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论文_王俊巧

小议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论文_王俊巧

王俊巧

〔摘要〕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优化课堂教学,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方法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兴趣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那么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正是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谈谈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是如何对历史课堂实施优化的。

1 教师首先要考虑这堂课须让学生得到什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的思维重点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我这堂课让学生得到什么?备课时当然要思考,课后的思考更有特殊意义。教师备课时制定的目标大多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为三种倾向:一是资料型,目标大多依赖于教师用书,未作思考,直接抄录;二是经验型,依赖于自我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能思考得还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课都有一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主义,大而无当。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制定具体的、贴切的“这一课”的目标,课堂围绕目标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收获。

2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果2.1 创设情境法。情境教学法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至关重要。首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向往。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问题。

例如我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 课《对外友好交往》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日本为何派使者来到唐朝?鉴真又为何去日本,而且六次东渡才成功?假如是你的话,你还坚持吗?那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通过教师提示,学生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日本当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不得不向唐朝学习,吸取唐朝先进文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一事实。同时了解到鉴真东渡日本是为了传播唐朝文化,而且鉴真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奉献的精神。

2.2 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九年级下册《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时,结合利比亚、叙利亚事件,分析“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来这么多大国的介入?”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2.3 比喻法。对一些概念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让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很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使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发现如果运用得当,会解决以上问题,达到课标要求。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时,讲到“同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暂时摆脱了危机,而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时,我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美国、德国好像是两个人,两人得了同一种病,美国的体质强,做了手术就好了,而德国体质较弱,做手术也不行,为了缓解病痛,他去打别人,用这样卑鄙的手段让他一时忘了病痛。”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生知道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强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摆脱危机,而德国经济实力较弱,只能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这样,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

3 以探究为主,适时运用提问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勾画知识点,学生背的怪圈。我对教材认真钻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商鞅变法时,提问:商鞅为秦国的变法而死,值不值?为什么商鞅死而秦国变法未改等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做事的启迪。再如:在讲解秦朝时围绕如何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可提出“我看秦始皇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有教师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维。学生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呢?是不是教师课堂表达能力没有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开动脑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提问就是刺激学生开动脑筋的一个有效手段。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启发性的提问,一个十分有趣的提问,时常都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情绪,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一个十分平淡的提问,一个过于简单的提问往往总会使学生厌倦思维,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问题不值得去思考。

4 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在课堂上,我更多的为学生着想,而且比教师的角色更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有时又组织小组与小组之间或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班级顿时活跃起来,有很多问题、知识、方法是我没想到的。课外我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上网查资料,这样学生学到了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成绩好就水到渠成。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得高兴又能学得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才能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区五尧中学

论文作者:王俊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小议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论文_王俊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