认知开展翻译工作,然后让外国翻译专家对语言进行把关。虽然这一做法看似程序合理,但却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的语读者期待、审美情趣与译本之间的冲突。[4]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工作可能会受到委托人等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让译文遗留过多翻译诗学和意识形态痕迹。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不但会影响译文质量,还会让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感知大打折扣。

3.译者素养有待提升

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世界各国所处的地域进行分析,对目标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对其政治经济环境和宗教信仰等进行研判,唯此才能让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道路更加顺畅。但是从已有经验看,中国部分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过程中,因为对目的语语言与文化的把握缺位,无法更好地把握目的语受众的诉求。这样一来,这些译者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中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他们只是把中国文学作品直译成了外文,没有按照读者心理认知予以调整,让翻译出来的作品无法在译入语环境中得到认可和接受。

4.文学作品亟待甄选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操作,找到了一个或多个结果,这些结果经推理与证明都是正确的。这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到底有几种解答结果意义已经不大,最有价值的是思考这些方法的共性是什么。借助不同的解答方法追求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本质的相同,这样的求同思维正是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中应培养起来的。

通过对研究区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合成矿地质条件,运用GIS多元信息叠加功能对区内组合异常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三、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矫正

即碱度,又称反滴定值,1BT单位等于耗酸0.4g/L。取200~300mL试样,用漏斗垫滤纸过滤。量出25mL滤液,放入125mL的锥形烧瓶。添加25mL蒸馏水,滴入2~4滴甲基橙。用10g/L的硫酸溶液滴定,直到颜色变红。滴管的毫升读值等于反滴定值(BT)。除镉工艺通过添加电解废酸来控制BT值,从而控制溶液中碱式盐的生成并保证锌粉适当的活性。

1.坚持市场化导向原则

在我国,文学出版“译入”行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较强,在“译出”行为方面却显得较弱,很多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并没有事先对译入语受众开展调查工作,这就使得输出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更好地迎合译入语读者的内心诉求。究其原因,是因为“译入”的译介者从事的工作难度较低,只需考虑跨文化和跨语言因素,将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译出来就能够很好地赢得国内受众。可是,借助这一思维开展“译出”工作,无论是选取何种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目的语地区的受众情况,就无法让译本得到译入语读者的认可。比如,如果不了解译入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情趣与意识形态等因素,中国文学的海外翻译出版行为就不会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积淀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过程中,在内容选取方面大多涉及古代经典和近现代社会的内容,此类作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历史性,但不可否认地具有时空的疏离感。倘若海外受众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就难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更感兴趣,他们对那些更能展现中国社会现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期待,可是此类作品在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体系中还较少,知名的作品只有《三体》《狼图腾》等。

2.注重文学共同体建设

按照经验,翻译文学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构建要借助文学共同体的参与、投入与引领。为了让海外读者能够得到足够的中国文学的养分与引领,出版机构有必要将出版精力投入到文化消费和文学共同体构建当中,改变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的被动局面。[5]其间,要让文学共同体承担起引导海外读者回归到文学的责任,让中国文学能够真正影响到他们的心灵。唯有如此,才会让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空间更加宽阔与深广。

3.针对海外主流受众进行多渠道出版

在完成中国文学海外翻译以后,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沟通受众:①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应顺应数字出版模式,在传播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借助更多有效媒体体现翻译出版的时效性;②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中要借助著名翻译家、著名出版社等资源,以此打造强大的翻译出版品牌,借助名家、名社、名牌等吸引海外受众;③让译者以“译后记”形式介绍翻译过程,以“译介”“推介”等视角让海外受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4.按照受众接受能力选择翻译策略

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要么“让作者走近读者”,要么“让读者走近作者”。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更要以归化翻译为主,以便让译本能够从作者走向读者,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必要的陌生表达,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流畅的翻译模式,最大限度地让译本贴近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当受众形成一定规模后,可以适当以异化翻译策略应对之,以便让具有一定“认知度”的海外受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学。

四、结语

以前瞻性眼光观之,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必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多种形式、集合多种力量促进翻译出版顺利开展,还要让中国文学海外出版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得到出版界与有关机构的大力推动,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借助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契机,借助文学作品的海外翻译出版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当然,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还需在翻译出版更多文学精品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和传播现象进行全面描述、深度梳理、认真总结与系统反思。

参考文献:

[1] 黄梨.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J] .出版广角,2016(2)

[2] 陈平.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兼评《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J] .出版广角,2016(14)

[3] 胡兴文,巫阿苗.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向受众的翻译出版路径[J] .中国出版,2014(2)

[4] 储常胜.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出版:困与道[J] .出版发行研究,2015(2)

[5] 魏清光.我国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失灵及矫正策略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2(9)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17SJGLX263)、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17JG023)、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WFJG2016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标签:;  ;  ;  ;  ;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学海外翻译出版偏差与矫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