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论文_王燕

快乐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论文_王燕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七中学 730000

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个被唤醒的心灵的能量是巨大的,一个被唤醒的民族是可敬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担当这个任务则是义不容辞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快乐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的快乐教学法:

一、课前

1.注意首因效应,塑造良好形象。所谓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或者虽相识但没有打过交道的人第一次见面或第一次打交道时所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从外表特征看,一个人的身体、仪表、言谈、姿态、风度对留给学生的初次印象关系极大,虽然首因效应只是对一个人的初步的、表面的印象,但它对日后政治课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政治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一门枯燥乏味、严肃的课程,因而政治老师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表和气质,从第一天做起,从第一节课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学生对政治老师的形象彻底改观,间接地也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印象有所改变。因此,政治老师并不能再以孔夫子的外表出现,而应在打扮上更富时代特征,更具有新时代教师的风范。在妆容上,教师最好可以以淡雅清新的妆容出现,搭配浅色提神风格的套裙,或者是休闲舒适的服装,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又适合上讲台的服饰,打破以往教师就是一身黑衣裳的错误论调。当然,教师的衣着也有礼仪,原则上服饰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金银配饰更应该少而精,避免给人一种暴发户或者“圣诞树”的感觉。另外,对于每一届学生的第一堂课,教师都要做最充分的准备,从衣着、表情,一直到讲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时间分配、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都要精心策划,就是开头第一句话如何说,结尾如何收场、都应做认真安排。实践证明,上好第一堂课,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重,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课前时事演讲。教师可适当结合当前时政,每节课前请一位同学漫说天下大事,让每个学生准备、由学生自由发挥和演讲一周以内时事或个人观点,不排顺序,原则上不点名,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关注时政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说”完后还可以加以评析,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是政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学生“说”的参与,不是一堂成功的政治课,而没有老师新思想、新智慧的参与与启迪的政治课,也不是一堂优质的政治课,而无师生智慧碰撞的政治课,是一堂失败的课。让政治课真正“亮”起来,只有将说进行到底。

3.课前笑一笑。课前还可进行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游戏和小幽默,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开始新一节课的学习,给学生一个进入课堂的缓冲时间,引导学生注意力的迅速集中。

二、课中

1.快乐地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各不相同。

以下列举一些可以集中运用于快乐教学法的导入法:

寓言导入: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根据“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讲述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面红耳赤,不敢出声。”由此证明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画家的创作也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在讲授生活与哲学内容时,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跃,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种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跳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一位同学根据我对故事的讲述对“秀才”进行了角色扮演,当“秀才”道出心中的埋怨时,教室里立即发出了一阵阵笑声,进而让学生分析秀才到底犯了什么错误时,学生在思考中很快得出了结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应该联系实际。

游戏表演导入:例如,有的老师在开展“孝敬父母”这一教学活动时,设计了一个特别而又新颖时环节,就是“生命教育——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孩子们将约4公斤重的沙袋和枕头绑在肚子上,通过模仿妈妈一天的活动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那些“大腹便便”的“妈妈”们通过睡觉、上下床、系鞋带、上下楼梯、提水桶、打扫、洗衣服以及上下班挤公交车等情节来体验妈妈十月怀胎时的艰辛与不易。情节虽然简单,对于普通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第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们对于完成这些事情还是感到既新鲜又困难。在活动体验中,同学们发现,怀孕真的很辛苦,感觉肚子“突飞猛进”了,然后发现有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例如,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不好弯腰捡东西,睡觉不敢翻身,上下楼梯都非常不方便,走路走着走着就会腰酸背疼。另外“系鞋带”也让“妈妈”们感受深刻,因为大肚子阻碍视线,看不到脚,要下蹲、弯腰的时候,会挤压到腹部,所以穿鞋、穿袜子这些平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也变得困难起来。在分享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生命中感人的、悲伤的、幸福的、温馨的爱的故事……教师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生活情境中,让其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母亲如何伟大的效果要好得多。

电影故事导入:如在讲解银行卡时,先给大家讲电影《天下无贼》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为了生计到西藏打工,过年前带了所赚的五千元坐火车回家。同行的老大哥好心提醒他要防止现金被盗,憨厚的他却认为天下还是好人多,还在车站高喊他带了现金,让贼人尽管来偷。凑巧,这列火车坐了两伙盗贼,其中一伙还准备重选老大,盗贼们都想偷到这五千块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于是就上演了一出盗贼内部、两伙盗贼间、警察与盗贼间的好戏。结局是什么我们课后再谈,但请大家想想,假如小伙子所带的不是现金,而是一张银行卡,那么盗贼还能得手么?情节又将如何?”以此导出银行卡的特征、作用、优点等,既生动又有趣。

热点时政导入:学生在封闭的学校里受教育,总感觉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与社会脱节。为了降低学生的这种隔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总是尽量多地给他们穿插讲解时事新闻。“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后,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案例,便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课堂上,我先给学生介绍不法奶农添加三聚氰胺的原因,然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深受其害的肾结石患儿,几个月的孩子头上打着吊针,因为没有办法排尿,肚子胀得鼓鼓的,让人觉得心疼。学生们看得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大家一起谴责奶农的黑心,也深深地反思食品监察、检查体制的漏洞,再一次让学生认清经营者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为代价,追求所谓的“丰厚回报”。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们经营的目的不仅只是为了获得利润,还应该承担起对社会和人心的责任。如果一个企业将对社会背负的责任丢失,将应该具有的诚信意识践踏,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注定是要失败的。我有意将这段剖析讲得比较慢,想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地思考,以期将这一正义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事后我想,如果我的学生将来有从事食品加工或者销售的,他们肯定不会忘记这则案例,不会忘记自己应该怎么做。又如讲初二思想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节时,结合中央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有关“黑心棉”的报道,针对这一焦点有序地进行导入。

歌曲、小品导入:例如:在讲解“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行政”时,不妨引入相声《行政机关十八怪》:不比效率比气派,哭穷花钱却慷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浮于事成常态,迟到早退都不怪。工作不分好和坏,上班可以去偷菜。首长日程兵安排,重不重用看后台。庸人过得最自在,小车司机受偏爱。增员超编不妨碍,年纪轻轻养起来。唱起高调赛大牌,皮球踢得都不赖。上司轿子争着抬,百姓进门懒理睬。是非分明不表态。小道消息传得快。另有三怪供参考,时兴高调唱不衰。马列电筒只照外,标语证人很腻歪。这段相声入木三分地刻化了当前某些行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庸、懒、散的不良作风。

如在讲中华文化时,可以让全体同学起立,唱国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思想。又如在讲初三“我国的人口问题”一课时,先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断,让学生在欢笑声中思考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我国的人口问题。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快乐课堂气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充分体会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如在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先展示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少数民族,再介绍些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还可以以丰富详实的音像资料介绍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新中国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让课堂生动形象。又如,讲到资产阶级的两党制时,可出示“象驴之战”的漫画,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可播放阿富汗战争场面的录像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深刻的理解,逐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3.语言的魅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很多种因素,其中幽默的语言具有重要作用。演说家海因洛·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中学政治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深刻的特点,教师若只纯粹地进行理论说教,那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则会立即抓住学生,使枯燥变得生动,深刻变得浅显,单调变为丰富,沉闷变为轻松,抽象变为具体,平淡变为神奇,学生兴趣会显著增强。借助幽默、一些社会上流传的口头语,也能给大家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如在讲反对拜金主义时,可以讲到有人为了钱使尽浑身解数,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家投笔从“融”,银行职员持“资”以“横”,记者言为“薪”生,演员多“财”多艺,官员据“礼”力争,学生听了睡意顿消,兴趣倍增。又如在讲教条主义时,可以讲述这样一个例子: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把它捞出来了吗?”答:“不,我把猫放进去了。”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体味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变生硬为生动活泼,这就必须改革、创新。教师在上课时,应力求做到生动,笑话不断,会让学生逐渐消除对政治课的抗拒情绪,自然、自愿、快乐地接受知识。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从寓言、小品、电影、相声、歌曲、时事,以及古今中外各种趣闻轶事中广泛收猎,再进行适当分类、加工、整理,以备课堂使用。

4.开展课堂辩论,活跃学习气氛。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政治课教学如能采用辩论的形式,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例如:在“文化塑造人生”这一内容中,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你对这种看法如何评价?”对这一问题可采用辩论法组织教学,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得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陶冶身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阔视野,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讲解“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时,也可以把全班分成三组,从人性本善、性本恶、性本无三种观点进行辩论和探讨,教师再进行引导和总结,从而让学生心服口服地得出结论。还如,在讲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有学生就列举出伊拉克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以巴冲突等问题进行反驳。借此,教师也可组织辩论,用事实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打仗的只是世界的少数国家,而各国(包括美国)的主要精力依旧放在经济建设上。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出本课的真谛。在讲“货币”这课时,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组织辩论“金钱是福还是祸”。在这些辩论中,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权,以事实为依据,以所学理论为依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5.让课堂充满人情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对于教师的喜好程度与其学习成绩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学生对于喜欢的老师所讲的课,会特别用心去听,课堂情绪很好,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刻意或者无意地开小差,甚至捣乱生事。因而,让课堂充满人情味,让学生与教师亲如一家,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列宁曾说:“没有对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学生最喜欢评议和蔼可亲的老师,而讨厌那些等级观念强、机械刻板的老师,后者总习惯于喋喋不休地满堂灌,完全漠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都必须全盘接受,忍受着情感上的痛苦煎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政治课滋生厌倦情绪,与政治教师在情感上隔膜起来,政治课堂必然会成为一潭死水,哪里还有什么教学效果。因而,教师需积极提高个人魅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可运用同体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同体效应,也叫自己人效应,是指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和态度,你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在政治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知识性强,趣味性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体效应的运用,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他们的心目中,觉得老师是同体的,纷纷将教师视为朋友,即使有个别不喜欢政治课的学生,鉴于朋友关系,他们也会在课堂上保持有意注意。只要我们教法得当,并进行引导和鼓励,他们就会逐渐对政治课本身产生兴趣。这种方法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是相同的道理。

6.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可充分发挥游戏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例如: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自己想办法把自己搬起来,结果都失败了,从而体验到违背规律肯定受到规律的惩罚,办事情不可能成功。又如,让学生吹气球,来体验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情形的道理;让学生弹一首曲子,来体验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的道理。还有,可以让学生相互把脉,都能摸到对方的脉搏,但却无法说出对方的健康状况,为什么有经验的中医可以呢?从而体验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上“打开心灵窗口”一节时,让学生表演反映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小品“父与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闭锁心理在生活中的表现。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

三、课末

1.作业的布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德曼与弗雷瑟在1996年通过试验提出了“门坎效应”。它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较小的要求,为了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也就有可能接受随后提出的较大的要求。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得寸进尺意义相近。根据这一效应,就可以在政治课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害怕做作业,特别是害怕做分析说明的作业。而这种题型又是历年来高考、中考试卷的压轴题,对它解答得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为了使学生做好分析说明题,可以把题目按论据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学生努力可以完成的相互联系、前后递进的小题,然后请学生来完成,每完成一道小题,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一旦完成这些小题,迈过第一道“门坎”,再进而向他们提出归纳和概括的要求,这时候只要稍作指导,他们很快就可以整理出题目的完整答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无屈从压力”的情况下逐渐地从害怕做分析说明题向喜欢做分析说明题的方向发展了。

2.课堂的总结和复习。在每节课开头或结尾,可以对上节课或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男女交叉提问,对回答不下去的同学,要求他唱一首由回答出来的异性同学指明的歌曲。歌曲的指明权是对回答好的学生的奖励,唱歌是对回答不好的学生的惩罚。当然,对于那些实在不会唱歌的同学,经本人申请,可以改换别的方式。只要看到课表上有政治课,他们就知道我要提问,便主动复习,课堂上也自觉记忆,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复习的好习惯,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塑造了教师的良好形象,一举三得。

3.放学前一刻。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放学或者下课前的那段时间,由于生理疲劳或者其他原因,会不自觉地看时间,期待着下课铃的到来。这时候,教师可抓住学生急于下课的心理,激发另一个记忆高潮。

快乐教学是调剂课堂气氛,引领学生乐学、爱学的方法之一,但传统教学模式亦有其独特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快乐教学和传统教学相融合,避免课堂出现过于活跃而使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玩乐上,忽视重点内容的记忆的情况。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控制课堂的活跃程度,严肃与轻松相结合,做到适时、适量、适当,才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快乐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论文_王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