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引导语 个性化感悟 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标》、未来社会均要求语文教学要尊重个性、培养个性,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喜欢”、“觉得”“愿意”“认为”之类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来组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鉴赏能力和个性化人格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
首先,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可以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宝玉挨打》,本人采用“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如果你是贾宝玉,你愿意娶谁?”“王熙凤和林黛玉,你更喜欢谁的说话方式?为什么?”等等这种提示语引导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效率明显较高。在对问题说说议议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解决分析人物形象的问题,而且这个过程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
其次,在品味赏析语言时,也可以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
如教学《雷雨》,“你觉得哪句有潜台词?潜台词是什么”的引导语比指定让某学生分析某句效果好,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戏曲《西厢记》选段《长亭送别》、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你觉得哪句写得好?为什么”,或者“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的引导语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均出现了许多教师没有想到的答案,难能可贵的是还能言之成理。虽然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难点,但本人发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化难为易,课堂活跃,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学生说的“喜欢”涉及意境、语言、修辞、表达方式、思想等等,不知不觉将诗词鉴赏引向全面深入。
第三,在拓展传记文学内容时,还可以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
如拓展《项羽本纪》、《苏武传》、《在哈金森工厂》等传记文本时,问“你认为项羽是英雄吗?为什么”,或问“你觉得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忍辱负重值得吗”,或问“你认为在哈金森工厂的早年经历对邓小平此后的人生有哪些影响”等等。本人做过对比教学,直接引申拓展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进度滞慢,但加入这样的引导语后学生能畅所欲言,课堂氛围明显不同,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提高。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提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分析起来,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它重视学习过程,看重情感体验。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重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人们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当代诸多新的教育理念大都认为,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这种教学方法刚好符合这一认知规律的要求,它从个性化体验出发,化难为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其二,它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个性形成。青少年正处于要求发展个性、张扬个性的时期,在教学中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其实是尊重他们的个性,重视他们的个性化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放飞思绪、调动手口脑各器官,在品味成功的喜悦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展现独具个性的自我,充分张扬个性,从而促进个性的形成,因此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人文素养。
其三,它激发教学兴趣,避免课堂程式化。这种重视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所想、所感、所惑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生动丰满的人和文本中同样的人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和交流,因此,教师与学生均能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摆脱教学倦怠感,激发教学灵感,使教学常教常新,因而教学效率更高。
另外,它强调团队合作,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它助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等等,这些都能让教学效率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文本有一定文学性,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很多实用类文本如新闻消息类,是不太适合多元化解读的,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就较难操作,而文学类文本采用此种方法比较容易,效果也较好。
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不代表无底限的误解和曲解。尽管带有文学性的文本可以进行多元化解读,但一些基本理解要正确,不能容忍明显有错误的解读。如诗歌中哪些意象大致代表哪些思想内涵有相对具体的确定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若学生纯属胡说八道,则不是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师要设置目标,及时引导。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确实可以让课堂非常活跃,不及时引导极易造成混乱的局面,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出现从众思维时,教师需要进行发散思维独立思考方面的引导;学生偏离所探讨的主题时,教师需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学生出现逞一己之能,忽视团结合作的个人主义倾向时,教师需要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引导,等等。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要进行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整理总结。
四、检测与评价要多元化。没有检测与评价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既然学习过程与答案的展示过程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那么检测与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在“不说对错只论是否有理”。检测与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口头评价还可以书面检测。
综上所述,教师用个性化感悟的引导语来引导阅读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鉴赏能力、重建自信、形成独特个性、注重团队合作等等。
参考文献:
1、魏胤,《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
2、罗祖兵,《由“标准化”到“个性化":信息社会中的教学变革》,理论探讨,2011年第9期
3、刘艳玲,《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论文作者: 陈思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效率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个性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