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使用膏方有讲究论文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使用膏方有讲究论文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使用膏方有讲究文/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一海膏方是经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较稠厚的膏状内服中药制剂,是传统的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消化系...
  • 性激素影响肝纤维化的机理探讨

    性激素影响肝纤维化的机理探讨

    彭建平[1]2004年在《性激素影响肝纤维化的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雌雄激素是否主动参与肝纤维化进程,各自所起作用;探讨雌激素缓解肝硬化的可能机理,雌激素受体(ER)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在肝星状细胞(HSC)的表达情况,雌激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表达的影响,TGFβ_1...
  • 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发病学意义及清胰汤防治作用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发病学意义及清胰汤防治作用的研究

    闻庆平[1]2004年在《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发病学意义及清胰汤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它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肺血管内...
  •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李夏[1]2004年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上述脂肪代谢障碍的病理情况下,人体容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肝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肝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李旭[1]2004年在《肝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广泛地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之中,对组织器官纤维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其效应分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o)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可促进细胞增殖和...
  • 核糖体S6激酶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核糖体S6激酶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杨妙芳[1]2004年在《核糖体S6激酶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路径,其病理特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异常沉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
  • 线粒体损伤在NAFL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线粒体损伤在NAFL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樊丽琳[1]2004年在《线粒体损伤在NAFL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线粒体损伤在大鼠NAFL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NAFL的发病机理。方法:(1)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脂饲料组(脂肪肝组,F组),其中每组各含4周、8周、12周3...
  •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区基因变异

    金海龙,石炳毅[1]2008年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及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国内主要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术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长期应用拉米夫定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YMDD基因序列变异,导致耐药甚...
  •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某些进展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某些进展

    崔静[1]2004年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某些进展》文中提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目前其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年来治疗方法无明显进展,疗效尚不满意。但随着对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研究,尤其近年对核因子κB(NF-κB)及Toll样受体的研究,正逐步揭示IBD的发病机制...
  • 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IL-4、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IL-4、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

    杜维波[1]2001年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2和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2及IL-18的含量,探讨二者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损伤、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共98例,其中急性肝炎组31例、慢性肝炎组...
  • 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DSA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胡伟杰[1]2016年在《能谱CT碘基图对小肠活动性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模型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图成像定量分析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以便较精确的估算急性活动性小肠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方法准备离体猪小肠一段、一根24G静脉留置针、一台微量注射器,静脉留置针两端分别与微量注射器及肠管相连...
  • 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张更伟[1]2004年在《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一个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轻型易于治疗,重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目前外科急腹症中最棘手的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指胰腺消化酶被激活后对本器官自身及其周围脏器产生消化...
  • 善宁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善宁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秦国涛,高普均[1]2005年在《善宁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治疗上较其他疾病复杂、困难,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更是并发症...
  • Toll样受体4、CD14、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研究

    Toll样受体4、CD14、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研究

    刘胜楠[1]2012年在《Toll样受体2、4及核因子-κB在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4(TLR2、TLR4)与核因子-κB(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C)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叁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明确诊断...
  • CD1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早期的变化及意义

    CD1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早期的变化及意义

    牛海刚[1]2004年在《CD14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早期CD14分子的变化与意义及其与胰腺病变的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8只成年spragae-dawley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SAP组,n=24),假手术组(Control...
  •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MELD预后分析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MELD预后分析

    孙丽华,徐琴,肖琳,鲁晓擘,刘浩[1]2010年在《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43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而各种支持系统疗效不尽相同,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和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 丹参及前列腺素E1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VOD的影响

    丹参及前列腺素E1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VOD的影响

    章莉,刘霆,李建军,孟文彤[1]2004年在《丹参及前列腺素E1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VOD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丹参、前列腺素E1(PGE1)作为预防用药,回顾性分析比较这两种药物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肝静脉闭塞病的发生率;进一步动态监测其对患者血浆PAI-1、PC、AT-Ⅲ含量的变化,探讨两...
  • 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

    韩苏阳,邵国良[1]2013年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与HBV-DNA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系统化疗可导致HBV-DNA复制再激活。而70%-90%原发性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已被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患者...
  • 大鼠肝细胞L-FABP、FATP4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

    大鼠肝细胞L-FABP、FATP4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

    冯爱娟[1]2004年在《大鼠肝细胞L-FABP、FATP4在NAFL形成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大鼠肝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转运蛋白(FATP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形成中的作用并从脂肪酸代谢角度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
  • 补体调节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变化的实验研究

    补体调节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变化的实验研究

    张成[1]2003年在《补体调节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多年的外科临床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本病一旦开始病情可不断恶化,进而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病人死亡。对此既使应用强效的胰酶抑制剂、甚至手术清除坏死的胰腺组织也难以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