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贾军梅[1]2003年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的发病机制及《双利肝》对其的防治效果。 方法:动物实验部分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膳食(普通饲料88%+10%猪油+2%胆固醇)组、高脂膳食+双利肝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检测内毒素(endotoxin,E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P)、游离脂肪酸(freefat acid,FFA)、丙二醛(MDA)。临床部分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双利肝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叁组分别检测内毒素、谷丙转氨酶、血脂及血糖。 结果:动物实验部分:高脂膳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ET、TNF-α、FFA及MDA明显升高;高脂膳食+双利肝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而血浆ET与TNF-α、FFA与MDA呈显着正相关。临床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血浆内毒素、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双利肝治疗后该两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脂无显着性差异,双利肝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谷丙转氨l}一){jl买科人学佃!}学位论交酶均明显下降,血.糖变化不明显〕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片「炎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介导的尸fNF一释放在非酒精性脂肪性川一炎的发’}几中占浪要地位。内毒素叮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川1损害。双利川一只有明显抑制脂肪)Jf形成的作川,有望成为治疗比酒精性脂肪性川二炎的理想制剂。

王伟芹[2]2007年在《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肝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以7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清肝调脂饮治疗组和西利宾胺对照组,每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8周为一总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证候、血生化指标(ALT、AST、γ-GT、TC、TG)和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Wistar大鼠70只,除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外,余60只建立以高脂饮食(基础饲料88%,猪油10%,胆固醇1.5%,胆盐0.5%)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并随机分组,除模型组外,清肝调脂饮低、中、高剂量组和西利宾胺组分别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治疗。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全部处死,测量大鼠体重及身长,计算Lee’s指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血脂指标(TC、TG、FFA)以及血清瘦素(Leptin),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各组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Bcl-2、CD14、CYP2E1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特殊染色(糖原,脂肪及含铁血黄素染色),阳性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临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其中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各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发现,两组除肝功能指标改善无差异外(P>0.05),治疗组临床证候、血脂以及肝脏B超的改善情况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以上各指标均显示异常(P<0.05,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以上各指标(P<0.05,P<0.01),其中,在改善TG、FFA、FBG、INS、IRI、ISI、TNFα方面,中药高剂量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对其他各指标的改善,中药各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似,但前者有优于后者的趋势。结论: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机制包括:1.清肝调脂饮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等,促进游离脂肪酸代谢和肝内TG分解,增加肝糖原合成,从而纠正血脂紊乱,减少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2.清肝调脂饮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色素P450ⅡE1的活性表达,减轻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肝脏库普否细胞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的释放,抑制肝细胞凋亡等,从而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促进肝细胞修复。因此,清肝调脂饮主要通过以上作用途径,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证候、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的脂肪肝程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西利宾胺比较,清肝调脂饮在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始动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杨柳, 罗建, 宋林萱, 姜妙娜, 高原[3]2008年在《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2E1和P4501A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临床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肝细胞色素P450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诱发脂质过氧化,而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又是肝脏形成炎症和纤维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成为对NASH研究和早期防治的热点之一。本文就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色素P50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和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表达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组(M)、低剂量治疗组(LT)、中剂量治疗组(MT)、高剂量治疗组(HT)、阳性对照组(PC)、预防组(P)和正常组(C)。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动物模型。4周后用中药分低、中、高剂量给予治疗。12周末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还原酶(GR)的含量;HE染色法和苏丹Ⅲ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肝组织中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YP2E1和CYP1A1的mRNA表达。以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结果:12周后,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MDA降低(P<0.05),GR升高(P<0.05):肝组织中MDA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提高(P<0.05);肝组织CYP2E1和CYP1A1表达减少(P<0.05)。结论:疏肝解瘀通络降浊法指导下的中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病理疗效显着,改善高血脂、高肝脂状态。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体内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加抗氧化物SOD和GR活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抑制肝细胞CYP2E1和CYP1A1的表达有关,阻止了NASH的进一步发展。

刘莹[4]2013年在《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动物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认识、治疗及实验研究现状,探讨茵陈蒿汤治疗NASH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探索古方新用,提升经方在该领域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治疗水平。1文献综述通过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探讨归纳了NASH现代医学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近况及中医学的NASH病因病机、体质学、证候学、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2茵陈蒿汤对MCD小鼠模型NASH的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MCD小鼠模型NASH的疗效。方法MCD饲料喂养雄性C56BL/6小鼠2周建立NASH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蒿汤高、中(临床常规剂量)、低剂量灌胃干预2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干预,治疗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组织SOD、GSH-PX活性、MDA及肝脂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模型组小鼠较空白组NAS病理评分显着升高,体重降低、肝指数升高;茵陈蒿汤高、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模型的肝指数,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模型组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评分。(2)肝脏酶学:模型组小鼠肝酶学水平较空白组显着升高,茵陈蒿汤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小鼠ALT水平,茵陈蒿汤高、低剂量组对肝酶学水平无显着影响。(3)血脂及肝脂:模型组血清TC、TG、HDL-C含量较窄白组降低,LDL-C、肝TG含量显着升高,茵陈蒿汤高、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C,TG, LDL-C、及肝TG含量;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TC、LDL-C及肝TG含量,各剂量组对HDL-C水平无显着影响。(4)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模型组肝组织GSH-PX、SOD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MDA升高;各剂量组均能降低模型肝内MDA含量,对肝内SOD、GSH-PX水平无显着影响。结论茵陈蒿汤配方颗粒剂型临床常规剂量能显着改善MCD小鼠NASH模型的肝组织病理、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通过促进小鼠模型的肝脂血脂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肝细胞损伤而降低ALT,对增强抗氧化能力作用不显着。茵陈蒿汤的临床常规剂量疗效优于高剂量,高剂量又优于低剂量。3茵陈蒿汤对HFD大鼠模型NASH的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HFD大鼠模型NASH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调控作用。方法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8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蒿汤高、低剂量(临床常规剂量)及复方益肝灵灌胃治疗4周,自然恢复组予基础饲料。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脂、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及抗氧化指标,计算HOMA-IR,RT-PCR法检测肝组织DGAT-2、PKC-ε、IRS-1、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和自然恢复组能显着、全面改善模型肝组织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及炎症的病理表现,茵陈蒿汤高剂量组、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改善炎症及气球样变,降低NAS评分,而对脂肪变性的评分降低不显着。(2)肝脏酶学:茵陈蒿汤高剂量组显着升高模型ALT、AST水平,复方益肝灵组显着升高AST水平,而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一定程度降低ALT、AST水平,自然恢复组对ALT、AST无显着调节作用。(3)血脂及肝脂:复方益肝灵组、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TC、TG. LDL-C水平,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TG含量,自然恢复组能降低血清TG,LDL-C含量,但叁个药物治疗组对HDL-C的水平均无显着影响,自然恢复组对升高HDL-C水平具有显着调节。茵陈蒿汤低剂量组及自然恢复组能显着降低模型肝组织FFA、DAG、TG含量,茵陈蒿汤高剂量组、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减少肝组织FFA、DAG含量,对降低TG作用不显着。茵陈蒿汤低剂量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的疗效优于高剂量与复方益肝灵片,在调节血脂方面,复方益肝灵片优于高剂量,而在调节肝脂方面,两者作用相当。(4)血糖、胰岛素及外周胰岛素抵抗:茵陈蒿汤高、低剂量组及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FBG、FINS含量及HOMA-IR,各组间无显着差异。自然恢复组FINS水平及HOMA-IR有下调趋势,FBG水平升高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意义。(5)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肝脏MDA含量,升高血清GSH-PX水平,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升高血清GSH-PX水平,茵陈蒿汤两个剂量组对肝内GSH-PX含量无显着影响。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血清及肝内MDA含量,对血清及肝脏GSH-PX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差异。自然恢复组既能显着降低血清、肝内MDA含量,也能升高血清、肝内GSH-PX水平,各组对血清及肝内SOD水平均无显着影响。茵陈蒿汤低剂量对脂质过氧化的整体作用优于高剂量。在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方面,茵陈蒿汤优于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复方益肝灵片对模型虽无显着改善,但其作用优于茵陈蒿汤。(6)肝脏胰岛素抵抗及炎症:茵陈蒿汤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GAT-2、PKC-ε、TNF-a mRNA表达水平,升高IRS-1mRNA表达水平,高剂量组及复方益肝灵组能显着降低PKC-ε、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IRS-1mRNA表达水平,对DGAT-2表达有抑制作用,但无显着意义。结论(1)茵陈蒿汤能够针对NASH发病的“二次打击”机制起效。针对第一次打击的IR和脂质代谢紊乱环节,减少肝内积聚的过量脂质,促进血脂代谢,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状态,并调节血糖、胰岛素的分泌利用,改善外周IR。针对第二次打击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环节,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代谢产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恢复氧化系统的失衡状态。茵陈蒿汤常规剂量的作用优于高剂量。在减轻肝脂积聚、增强外周抗氧化能力方面,常规剂量优于复方益肝灵片,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茵陈蒿汤常规剂量。(2)茵陈蒿汤高剂量可能由于过量使用对模型肝脏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复方益肝灵片也对模型肝脏产生了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其具体原因尚不能定论。高剂量与复方益肝灵片作用相当,复方益肝灵片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茵陈蒿汤高剂量。(3)茵陈蒿汤调控NASH大鼠模型肝脏IR的作用机制,部分可能为通过作用于DAG-PKCε信号通路异常的相关因子和炎症因子起效。(4)模型大鼠在无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在血脂、肝脂代谢、脂质过氧化程度的改善和外周抗氧化能力增强方面恢复较好,而在肝细胞的修复、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方面短期不能自行恢复而需药物干预。4茵陈蒿汤拆方对HFD大鼠模型的正交研究目的从拆方的角度出发研究茵陈蒿汤对NASH的作用机制,探讨方中各药物及组合对NASH的作用疗效差异,以认识各药物与NASH的相关性,明确药物间的组合是否具有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进行3因素、2水平的交互研究,运用正交表L8(2’)将大鼠分为8组,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8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茵陈、栀子、大黄、茵陈栀子、茵陈大黄、栀子大黄、茵陈蒿汤灌胃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所有大鼠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肝功能、血脂、肝脂、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及抗氧化指标,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模型组NAS病理评分、体重、肝指数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栀黄组体重、茵陈蒿汤组肝指数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其余各治疗组体重及肝指数均有显着降低;各治疗组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评分均显着下降,各治疗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肝脏酶学: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ALT水平(P=0.043,0.047,0.042);大黄组能显着降低AST水平(P=0.039),茵陈组、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54,0.088)。对叁种药物各自用药与不用药时的疗效差异进行比较,各因素对ALT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对AST为茵陈>大黄>栀子,且均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对ALT、AST存在交互作用(P=0.039,0.024),栀黄组、茵栀组对AST存在交互作用(P=0.021,0.046),对A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7,0.055)。(3)血糖、胰岛素:大黄组、茵陈组能显着降低FINS水平(P=0.032,0.049),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213);大黄组、茵陈组能显着降低FBG水平(P=0.049,0.040),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75)。各因素对FINS的效应程度为茵陈>栀子>大黄,对FBG为大黄>茵陈>栀子,均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栀黄组对FINS(P=0.011,0.023)、FBG存在交互作用(P=0.018,0.046),茵栀组对FBG存在交互作用(P=0.031),对FINS不存在交互作用(P=0.134)。(4)血脂及肝脂: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TC水平(P=0.020,0.022,0.020);大黄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G(P=0.044,0.039)、LDL-C(P=0.042,0.013)、肝组织TG(P=0.012,0.035)含量,茵陈组作用不显着(P=0.288,0.156,0.110);大黄组能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45),茵陈组、栀子组作用不显着(P=0.056,0.081);各因素对血清TG、TC、肝脏TG的效应程度均为大黄>栀子>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对LDL-C为栀子>大黄=茵陈,栀子、大黄以用药水平为优,茵陈以不用药水平为优;对HDL-C为大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以用药水平为优,栀子以不用药水平为优;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TC(P=0.021,0.045,0.021)、TG(P=0.045,0.025,0.026)、LDL-C(P=0.002,0.003,0.002)、肝组织TG(P=0.016,0.027,0.037)存在交互作用,对HDL-C不存在交互作用(P=0.063,0.058,0.157)。(5)抗氧化及改善脂质过氧化: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MDA(P=0.009,0.01,0.006)及肝组织MDA含量(P=0.008,0.009,0.013),各因素对血清MDA的效应程度为大黄>茵陈>栀子,对肝组织MDA为茵陈>大黄>栀子,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以栀子对MDA含量影响效应程度最小;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MDA(P=0.047,0.008,0.005)及肝组织MDA(P=0.016,0.006,0.047)存在交互作用;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升高血清GSH-PX水平(P=0.017,0.014,0.009),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升高肝组织GSH-PX含量(P=0.034,0.014),大黄组作用不显着(P=0.052),各因素对血清GSH-PX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对肝组织GSH-PX为栀子>茵陈>大黄,栀子、茵陈以用药水平为优,大黄以不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中以栀子对GSH-PX含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茵黄组、茵栀组对血清GSH-PX存在交互作用(P=0.045,0.008),栀黄组不存在交互作用(P=0.101);茵黄组对肝组织GSH-PX存在交互作用(P=0.029),茵栀组、栀黄组不存在交互作用(P=0.063,0.072)。(6)炎症:大黄组、茵陈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血清TNF-α水平(P=0.021,0.048,0.014),大黄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肝组织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49,0.036),茵陈组作用不显着(P=0.100),各因素对血清TNF-α的效应程度为栀子=大黄>茵陈,对TNF-α mRNA为栀子>大黄>茵陈,均以用药水平为优,叁者以栀子对TNF-α影响程度最大,茵陈最小;茵黄组、栀黄组、茵栀组对血清TNF-α存在交互作用(P=0.048,0.022,0.011),茵栀组对肝组织TNF-a mRNA表达具交互作用(P=0.040),茵黄组、栀黄组未见交互(P=0.066,0.322)。结论(1)大黄、茵陈、栀子单独使用时对大鼠NASH模型的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效应降低、脂质过氧化、炎症等方面即存在显着疗效,其作用多有相似又各有侧重,药物间的作用对治疗NASH具有互补性,大黄保肝降酶及调节血脂的作用最佳,茵陈与栀子对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优于大黄,大黄、茵陈与栀子在调节模型血糖、胰岛素水平方面的作用具有互补性。大黄较茵陈、栀子对该模型可能具有更全面的治疗作用。(2)叁种药物的组合对NASH的多个方面具有协同交互作用,各组合间的作用对治疗NASH具有互补性,茵陈与大黄能协同增强模型的肝脏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组合;茵陈与栀子能协同抑制模型肝脏炎症,优于其他组合;栀子与大黄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方面无显着交互作用。(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推测茵陈蒿汤全方对HFD大鼠NASH模型在降脂方面作用可能不及大黄,在保肝、抑炎、抑制脂质过氧化调节血糖与胰岛素的水平方面,可能较其他单药或组合更佳,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优于各组合尚需研究证实。(4)茵陈蒿汤在临床中使用的常规剂量可能较高、低剂量更为安全有效,本研究中,传统水煎剂较配方颗粒剂型表现出更佳的疗效趋势。

张译徽[5]2014年在《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将我院住院的122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按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脂肪肝组58例,正常对照组64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脾CT比值、第1-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及全髋的骨密度、身高、体重和血液生化学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脂肪肝组的体重、体质指数和甘油叁酯高于正常对照组,脂肪肝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在调整年龄和体质指数后:a.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组的第1-4腰椎椎体及左髋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骨密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左髋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的骨密度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肝/脾CT比值与脂肪肝组左侧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肝/脾CT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2)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关系密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与正常对照组腰椎及左髋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脂蛋白a与正常对照组左髋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的骨密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与脂肪肝组的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3)甘油叁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与脂肪肝组、对照组腰椎和左髋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Wards叁角和全髋)的骨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绝经后女性髋部及腰椎骨量减低与脂肪肝程度加重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绝经后女性骨量减低及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对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影响作用发生改变。(3)低密度脂蛋白对正常绝经后女性具有骨保护作用,脂蛋白a增多是正常绝经后女性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李立[6]2010年在《中医药治疗NASH的系统评价及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方治疗NASH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防治NASH的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科学有力的循证医学试验证据,使中医药研究结果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方法1.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中医药、中药为主题词进行电子检索;2.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获取符合要求的文献;3.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4.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4.2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152篇文献,最终纳入22篇;2.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发现,中医药防治NASH的临床研究存在很多设计缺陷,如样本含量的估算、随机、盲法、远期疗效等都缺乏充实证据,根据国际质量评价标准,22个研究中,18个属于低质量研究,4个属于中质量研究;3.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后总结中医治疗NASH疗效特点如下:①从肝论治的中药无论是在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还是在改善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G、LDL-C、HDL-C)方面均不能体现出比西药的治疗优势;②从肝脾两方面论治的中药在痊愈率、有效率和改善肝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其亦可以改善血脂,但在调节TG和HDL-C方面并不比西药具备优势;③从肝脾肾叁个脏腑论治的中药无论是治愈率、总有效率,还是肝功能、血脂疗效均优于西药治疗,只是在提高HDL-C方面与西药疗效相当;④有2篇文献观察了从肝肾两方面防治NASH的疗效,分析提示,其较西药对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痊愈率、总有效率和改善肝功能同时调节LDL-C、HDL-C,但对TC、TG的疗效并不优于西药。结论1.中医药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明显疗效;2.从肝脾肾辨证论治在痊愈率、有效率和改善肝功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3.中药干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中医药治疗NASH临床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所综合分析的研究总体质量不高,以上结论还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设计良好的RCT来验证。2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方对NASH大鼠脂质代谢因子及线粒体修复酶调控作用的影响目的通过研究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方对NASH大鼠脂质代谢因子及线粒体修复酶调控作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方防治NASH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大鼠模型,每日灌胃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综合方及易善复进行治疗,10周后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血脂四项,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脂质代谢因子及线粒体修复酶mRNA指标,并进行统计。结果1.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与易善复治疗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药治疗组与易善复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炎症活动度计分(HAI):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HAI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HAI均明显降低(P<0.01);综合方组在降低HAI方面,较易善复有明显优势(P<0.01);各中药治疗组肝脏炎症活动度计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肝功能的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比较肝功能(AST、ALT、GGT、ALP)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活血降浊方组在降低ALT方面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1),健脾补肾方组和综合方组在降低ALT方面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叁种中药方组在降低AST、GGT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但在降低ALP方面无差异(P>0.05);易善复组在降低GGT方面明显优于叁种中药治疗组(P<0.01);4.血脂四项的比较:模型组血脂四项(LDL-C、HDL-C、TG、TC)与空白组及治疗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空白组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与易善复组相比各项血脂指标有明显差异(P<0.01);5.对线粒体DNA修复酶的影响:模型组3种线粒体DNA修复酶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易善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与易善复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6.对脂质代谢因子PPARα、PGC-1α的影响:模型组PPARα、PGC-1α较空白组组明显降低(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明显优于易善复组(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7.对脂质代谢因子SREBP-1c、SCAP的影响:模型组SREBP-1c、SCAP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健脾补肾方组和活血降浊方组与易善复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方组SREBP-1c明显高于易善复组(P<0.01),SCAP与易善复组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方法成功复制NASH大鼠模型,方法简便,配方简单,并与人类NASH相似;2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能改善NASH大鼠一般状态、肝脏病理情况,降低转氨酶,调节NASH大鼠血脂;3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一方面可以抑制NASH大鼠肝组织SREBP-1c、SCAP的表达,提高PPARα、PGC-1α的表达;另一方面,其可以增加线粒体修复酶OGGL、UDG、NTHL的含量,提示健脾补肾方、活血降浊方和综合方可从调节脂质代谢和增进肝脏自身修复两方面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许传芳[7]2018年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随机数据表生成及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将分组标签放入密封的信封内。入组时按顺序抽取信封,遵标签序号给予相应的分组及治疗方案。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脂肪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疏肝降脂颗粒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每组40例,疗程均为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戒烟酒、低糖低脂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合理运动(控制每天步数在6000步左右),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3.中医症候评分;4.胰岛素抵抗指数;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6.影像学检查(彩超及FibroScan);7.安全性。结果:1.肝功能应答:治疗后两组病患的ALT、AST数值均下降明显且相比较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数值下降明显,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AS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2.血脂学应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值下降明显,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TC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患者TG比较具有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86.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明显,经分析,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超氧化物歧化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提高明显,经分析,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6.影像学应答:6.1 B超影像学应答: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经Fisher精确校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前治疗后比较,经Fisher精确校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2 FibroScan分级应答: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经Fisher精确校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前治疗后比较经Fisher精确校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审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无不明显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1.疏肝降脂颗粒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相比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能更好改善NASH病患的临床症状,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下降,对肝功能、血脂有较好调节作用,肝脏彩超分级和FibroScan数值下降明显,安全性良好。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病患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提高病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其治疗NASH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改善氧化应激有关。

刘明波[8]2016年在《茵芩清肝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所进行的临床研究是武汉市科技课题—“NF-k 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茵芩清肝汤加减的作用机制(基金编号WZ15C05)”的分支。茵芩清肝汤是恩师张压西教授用于治疗肝胆消化类疾病的常用经验方,该方在前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中均已证实具有明显缓解湿热瘀阻型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人体及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血清中肝功能及血脂的作用。由于酒精性脂肪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在临床及病理上表现相似,故临床上也运用该方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且亦有良好疗效。本次临床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茵芩清肝汤加减方对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并与西药还原性谷光甘肽治疗比较,以证实茵芩清肝汤加减方较西药(还原性谷关甘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优势性为目的;同时检测治疗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表达量,为茵芩清肝汤加减方的作用原理探讨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本文所选80组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性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肝郁脾虚型症候诊断标准[2]。将所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中药治疗组(茵芩清肝汤组)40例;西药对照组(还原性谷光甘肽)40例,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后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体重指数等各方面均具有可比性。2.中药治疗组用茵芩清肝汤加减方口服治疗,西药对照组用还原性谷光甘肽片口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两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一个月及两个月每个不同时间点检查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血脂、TNF-a、IL-6及肝胆彩超影像,同时运用中医辨证法评估每个时间点患者证候积分,观察随着治疗时间两组患者证候改善情况。1.治疗两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疗效好,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2.5%,西药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差异性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治疗两周后中药治疗组在改善血清肝功能某些指标上(如ALT、GGT、ALP、DBIL)已有明显效果,与西药治疗比较起效快,两组差异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0.01);治疗一个月及两个月后,中药治疗组在改善ALT、AST、GGT、ALP、DBIL、TC、TG方面始终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差异性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0.01);但两组在改善血脂中HDL、LDL方面均不明显(P>0.05);两组在改善彩超影像积分时,对于轻度脂肪肝的积分改善较为明显,而中、重度脂肪肝积分改善则不明显;3.治疗两周后中药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已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在单项症候如胁痛、腹胀、神疲乏力、舌苔、脉象方面,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随着治疗时间持续,中药治疗组在改善各项中医各项单项症候积分方面始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00,<0.01)。4.随着治疗时间持续,两组患者血清TNF-a、IL-6的表达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或P=0.000,<0.01),与西药治疗组比较,中药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a及IL-6降低幅度大、速度快。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果]:[研究结论]:1.茵芩清肝汤加减方可显着提高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与西药还原性谷光甘肽治疗比较有明显优势;2.茵芩清肝汤可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尤其是在改善血清中ALT、AST、ALP、GGT、DBIL、TC、TG指标方面,但在LDL、HDL方面改善不明显。3.茵芩清肝汤加减方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及舌、脉象。4.茵芩清肝汤加减方可明显抑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TNF-a,IL-6的表达,可能与其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紊乱介导的炎性信号通路有关。5.茵芩清肝汤加减方治疗非酒精性肝炎可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肝脏,且安全性好,未见不良反应,较目前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D]. 贾军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2]. 清肝调脂饮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机制探讨[D]. 王伟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3]. 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2E1和P4501A1表达的影响[C]. 杨柳, 罗建, 宋林萱, 姜妙娜, 高原.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和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暨消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4]. 茵陈蒿汤及其拆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 刘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 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译徽.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6]. 中医药治疗NASH的系统评价及健脾补肾、活血降浊方治疗NASH大鼠的实验研究[D]. 李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7].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机制研究[D]. 许传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8]. 茵芩清肝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D]. 刘明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